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龙舟教案、说课、反思

2018-01-30 00:45:38  阅读 115 次 评论 0 条

  《赛龙舟》 教学设计 朗林二小 靳淑霞 教材分析: 赛龙舟是我国民间传统的体育活动。 本课写的就是在端午节这天, 某地赛龙舟的热烈场面和赛龙舟体现的公平竞争、积极向上和力争上游的精神。 设计理念: 创设学习情境, 营造阅读氛围。 重视学生个性化得阅读体验,让学生在朗读中了解课文内容, 感受赛龙舟的紧张气氛, 体会积极向上、 公平竞争的精神。 学情分析: 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都喜欢看表演。 栩栩如生的形象像和煦的春风, 吹进孩子们的心扉。 表演中精彩的场面与学生们纯洁的心灵贴近, 使他们体会积极向上、 公平竞争的精神。 教学时, 针对学生爱看表演的...

  《赛龙舟》 教学设计 朗林二小 靳淑霞 教材分析: 赛龙舟是我国民间传统的体育活动。 本课写的就是在端午节这天, 某地赛龙舟的热烈场面和赛龙舟体现的公平竞争、积极向上和力争上游的精神。 设计理念: 创设学习情境, 营造阅读氛围。 重视学生个性化得阅读体验,让学生在朗读中了解课文内容, 感受赛龙舟的紧张气氛, 体会积极向上、 公平竞争的精神。 学情分析: 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都喜欢看表演。 栩栩如生的形象像和煦的春风, 吹进孩子们的心扉。 表演中精彩的场面与学生们纯洁的心灵贴近, 使他们体会积极向上、 公平竞争的精神。 教学时, 针对学生爱看表演的特点, 利用插图、 视频, 引导学生仔细阅读课文, 感受赛龙舟的紧张气氛, 体会积极向上、 公平竞争的精神。 教学目标: 1、 读课文, 体会赛龙舟的热闹场面, 感受竞争、 向上的精神。 2、 正确、 流利、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感受课文的语言美。 教学重点、 难点: 学习课文是如何描写赛龙舟的热闹场面, 积累、 丰富语言。 教学方法: 情境法、 谈话法 学习方法: 自主探究、 合作交流。 教学准备: 搜集有关端午节的来历、 习俗的资料。 教学流程: 一、 激情引趣 导入新课 1、 你们知道什么时候吃粽子吗? 你们知道端午节这一天民间还有哪些习俗吗? 2、 师生汇报搜集到的有关端午节由来和习俗的资料。(课件出示) 3、 揭示课题, 释题。 二、 初读感悟 理清思路 1、 自由读文, 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2、 同桌练读, 思考: 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3、 指名读文。 思考: 每个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 4、 评价读书情况, 课文会读了, 每个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 5、 通过概括, 我们摸清了作者的写作思路。 这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三、 精读感悟 体会写法 1、 指名读第一自然段。 你们听明白了吗? 第一自然段都告诉了我们什么? 2、 说一说这一段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3、 指名读描写龙舟样子和船手的句子。(出示) 4、 指导朗读。 5、 总结写作方法。 6、 模仿表演。 7、 自由读第三自然段, 思考: 比赛进行得怎么样? 画出描写赛龙舟场面的句子。 哪些词能突出比赛的激烈? 能用一个词概括观众的状态吗? 8、 品读描写龙舟比赛和观众心情的句子。 9、 指导朗读。 10、 请同学们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思考: 作者的感受是什么?因为什么难忘? 四、 整体回顾 感悟升华 作者的精彩描写也让我们难忘, 下面就让我们再美美地读一遍课文。 五、 总结作业: 1、 这篇课文不仅向我们展现了赛龙舟的热闹场面, 更体现了一种公平竞争、 积极向上的精神。 就让我们在学习和生活中发扬这种精神, 做一个积极向上, 不甘落后的人! 2、 把拔河比赛的场面模仿本节课的写法写一个片段。 板书设计: 龙舟 威武 船手 整齐 公平竞争 赛龙舟 比赛 激烈 积极向上 观众 激动 《赛龙舟》 说课稿 朗林二小 靳淑霞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语文三年级下册《赛龙舟》 。 下面我从教材、 教法与学法、 教学过程、 以及教学板书这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 说教材 《赛龙舟 》 是第四单元的一篇主体课文。 课文讲述了端午节这天下午, 人们在河提上赛龙舟到来、 龙舟出现、 龙舟竞赛的经过和赛龙舟的意义, 体现了公平竞争、 积极向上和力争上游的精神。 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 读课文, 体会赛龙舟的热闹场面, 感受竞争、 向上的精神。 