正值开学季,许多高校迎来一个个励志青年,他们纷纷走进媒体视野:出生时即被诊断为脑瘫的刘鑫成功保研北航;外卖小哥高帅旗白天送外卖深夜学习,撑起四口之家,最终跨专业考研上岸上海交大……他们有的身残志坚,有的兼职考研,靠自己的力量拼出一片坦途。
围绕苦难与成就展开的励志故事在内容市场上从来不缺观众。这些励志青年跌宕起伏的经历给我们内心带来深刻的触动,同时也不禁引人深思:人生不易,我们该如何与苦难和解,书写属于自己的励志人生?
大多关于残障学子的新闻报道实际上沿用了一个行文模板——挫折、坚持、成功。这也是大多数励志故事的展开方式。故事意在凝心聚力,初心是正确的,然而当“鸡汤”的含量逐渐加重的时候,励志故事离其初心似乎越走越远了。
人们对励志往往有着不同的认识。有人在励志故事里找到了前进的标度,收获了力量与信心;也有人反感甚至攻击励志,因为这些故事离他们太遥远了。“努力就能上交大”的例子并不是时刻在发生。大多数人的生活是琐碎的,他们的故事并不遵循励志故事的模板。没有成功,没有大志已酬,没有鲜花与掌声。
但是,每个人都是自己生活的主角,平凡的人可以有不平凡的视角,励志的故事可以自己执笔。从看见路边夹缝中的小花到书上不可思议的生命奇迹,从路边的小摊贩到电影里不平凡的路人,那些不怎么励志的细节,只要用心去观察、体悟,它们也可以成为励志故事。
励志故事的能量不在于故事本身,而在于读者如何感受故事。人各有志,感受能力与角度也不同,那些千篇一律的励志报道不能完全回应真实存在的人的需求,唯有自己导演、自己出镜才能打造最能治愈自我的励志故事。
那些不怎么励志的故事,那些独属于自己的故事,那些不曾存在于他人故事里的故事,才是不可复制、无限再生的能量源泉。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