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剧《彩虹》导演蔡金萍:讲述对流中的励志故事

2018-01-20 04:00:31  阅读 114 次 评论 0 条

  “《彩虹》能代表上海参加第五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对我们来说确实是个挑战。”中国福利会儿童艺术剧院院长、儿童剧《彩虹》导演蔡金萍说,“现在反映现实生活特别是反映中学生生活的儿童剧比较少,尤其内容涉及民族地区学生的更是罕见。《彩虹》算是我们送给青少年的一朵清新小花。”

  目前已累计演出103场的《彩虹》,是中国福利会儿童艺术剧院于2012年创排的一部取材于中学生生活的剧目。该剧通过讲述上海和云南两地中学生交流体验对方生活环境的故事,反映当下青少年的教育、亲情与社会责任感问题。

  蔡金萍说:“我们应该为生活在同一片蓝天下的孩子们架起一座心灵的彩虹桥。这座沟通心灵的桥梁,就是我们中华民族一家亲的纽带。”

  《彩虹》的舞美设计算不上大制作。但在同一个舞台上展现两个地域空间也不易,这便成为整台节目的亮点。

  蔡金萍告诉记者,他们用了一个旋转舞台,一个大山坡的场景代表云南的山,另一个平面的场景代表上海的学校。当孩子们走动的时候,就用多媒体技术及时切换,让整个舞台“动”起来。

  在谈到创编过程时,蔡金萍说得最多的一句话是“创作最重要的是体验生活”。她告诉记者,主创人员曾前往云南德昂山乡专门拜访年届七旬的“歌王”,同时也是“非遗”传承人的李腊拽老人,跟他学唱德昂族山歌,了解德昂族山歌的风格。蔡金萍说,正是在和“歌王”的学习中创作出了《彩虹》中那几首清新又好听的德昂族山歌。

  最初的剧本中,云南少数民族学生被取名为山妹、狗剩,他们都穿着鲜艳的民族服装。不过,云南老乡们指出,德昂族给男孩取名喜欢用“腊”,女孩喜欢用“玉”。因此,剧组把“山妹”改成了更具民族特色的“玉环”,而“狗剩”也有了更接地气的名字“腊狗子”。

  正是由于实地采风,让该剧在各方面都有了新的灵感注入。节目中,观众可以欣赏到用银饰和五彩毛球点缀的德昂族服饰,音乐舞蹈也充满德昂族风情。

  “接地气,听呼吸,我们创作的作品才能更有泥土味和生命力。唯有接地气、紧贴时代的作品,才是我们所有文艺工作根本的出路和核心价值所在。”蔡金萍说。

本文地址:https://www.kudz.cc/post/6573.html
版权声明: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 酷读者 所有,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

发表评论


表情

还没有留言,还不快点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