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研究生把头发染的跟酒吧陪酒一样!”“头发染成这样,这是从事什么工作?”“夜店舞女也要硕士文凭?”……面对铺天盖地的恶评,24岁的郑灵华得了抑郁症,并最终选择了死亡。人们这才意识到,又一个鲜活的生命因为网络上陌生人的评头论足而消逝了。站在舆论漩涡中心的郑灵华不仅是网络暴力的受害者,更是以“流量为王”的无良营销号手中的牺牲者。
生气、害怕、愤怒、抑郁,再到结束自己的生命,短短半年多的时间,郑灵华身上究竟发生了什么?是谁把她推向了死亡的悬崖?
时间回到2022年的7月13日,郑灵华在网络上发布了自己带着华东师范大学的研究生录取通知书去医院探望爷爷的照片和视频。她原本只是想分享自己被录取的喜悦,然而谁也没有料到,一夜之间,自己的照片和视频被陌生网友搬运,并篡改为“专升本考取浙大”或普通高校考取名校研究生的励志故事,还有的则直接捏造一些吸睛的谣言,把躺在病床上的爷爷编造成了郑灵华的“老伴”。因为,在以流量为王的营销号眼里,普通女生专升本绝地反击的励志故事远比平淡无奇的真实事件更能吸引流量。一些营销号掌握“流量密码”,却缺乏法律意识和道德底线,更不去考虑这些行为会带来的后果,将真实事件以能赢得流量的最佳方式随意编造,被盗取信息的当事人则成了承担严重后果的牺牲品。胡编的故事已被广为传播,难以追回,她连夜给网络平台写投诉信,试图澄清事实挽回影响,可等来的却是“投诉失败”的回复。
由于投诉失败,营销号捏造的故事更加肆无忌惮地传播,并蔓延至各大网络平台,而这些谎言造成的恶性后果也逐步显现。有网友受到营销号编造的“励志故事”感染,向发布这则故事的“**学姐”账号转账1680元购买课程资料,结果这位“学姐”收款后就直接消失了;也有网友听信了营销号的“看图说话”,认为郑灵华本来真实的生活才是假的,对这个“粉头女孩”产生了厌恶情绪,说她是骗子。无辜的郑灵华原本是信息被盗用的受害者,却首当其冲成了虚假信息的背锅者和上当受骗网友的出气筒,那些本应属于无良营销号的罪责全都不由分说地安在了她的身上。
郑灵华在遭到无端谩骂后,也曾整理出上千条涉嫌网暴以及侵权行为的评论截图,依次分类保存,并在杭州市西湖公证处进行了公证。但造谣容易辟谣难,她甚至被贴上了“陪酒女”“发廊妹”“病床媛”等各种由网友主观臆断而产生的侮辱性的标签。在各种不理智的负面情绪下,无论她说什么做什么,都是错的。
个体面对汹涌的网络暴力,都显得那么渺小。在此起彼伏的辱骂声中,十天后,郑灵华被诊断为“抑郁状态,必要时需进行药物治疗”。郑灵华在2022年接受“凤凰深调”采访时曾说过:“如果我死了,是不是社会舆论就能关注到网暴,或者让这些发言的人们羞愧一辈子?”
一语成谶。她的逝去,让舆论再次关注屡禁不止的网络暴力,随意捏造赚取流量进行无下限的网络营销问题再次凸显。试想,假如郑灵华的初次投诉就引起重视,造谣者下架作品并赔偿道歉,又假如网络平台监管部门对编造事实的营销号严罚重管,制定完备的规章制度,澄清事实,那这次悲剧或许就不会发生。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一些网友不去探究事情真相,不关注细节,不用大脑去认真梳理思考,只是凭借有限的信息去任意宣泄自己的情绪,发泄过了,至于事实究竟怎样,他们并不在意。在这种不理智的情绪下,最容易被胡编乱造的网络营销机构牵着鼻子走,最终往往是网暴者发泄情绪,受害者苦不堪言,营销号在暗处笑着数钱。
去年,寻亲少年刘学州的离去,引发了人们对网络暴力的激愤与深思。而今,又一个生命因为网暴而消逝,必须要警醒了!那些靠编造故事吸引眼球,让当事人付出生命代价的网络营销应该受到严惩!同时,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吸取教训,在发泄情绪之前,先冷静冷静,提高是非判断能力,多些笔下留情、口下留德。只有人人理性上网、文明上网,齐心抵制网络暴力,才能让悲剧不再重演。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