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摘期刊新势力:模仿•颠覆两重唱

2022-12-25 13:36:42  阅读 16 次 评论 0 条

  期刊市场上风起云涌,文摘期刊却风景这边独好。老牌文摘期刊队伍里的领头羊《读者》高举大旗,在新世纪率先挺身突破了月发行量的千万大关,一派王者之气。《青年文摘》也没闲着,红版、绿版、彩版各放光彩。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尽管在200余种文摘类期刊中,发行量真正达到一定量级、有一定知名度的不过十分之一,但是成功者的辉煌无疑会聚焦更多的眼光。于是众多的新刊都义无反顾地一头扎进文摘类的队伍里,怀揣着各自的盘算与梦想,奋勇前进。

  期刊市场上的跟风总是一波接一波,畅销期刊的身后尾随着诸多跟进者的现象司空见惯。《读者》的无限风光自然羡煞不少人,各种翻版已经不计其数。况且文摘期刊相比原创刊物,既无需花费太多的采访成本,拥有现成的,庞大而丰富的“采样大库”, 挑挑拣拣的编辑模式又看似最不伤脑筋,自然更被许多人当作投入低、见效快的办刊捷径,因此,文摘类新刊不断涌现,纷纷上市“赶集”, 阵容日益庞大。

  那么文摘期刊这个“香饽饽”究竟好不好吃?《读者》等成功者的光辉历程是否能再次上演呢?

  如果说对成功者的模仿是起步阶段的必经之路,那么如何走也是有高下之分的。期刊市场上时常可见用与《读者》等极为相似的刊名和雷同的版式设计,加上拼凑的内容粉墨登场的新办文摘期刊,这种“李鬼”扮“李逵”的把戏太容易被识破,而且一旦识破就再也玩不下去了,可以说是最为拙劣的模仿。

  且不说这种急功近利的低层次模仿,即便是亦步亦趋地跟随《读者》等领头羊的步伐,一步一个脚印地走下去,也没有多大的市场空间。《读者》珠玉在前,读者又有什么理由去选择一个复制品呢?任何成功都不可能被复制,在激烈的竞争下,同质化、低水平、小规模的文摘期刊最终将面临被淘汰的困境。

  站在巨人的肩上,不是为了伪装成巨人自欺欺人,而是为了看得更远,学习借鉴成功的关键要素,举一反三,并敏锐地捕捉成功者尚没有涵盖的市场,这才称得上是高明的后进者。

  2003年8月创办的《意林》内容形式或多或少可以看到《读者》和《青年文摘》的影子,甚至连刊名都可以追溯到《读者》的一个栏目“意林”。但是《意林》的模仿决不是简单而盲目的,它的眼光和谋略都颇为独到,瞄准了文摘期刊读者群中的青年,尤其是学生,打出了“一则故事,改变一生”的旗号,用比《读者》等更为短小精悍,而又富于趣味性和哲理意味的文章迅速吸引年轻读者的关注。《意林》的办刊理念是“小故事大智慧、小幽默大道理、小视角大意境”,“智慧”、“道理”、“意境”并不新鲜,可以看出从前辈那儿获取灵感的痕迹,然而即使同样煲的是“心灵鸡汤”,一则以“小”,一则以“大”,“小”与“大”的比对碰撞出的光彩就很引人瞩目,深入而浅出,举重若轻。这种别出心裁让《意林》面世不久就受到青年读者的追捧,不仅70多万的期发行量在新刊中相当抢眼,《新意林》、《意汇》等追随者从另一个角度也说明了《意林》在一定程度上的成功。

  同样定位学生读者,同属于励志性的文摘刊物,2003年创刊的《格言》却没有被《青年文摘》的路子缚住手脚,更没有在《读者》的人文关怀里纠缠不休,而是打出了一个漂亮的S球,提出办国内第一本以提高青少年语言修养和生存智慧为主题的杂志,精准地填补了我国文摘期刊市场的一个空白。创刊人周德东说,“哪个有大成就者,不是操纵语言的高手?而哪个青少年不想有大成就?”正是如此精奇的定位令《格言》“一出生就风华正茂”。

  那么,如何吸引思想开阔求新求奇的青少年呢?创刊伊始,《格言》不仅打出这样的口号:“我们选择与众不同的读者”,在内容运作的推陈出新之路上,走得更是坚决。“三人行,没有我师”、“英雄所见不同”、“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也是好士兵”、“近朱者黑,近墨者赤”,这样乍看让人匪夷所思,细读之后又会心一笑的对经典格言的“逆向解读”,与时下青少年的讲究个性、追求卓然独立完美契合,引导他们用崭新的眼光去重新审视那些已经建立起来的价值观,打破那些固若金汤的常规,抛却“格言”中已经落伍甚至迂腐的成分,发现新的实用价值。这种出其不意又在情理之中的“反常规思维”用最简单的方式传达深刻的真理,既不装嫩,又避免艰深晦涩,提倡青少年怀疑权威,张扬个性,让《格言》在鱼龙混杂的文摘期刊队伍中显得卓尔不群。

  就像《格言》里对“出色”的解释,“出离相似的颜色,做朱砂中间深沉的黑色,墨迹旁边鲜红的亮点”,《格言》在对前行者的比照中依靠差异化策略初战告捷,发行量以平均2万多册的速度逐期递增,跻身全国百强期刊行列。

