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城的诗,永远都透着一种朦胧梦幻,童心与唯灵交织着,编织出与现实若远若近的理想王国。但这位名噪一时的朦胧派著名诗人离开人世的方式却令人惊骇,1993年,顾城妻谢烨死在了丈夫手下,凶器是与诗人气质绝不匹配的斧头,随后,顾城也选择了自缢。
这桩文坛旧案虽然已过去多年,但每每提起仍让人感到心惊不已,难道人在追寻理想不得的情况下,心态真会变得如此可怖不可控,为他人带去诗的浪漫享受者,自己却不能在诗中寻到真正宁静,只能以最决绝的方式,摆脱精神困扰,而这样的方式,又往往连累他人。
80年代,顾城曾红极一时,如今这个名字在年轻人心中仍有一定的分量,每每谈到新诗总绕不开,而那句“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更不知是多少人的签名,诚然,顾城在新诗创作上的成就不可掩盖,但抛开光环去看,顾城其实不算合格的丈夫和父亲。
无论是对妻子谢烨,还是对唯一的儿子木耳,顾城都未尽到责任,短短37年人生,对他而言甚至来不及学会与世界和平相处,他始终沉浸在诗人的世界,那个世界完美而梦幻,对比下,更凸显出现实的种种不如意,这让他厌倦,更因此为那个三口之家带来了毁灭性灾难。
顾城,1956年生在北京,父亲顾工本就是一名诗人,更能写小说和话剧剧本,他的诗歌曾被选入教科书。在这样的文化家庭熏陶下,顾城受到影响创作诗歌似乎很顺理成章,然而对他来说,这条路从一开始就坎坷不平,童年的顾城已经表现出和其他孩子不同的孤僻和安静。
相比与其他孩子一起玩耍,他更喜欢独自待着,观察自然,那些充满自然清新气息的事物在诗人眼里,混杂了童真时期特有纯净想象,构成了一个理想的童线年代初期及之前明丽美好的诗作风格打下了基础,但顾城和每个人一样,都不可能不面对现实。
少年时代,顾城曾经遭遇时代风暴,更被放到山东农场度过5年令他十分厌倦的生活,直到21岁,他才重拾创作,70年代的顾城在因朦胧诗成名前做过不少“普通人工作”,包括搬运锯木等,而这些显然和诗人心里的玻璃水晶世界矛盾。
顾城的骨子里依然传统,依然有着旧知识分子那种自认为超脱世俗的地位感,这一点从他的情感生活与诗歌风格转变中就能看出,1979年,已经成名的顾城在火车上遇见后来的妻子谢烨,诗人的浪漫让他把这场邂逅描绘得十分美丽,人群中,谢烨周身全是光芒,除了她,他已经看不见其他人的存在。
谢烨也是一位文学爱好者兼诗人,在旁人看来,同为文艺者,其精神交流应该十分顺畅且更有深度,但谢烨自1983年嫁给顾城后,生活却很快变得千疮百孔,原因无他,她的丈夫顾城虽然在诗歌领域有着非凡天赋与惊世成就,生活上却如巨婴,方方面面需要照顾,甚至连孩子,他都希望符合自己的“理想”。
结婚5年后,谢烨生下了木耳,木耳是个男孩儿,这让心心念念希望能是女儿的顾城大失所望,他甚至嫌弃孩子的哭声干扰自己创作。于是年幼的木耳远离父母,被送去寄养,然而这样的安排也并没能挽救顾城、谢烨之间理想与现实的不可调和,因为一个叫英儿的女人走了进来。
浪漫的爱情,与复杂的现实,因为英儿的出现暂时得以平衡,英儿以对顾城的崇拜接近这位诗人,成为了谢烨默许的顾城情人,但这个情人,也没能达到顾城眼中完美,当一个嫁去外国获得绿卡的机会摆在她面前,英儿果断抛弃了顾城,选择现实,这让顾城受到了打击。
1988年,为了追寻心中的理想文学世界,顾城去往了新西兰,妻子谢烨依然陪伴,两人本想尝试远离喧嚣的平静田园生活,不料英儿的再一次到来,以及顾城自己在新西兰种种不适应,最终让诗人崩溃。
在新西兰的那段时间,顾城拒绝英语坚持说中文,他要保住知识分子的尊严,他也希望妻子和情人都崇拜围绕自己,但情人离开、妻子提出离婚,连唯一的儿子也因为长期远离父母不会说汉语,无法和他做交流,人生最后时刻,顾城的内心应当是被阴影完全笼罩。
1993年10月,悲剧发生,顾城和谢烨因为离婚等矛盾爆发了冲突,谢烨因顾城而死,顾城留下遗书,在树上自缢,留下5岁的独子木耳,谁也不敢告诉木耳他父母的故事,他的成长与诗歌无缘,在顾城姐姐顾乡照顾下,木耳长期在国外过着与父亲当年完全不同的生活。
据顾城之父讲述,木耳其实长得非常漂亮,也很聪明,学习能力强且有礼貌,无父无母的孩子,在旁人眼中极其可怜,然而木耳被顾乡与其他亲人好好保护,并未深陷父母当年事件的阴云中,他努力学习,考上了著名的奥克兰大学,主攻工科而非文学,甚至连中文,他都不熟悉。
姑姑并不愿意让他和诗歌产生什么联系,或许也是不想再见到悲剧重演。木耳不写诗,10岁那年短暂回中国探亲时,甚至无法和爷爷顾工好好交流,对他而言英文更像母语,西方教育下成长的木耳,跳出了父亲顾城心中的理想国,得以顺利结婚生子,按部就班过好人生。
很多时候,人做出极端选择,都是无法平衡现实与理想的关系所致,诗人的悲剧,或许原因复杂,但毫无疑问,以极度自我的姿态去看待理想,是顾城无法做称职丈夫与父亲的主要原因。
值得庆幸的是他的儿子木耳没有延续悲剧,生命短暂,值得珍惜,生死之外无大事,任何阶段,都请保有一份对生命的尊重,以己度人,方知不忍,世间有苦难,也有美好,不要为一时苦难,放弃所有希望,悲剧本身让人感到惋惜,但能从中更正确认识自己,便不为无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