2、 正确、 流利、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感受课文的语言美。 教学重点、 难点: 学习课文是如何描写赛龙舟的热闹场面,积累、 丰富语言。 二、 说教法与学法 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 语文素养以及合作探究精神, 创新精神, 新课程标准的重要理念,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 同时也为体现新课程标准中知识与能力、 情感与态度, 过程与方法三个维度的统一,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 教学时我采取引导法, 以课文题目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质疑, 然后组织学生探究并体验, 最后结合实际进行拓展延伸, 从而体现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地位, 体现语文课的开放性和语文课与社会、 与人生相结合的特点。 在这堂课中, 我们采用了创设情境法,情感朗读理解法, 直观教学的方法, 引导学生自学、 讨论、 交流。为学生营造一个民主、 生动、 活泼的学习环境, 形成学生质疑问难,自主合作学习的局面。 三、 教学流程 在本课的教学中, 我采用了自主学习、 互助学文、 品文升华、拓展应用教学方式, 让学生积极参与、 激发他们的潜能, 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 力求达到本课的教学目标, 主要从四个方面进行教学。 (一) 唤醒旧知, 导入新课 在上课伊始, 我引导学生从生活中的旧知引入新课。 我是这样导入的: “同学们, 你们知道什么时候吃粽子? ” 接着把重点引向端午节, 我这样引导: “刚才有同学提到了端午节, 它可是我们中华民族比较典型的传统节日, 那么你知道哪些关于端午节的内容,结合你搜集的资料和大家交流一下吧!”学生搜集的端午节习俗一定是五花八门的, 此时, 我再把目标锁定赛龙舟。 我继续引导: “端午节是为了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而逐渐形成的, 在我国南方每逢端午节时, 还有一个重要的习俗---赛龙舟。 (板书课题: 赛龙舟)现在我们就走进那场热闹的“龙舟比赛” 吧!” 进而引出课题。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第 7 课《赛龙舟》 (二) 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 接下来进入初读课文环节的学习, 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在这一环节里, 我有层次有目的地设计了“四读” 。 一读, 是要求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文, 要求读准字音、 读通句子。 二读, 要求同桌互读、 相互纠正读音、 语气, 做到不加字, 不漏字, 并圈画出本课生字。 三读, 即指名接力读, 要读得流利, 注意语气, 标出自然段。 四读, 通读全文, 边读边想: 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在同桌互读环节过后, 以出示字卡认读的形式检查学生对课文中出现的生字新词的掌握情况。 通过这样有层次的“四读” , 扫除了学文的障碍, 使学生对课文有了整体感知, 理清了文章脉络, 为下一步细读课文做好了铺垫。 (三) 拓展文本、 延伸课堂 爱因斯坦说过: “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 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 推动着进步, 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 人的童年时期是培养、 发展想像力最佳时期, 犹如农事的节气, 是不能错过的。 《语文课程标准》 也指出: “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 发展思维能力, 激发想像力和创造潜能。 ” 这就告诉我们,在教学中, 教师要积极挖掘教材, 借助教学难点、 重点、 培养学生的想像力。 因此, 我及时地给已经在阅读课文中得到许多启示的学生提供展示的机会, 通过质疑引导学生知识延伸, 让学生想想: 你学会这种积极向上、 力争上游的精神了吗? 你打算怎么做? 这个问题, 又一次激发学生的思惟, 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 (四) 拓展延伸, 巧设仿说。 前面的训练让孩子们充分感受到龙舟竞赛的激烈, 体会到公平竞争、 积极向上和力争上游的精神。 如果学习到此结束, 我想会给整堂客留下遗憾, 我们应该借助学生情感生成激发出的高潮, 把握住他拓展点训练的机会, 于是我设计了第四环节: 拓展延伸, 巧设仿说。 