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人脑洞大开的反心灵鸡汤理财五大招

2018-01-27 01:31:30  阅读 110 次 评论 0 条

  看着心灵鸡汤长大的人已经具备独立的思考意识,他们开始发现这其中不对味的地方了。比如,这些故事是谁写的,他们是怎么知道的?比如有一个故事是这么说的,有一个小朋友很用功的念书,长大后发财了。处于那个懵懂的年代,幼小的心灵中便有了这么一个观念——认真念书=长大发财。但是现在回头看看发现根本不是那么回事儿。

  小时候认真读书和长大发财之间有必然的联系吗?心灵鸡汤简单、武断,误导了多少人,而投资界的心灵鸡汤则造成了惨重的经济损失。首先投资规律很复杂,甚至很随机,三言两语只会断章取义;其次市场瞬息万变,规则也不停地变,否则自喻成功的《穷爸爸富爸爸》作者也不会破产,理念的传播通常有时滞;再者,每个投资者的情况各不相同,1亿资产的理财法则不能套用到1万的资产运作方法上去。

  当然本文所说只是根据姗姗本人的投资理财经历总结出来的,分享出来仅供朋友们交流参考,拓展投资思维:

  很多人现在非常执着于看新出炉的数据,比如GDP、失业率,还有各金融机构发布的各类指标。这些指标当然是要看的,但是更多的却只是一个对过去的总结。新情况出现得很可能令人措手不及,因此在很多场合,虽然大数据很华丽、专业,却并没有什么用。

  如果你是个金融的门外汉,那么有一点几乎可以肯定,你最熟悉的投资产品也八成是别人最熟悉的投资产品,你希望走的这条捷径,未必不是别人也想要走的。而人人都抢着走的独木桥,很可能比常规的大路更难走。当然,也不是让你投资谁都不知道的领域,而是要看清趋势,快速摸清“以后可能会火”的投资项目的底细,才不会错过任何投资的机会。其实已经发展到“最熟悉”了,八成也是强弩之末,现代的信息传递滞后性太强,群众的“从众心理”也很强,生物圈里到处都是这样的故事——有人用木棍支起一个大框框,在底下洒满稻谷,等着小鸟进来吃。往往等到小鸟最多的时候,木棍会瞬间落下。不过吃得最饱的小鸟却早就飞走了。

  很多的理财宝典都会把“不要把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的论断当作万能金句,教大家要学会分散风险。

  但是他们完全忽略了,很多人是不具备“分篮子放鸡蛋”的基本条件的。一来,管理不同的篮子是要付出很多的时间和精力;二来,很多人根本只有一个鸡蛋,配置了某一类理财产品之后手里再也没有任何闲钱了,这个时候如果强行让他们“分散风险”,只会使得投资者方寸大乱,把原本用来赚钱增加本金的有效时间也搭进去了。就像有些中产阶级的小股民,只有10万资金,却持有20多个股票,有点风吹草动就想买卖,越折腾越没有钱。

  很多人觉得经营“理念”是最重要的,但是姗姗认为,服务和产品,还有合乎逻辑的盈利手段都比“理念”来得重要得多。光是“理念”就有点像传销组织的构架,一味地喊口号让旁观者觉得汗颜。现在投资私募股权和持有企业债也是高净值人群的热门投资渠道,在选择企业的时候我们更应当撇开一切浮华的表象。企业的主营业务是什么?有没有具体的运营规划?如何扩大生产线?相比之下的产品优势是什么?有什么创意?企业的人事管理又怎么样?现金流主要来自哪里?这些都是值得去深究的问题。

  “理念”更加像“品牌形象”,形象固然重要,但是企业内在的产品和收益更加重要,否则理念就会像“Photoshop”工具,网友在照片里不论多好看,最终还是要见真人的。

  绝大多数的保险都会向你宣传复利的作用,也会有不少传奇的故事,说某个人曾经在某银行里存了100美金然后忘记了,后来50年后变成了亿万富翁。所有的长期投资无不强调复利的作用,也一直有意识地忽略“复亏”的现实,事实上只有每一期的期末都盈利,且机构没有倒闭才会出现上文提到的情况,复利最后一年的亏损会损失前面很多年的复利累积,就像股市下跌后,想要回本,其涨幅必须远远超过过去的跌幅是一样的道理。

  另外还有通货膨胀、社会动荡等因素,过于长期的投资,实际上不具备真正意义上的保值增值。这也就是为什么长期的养老保险通常不是保值工具的原因。当然,笔者王珊珊认为我们还是要适量地持有一些保险,毕竟人有旦夕祸福,保险的基础保障功能还是很强大的,配置保险不是为了有一天能用上,而是为了在和平的岁月里过得没有后顾之忧。

本文地址:https://www.kudz.cc/post/7114.html
版权声明: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 酷读者 所有,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

发表评论


表情

还没有留言,还不快点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