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双巧手让南京绒花“花开不败

2018-02-01 20:34:19  阅读 157 次 评论 0 条

  戴上眼镜,1954年出生的赵树宪熟练地一手拿蚕丝、一手拿铜丝,手指上下翻飞,一条绒条就出现在他手中。从最初的普通摆件到大件艺术品,再到创新制成京剧中的经典绒花点翠头面,赵树宪每年都要求自己突破一点、创新一点,一双巧手促成着老南京绒花技艺的“花开不败”。赵树宪自称“手艺人”,他极其看重这份手艺,坚守43年而爱不释手;他也极其慷慨,有人要采访拍照、拜师学艺,他是来者不拒。43年变迁,他成“最坚守的传人”每天一早,赵树宪都会拄着拐杖,出现在城南甘家大院的南京市民俗博物馆。他是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南京绒花代表性

  【摘要】 戴上眼镜,1954年出生的赵树宪熟练地一手拿蚕丝、一手拿铜丝,手指上下翻飞,一条绒条就出现在他手中。 2006年,南京绒花被列为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南京,赵树宪是这项技艺的代表性继承人,也是43年来唯一的坚守者。

  戴上眼镜,1954年出生的赵树宪熟练地一手拿蚕丝、一手拿铜丝,手指上下翻飞,一条绒条就出现在他手中。从最初的普通摆件到大件艺术品,再到创新制成京剧中的经典绒花点翠头面,赵树宪每年都要求自己突破一点、创新一点,一双巧手促成着老南京绒花技艺的“花开不败”。赵树宪自称“手艺人”,他极其看重这份手艺,坚守43年而爱不释手;他也极其慷慨,有人要采访拍照、拜师学艺,他是来者不拒。43年变迁,他成“最坚守的传人”每天一早,赵树宪都会拄着拐杖,出现在城南甘家大院的南京市民俗博物馆。他是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南京绒花代表性传承人,这里有一间不过10平方米的工作室。一扇窗、几张桌、若干工具,几团绒丝,正对工作室门口的木头墙上,挂满了绒花饰品。南京绒花相传早在唐武则天时便被列为皇室贡品,明清时代最为繁盛。以蚕丝为主要原料注定了其“富贵”属性,加之“荣华”的谐音,让绒花在历朝历代都人气颇高。绒花的制作工艺不简单,需要经煮绒、染色、勾条、组合造型等工序,年轻时赵树宪被分配在南京绒花厂工作,学会了这门手艺。后来绒花厂不复存在,市面上也少见了绒花的身影,就连赵树宪自己,也曾有10年之久未曾接触绒花。随着社会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注,绒花这门一度风行的技艺才在赵树宪的一双巧手下,重回视野。2006年,南京绒花被列为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南京,赵树宪是这项技艺的代表性继承人,也是43年来唯一的坚守者。融合时尚传统,他让南京绒花走向世界古时,绒花主要在节庆及逢婚嫁喜事时佩戴,但在赵树宪的作品中,南京绒花的衍生品种类、形式更加丰富。从最初作为表现传统艺术的家庭挂饰,到汉服风格的扩展元素,再到如今国际一线品牌的橱窗展示饰品,南京绒花在赵树宪手上以一种包容的方式,散发出自己独有的韵味。赵树宪说,他认为绒花技艺的理想状态是,在技艺手法上保持原汁原味,但在表现形式、体裁、切入角度上力求创新和与时俱进。这种主动适应社会审美变化的态度,让赵树宪的作品开始走向世界。戛纳电影节,中国女星服装上的衣饰有绒花;米兰世博会上,绒花与意大利手工制帽完美结合;今年他还与一家国际一线品牌合作,计划将南京绒花作品的展示遍布世界。想收徒弟,但传承太难赵树宪的工作室如今在国内小有名气,生意也做得有声有色,但提到传承,他的脸上依然有着焦虑的神色。“我想收徒弟,但现在人们给绒花、给手艺人的时间,都太少了。”赵树宪的工作室里摆了3张桌子,另两张的主人,一位叫陈颖,一位叫李璐,都是近一两年才跟着赵树宪学手艺的学生。陈颖感叹,手艺精进需要时间,但学艺期间没有收入,是她的最大尴尬。赵树宪靠着绒花打出一片天地后,也确实有公司提出跟他合作,搞“众筹”,但在这些提议的背后,都要求他必须短期出成绩、出效益。“有人愿意投资,有人愿意来学艺,我自然是高兴都来不及。但学习这门手艺需要时间,并不是三天两天就能出师的。”赵树宪有些无奈,因为绒花制作繁复、产量较少,投资回报的时间很长,虽然前期有很多公司前来接洽,但最终都没有成功。“手艺人的精进,是要靠时间的累积。”赵树宪说。

本文地址:https://www.kudz.cc/post/7605.html
版权声明: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 酷读者 所有,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

发表评论


表情

还没有留言,还不快点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