在这一环节中, 我这样启发思维: “同学们, 南方的赛龙舟让我们感受到端午节的热闹, 回想课前我们说过, 端午节还有很多有趣的民族风俗。 你也能把它们说得这么热闹吗?” 以此为切入点、拓展点, 让学生先想一想采艾蒿、 踏青、 包(吃) 粽子等风俗的经过,然后组织语言说一说。 我想学生的灵感定会被触动, 也许孩子们仿说的经过简单、 不够具体, 但是我想, 通过这项练习, 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写作能力不但会得到锻炼, 更重要的是, 了解了端午节更多的民族风俗, 受到传统教育, 感受中华民族的魅力! 四、 板书设计 这堂课的板书做到, 形象直观, 条理清晰, 便于学生理解, 起到深化主题, 回顾中心的作用。 《赛龙舟》 教学反思与再设计 朗林二小 靳淑霞 我在教学了《赛龙舟》 一课之后, 整体感觉到重读, 重说, 引读代讲; 培养学生互相倾听评价; 用自己话概括课文的内容, 培养了学生的能力, 起到了润物无声的效果。 这篇教学设计主要从“大语文观” 着眼, 教学目标定位准确, 教学流程清晰明快。 体现了教科版教材的特点: 在听说读写整体推进的前提下, 优先发展阅读能力, 以阅读能力的发展带动识字、 习作等能力的发展。 综观本设计具有如下特点: 一、 优美实用的教学语言 我认为课堂教学离不开教师精彩巧妙的设计, 而教学语言恰是这精彩之中的重要元素。 本节课中, 我力求每处语言都能简而精,同时又富有启发性。 二、 创设情景, 以读代讲 小孩子学习喜欢生动形象, 把枯燥的语言文字变成会跳动的音符, 就需要用教师的激情点燃学生的热情, 创设情景的办法非常有效。 本节课, 我多出处巧妙不留痕迹的创设了情景。 如在谈话导入部分中我简要介绍了端午节, 调动了学生对端午节的喜爱, 把赛龙舟这一活动置于这样一个有着厚重的历史渊源的节日 背景之中, 为后边潜移默化的对学生进行着民族精神的教育作了铺垫。 在学生满腔热情时, 老师就像赛场上的发令员一样, 干脆利落的把学生带入了情境。 “对, 就是龙舟比赛! 这节课, 我们就跟随作者亲临比赛现场, 观看激动人心的龙舟比赛。 ” 又如品读第一段时, 我这样引导学生: “在沿江路河堤上, 你们看到了什么? 感受到了什么? ”非常简单的一句话, 却把学生当成小观众了。 当学生有感情的朗读了这一段后, 我又这样评价: 你声情并茂的朗读把我们带到了观看比赛的现场。 这样的导语、 评价、 引读, 这样的谈话把学生带入了情境, 他已不再是局外人, 师生都在龙舟赛场上, 像这样的设计还有多处。 回顾本课, 正因为成功的创设了情景, 巧妙的引读, 适当的点拨讲解, 才使学生和文本浑然相融。 三、 寻找恰当的训练点, 进行朗读训练。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 朗读是最重要、 最基本的训练。 朱作仁教授说:“讲解是死的, 如同解剖; 朗读是活的, 如同给作品以生命。”“讲解只能使人知道, 而朗读更能使人感受。” 小学阶段学生的内部语言尚未很好地发展起来, 因此朗读就更显得重要。 文章的字、 词、句、 段应该怎样读, 为什么要这样读, 不应是老师强加给学生的,而应是他们通过揣摩、 品味, 自己感悟出来的。 学生在参与活动中,通过动脑、 动手、 动口, 亲自体验过程, 这样获得的经验, 比被动地从老师那里获取现成的结论要深刻得多。 因此, 在上这篇课文之前, 我认真地钻研了教材, 把握了课文的重难点, 引导学生抓住重点句段, 通过各种形式的读来体会赛龙舟的热闹场面, 感受竞争、向上的精神。 在精读课文时我选取了这样三个训练点, 描写龙舟样子的句子, 还有描写比赛壮观以及比赛激烈场面的句子。 运用多种形式的读, 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 在训练中让学生感受文章的语言美。 如在理解龙后样子的句子时, 我首先让学生自由读文, 说一说龙舟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引导说出龙舟是精美的, 威武的。 然后再读, 教师适时进行范读。 使学生感受到龙舟的精美和威武。 朗读是感悟的一种很好的方式, 同时也是教学的基本任务。 但读要选好时机, 恰到好处。 在学生生成情感的时候, 带着感情去读更有利于进入境界。 在读比赛激烈场面的句子时, 学生怎么也找不到感觉,因为北方的孩子没有见过赛龙舟的场面, 也就做不到由感而发, 此时我适时的播放了一段比赛录象, 一下子就把学生带入了比赛现场,这时再引导学生读课文, 体会文章语句的优美, 语言的准确读出比赛的激烈, 在我的启发下, 学生的读法也各式各样, 从而使学生得到情的激发, 智的启迪, 美的熏陶, 朗读也达到了最佳效果。 一节再完美的课, 也会存在着不足, 反思这节课, 我发现在课堂上对学生关注不够。 对课堂上学生发言的生成点捕捉得不够及时,错失了一些深挖教材的好时机。 为此, 我也会继续努力, 争取做得更好。

本文地址:https://www.kudz.cc/post/7382.html
版权声明: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 酷读者 所有,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

发表评论


表情

还没有留言,还不快点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