  如果说对成功者的模仿与借鉴是在摸着石头过河,力求青出于蓝而胜于蓝,那么颠覆就是在对市场准确把握、胸有成竹的基础上,与成功者反其道而行之,出奇制胜,一鸣惊人。

  创刊于2000年10月的《特别关注》就演绎了这样一出令人击节叹赏的颠覆之战:你们以青年为定位,我却号称“成熟男士的文摘”;你们走理想主义路线,我却张扬“现实主义”。棋出险招,因此创办之初,许多行家都不看好这本杂志。但是,仅一年后《特别关注》的发行量就达到9万份;第二年跃升至18万份;第三年再度翻番,突破40万份;2004年突破92万份;2005年5月突破100万份;2006年底则已然跃上200万的台阶。

  其实看似狂妄的颠覆背后蕴含的,是办刊人在多年实践中对文摘期刊市场的透彻分析与深刻思考。中国的大众文化期刊总体发行量呈递减趋势,发行量向成功品牌集中,在可以称得上惨烈的期刊市场的竞争中,一个年轻团队的要介入,只能依靠在市场细分上另辟蹊径,开辟新的发展空间。信息爆炸时代带来大量信息的堆积,不仅仅是处于上升期的青年需要文摘期刊帮助他们选择信息,引导思想,属于社会中坚力量的成熟人士,尤其是肩负社会与家庭重任的男性,同样需要文摘类期刊对信息进行筛选、梳理和整合,满足他们的精神需求。因此尽管文摘期刊市场看似饱和,但基本都围绕着青少年,针对成熟人士的市场势必存在着相当的空间。正是这出人意料而又巧妙的定位为《特别关注》赢得了生机。

  定位决定风格,用“现实主义”颠覆“理想主义”显然并非突发奇想。对人生充满理想与浪漫情怀的青少年容易被理想主义打动,而成熟人士更关心的是面对现实社会的人生态度,社会的中流砥柱的精神需求不是用玄想可以寄托的,而是要了解现实状态,正视社会现实,追问破解途径,掌握自身命运。

  现实主义的关怀延伸出朴实而独特的设计,《特别关注》的封面就完全逃离了文摘期刊几乎清一色的含蓄隽永的美图路线,而大胆采用夸张、幽默的漫画,跳脱窠臼自然也就意味着吸引眼球。栏目的设计、选稿的标准更是摘掉了风花雪月的修饰,力求直白而平实,让读者能通过阅读“远取诸物,近取诸身”。

  将颠覆进行到底的执着让人耳目一新,印象深刻。但颠覆并不是单纯为了标新立异,而是意味着在看似绝地的境遇下奋勇杀出生路,开辟新路,意味着将不可能变成可能来证明自己的存在和崛起。

  在近年来新创办的文摘期刊中,《意林》、《格言》和《特别关注》三将当先,在模仿与颠覆之间找到了自己的特色定位,以鲜明的风格将文摘期刊市场有效细分,并得到了认可,在短短几年中走过了他人若干年所走的路,成为文摘期刊队伍中的一股新势力。

  然而,目前的两重唱尚属于初试啼声,尽管吸引到了各自的那部分读者并赢得了一个碰头彩,但是距离真正的成功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貌似轻松的挑挑拣拣如果没有精确的取舍标准就极易钻进同质化的死胡同里。要让各种文章为我所用,化腐朽为神奇,产生“1+1>2”的效果,就不能停留在提供信息的层面上,而必须运用自己独特的观点、视角、思维,进行巧妙策划,以深刻的编辑方式促使读者思索,拓展读者思路,开启读者智慧,提升读者境界,从而铸就自己独有的精神内核。只有这种精神内核散发的能量才能源源不断地满足读者的心理需求,成为他们的精神家园,才能让他们始终不离不弃。

  这就不得不再次提到《读者》,它的辉煌决不是三年五载轻松成就的,而是以二十五年之功,潜心将“人文关怀”的精神化成字句,挖掘人性本质,用刻骨铭心的人性主题感染读者,一点一滴凝聚成“心灵读本”,使读者在阅读中获得思想的提升与宣泄,人格的尊重与肯定,情感的宽容与关爱。如今,《读者》这种人文关怀的精神已经不仅浸润了旗下的诸多版本,并且延伸开去,成就了“读者出版集团”的强势品牌。

  作为文摘队伍中的新锐部队,《意林》、《格言》和《特别关注》在特色定位上已经颇有心得,顺利开局,接下来的任务就是逐步营造自身的精神境界,发展长久的生命力。

  毕竟,要把自己打造为“中国最具影响力和震撼力的心灵励志读本”光靠短小精悍是远远不够的,只有具备足够强大的思想力量才可能对读者产生影响和震撼;要真正做到“开启语言智慧”,也不可能仅仅依靠“反常规”的格言游戏,时日一长,再标新立异的“逆向思维”也难免会流于平淡。尤其面对的读者是性格尚在形成中的青少年,一时吸引他们的眼球或许不难,但要让他们身处各种传媒形态光怪陆离、日新月异的诱人环境中,仍然保有对《格言》“语言智慧”的忠诚就绝非易事了;沿着“现实主义”的路线走下去,如何做到坚守俗而不低的格调,用入世的态度引起共鸣,当然需要更为深厚的功力来把持,因为“成熟男士”是不可能听你的谆谆教导的,只有站得更高,看得更透才能激发他们的智慧,抚慰他们的心灵。

  作为文摘期刊的新势力,他们顺利开场之后的演唱更加值得期待,音律没有好坏之分,但是表演的境界却有高下之别。

本文地址:https://www.kudz.cc/post/63908.html
版权声明: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 酷读者 所有,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

发表评论


表情

还没有留言,还不快点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