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2014年5月《乒乓世界[微博]》封面故事的内容,本期的主人公是丁宁:
备战东京世乒赛团体赛的封闭训练后期,我们在成都见到了丁宁。这之前她刚刚获得亚洲杯女单冠军,是主教练孔令辉口中封闭训练练得最让人放心的队员。作为女乒的副队长,在国乒进校园活动中,丁宁是可以脱稿演讲的人。队内比赛里,丁宁是主力队的“奇兵”,车轮作战时,碰到难打的男子选手,几次都是由丁宁上去“干掉”对手。
“第一次参加世乒赛团体我是初生牛犊不怕虎,一上场就被虐了;第二次我就一心想拿回冠军,把从我手里输掉的冠军奖杯赢回来;这次感觉身上的责任多了,在封闭训练的时候我也会把一些经验和想法分享给大家。”随着国家队一批老队员退役,训练场上的丁宁突然发现,自己变成队里的大队员了。可是这位“大队员”在谈起东京时,又露出了孩子气,“我去过日本其他城市,但还没去过东京,我想吃拉面、生鱼片,还有各种各样的和果子……”
“她愿意尝试改变了。”丁宁的主管教练陈彬这样回答。陈彬从2011年开始带丁宁,在他看来自己与丁宁的性格差距巨大,也正因如此,他会经常被丁宁身上的积极和自信带动。“丁宁是个很有自信的人,自从带了她以后,我有很多观念也在改变,从她的身上,我能看到我个人过去没有看到的东西。”
2011年鹿特丹世乒赛的女单冠军,长了丁宁的士气。“其实在我看来,丁宁的技术在2011年是不足以拿冠军的,但她拼得太漂亮了,那时候她打拼的球,比守的球好很多。”鹿特丹拿了冠军,隔天一早,施之皓和陈彬在在中国队下榻的饭店外面散步。“丁宁打奥运会有希望了。”陈彬记得施之皓当时这样说。
靠着这股自信的力量和参加伦敦奥运会的曙光,丁宁在从鹿特丹到伦敦的这段路上走得很顺。“我在2011年到2012年奥运会之前,应该说赢尽了所有比赛,几乎不输球。好像参加比赛都不用怎么练,只要上场打就能赢。”那时候的丁宁,确实也感觉不到自己有什么急需改变的东西。随着奥运会的结束,哭肿过眼睛,也重新振作起来完成团体比赛的丁宁在接受采访的时候这样说过,“不变就是死。”但同时丁宁也知道,她已经不是刚进国家队的小队员,不可能像一张白纸一样说变就能变,要改、要发展,从何做起?
陈彬觉得单项技术要练扎实,丁宁觉得重新组合技战术成效更快,已经配合了一年的师徒两人在这一刻发现,真正的磨合才刚刚开始。
“调整的时候肯定会出现不舒服,我到现在还在纠结,好在现在有点看清楚自己了,知道我想要的一个大框架是什么样的。”在看清自己之前,丁宁经历过怎么也赢不了球的阶段,嘴上坚定地想要改变,心里却怀疑自己改的到底对不对。“什么东西是我能改的,什么是我应该保持的?”整个2013年,丁宁总这样问自己。再自信的运动员,也需要赢球来增加信心,但是丁宁自从在奥运会后做出要改变自己的决定,就很长时间没赢过球。
“2013年初在成都打直通巴黎第一阶段队内大循环的时候,丁宁有一天晚上突然哭了起来,那是我们从探讨上升到‘争吵’的一次交流。”从陈彬口中听到“争吵”这个词可不容易。在那天的比赛中,丁宁2比3不敌陈梦[微博],一直以来因改变而积攒的别扭,加上总不赢球的郁闷,再加上国家队“前有阻截后有追兵”的残酷竞争,让丁宁终于忍不住爆发了。“那时候太难了!”丁宁回忆说,“打完奥运会后,我的心态和思想方面波动挺大的,加上技术改革,好像进入了一个恶性循环。我那时候想,如果在我状态好的时候改技术多好啊,肯定改得很积极,或者在我成绩好的时候改也行,起码能够承受输球的压力。但偏偏我下定决定改的时候,什么都没有,心态消极,还每天都输球。”
不改不行,改了难受。在最烦躁的时候,丁宁就会让自己想想2016年的里约奥运会。“我的目标是奥运会金牌,那段时间我就只能以此来支撑自己别总是崩溃。”直通巴黎的三个阶段比赛对于丁宁来说可不好过,外界对她期待很高,场场球都有球迷去现场给她加油,第一阶段大循环没直通成功,第二阶段又连续两次输给削球手胡丽梅,本来已经过了的“削球关”被旧事重提。站在旁观者的角度看丁宁,都知道那时期她肯定很烦恼。“想在技术环节改变,必须忍受输球,我每天都觉得很不舒服,我哪有无所谓输赢的球啊,谁打比赛都想赢。”
终于在第三次直通巴黎比赛里出线,丁宁丝毫没有兴奋,更深的感触是筋疲力尽。但这只是“直通比赛”,真正的世乒赛还在后面,最终获得单打第三名的丁宁在赛后采访时说自己没打出亮点,谁都能看出她不满意,人前总是表现得很快乐的丁宁在跟自己较劲。
虽然从奥运会后到现在,丁宁一直用纠结这个词概括,但其中也有能让她振奋精神的时刻。“当我进步的时候,在比赛里能体会到自己的改变,或者一直串联不上的技术用起来顺手了的时候,很开心。”
让丁宁明显能感觉自己进步的时候,一次是全运会,一次是俄罗斯公开赛。从成绩上来看,全运会中丁宁打得也没多好,只有混双拿了块金牌。“但我自己知道,全运会赛前我心态很不好,最后关头才调整好了自己,能正确地面对全运会。我觉得我在全运会里发挥挺好的,当时我正处在技术改革的重要环节,我已经能够把单项的东西组合在一起了,不像刚开始改技术的时候,觉得自己打比赛都是七零八落的。”丁宁在全运会期间还体会到了一种“静”的感觉,能让她想明白很多技术环节,收获了更多宝贵的体会。
全运会结束后,重新回到国家队训练的丁宁有点发“懵”。正想着要慢慢找回在国家队紧凑的训练感觉,陈彬来到她身边。“给我两个礼拜时间,你完全听我的训练安排。”陈彬这样说。由于技术改革的实施,又“磨合”了将近一年时间的师徒二人终于有机会静下心来训练。这两周里丁宁练得非常扎实,在随后参加的俄罗斯公开赛上,她获得女单女双两个冠军。久违的单打夺冠和在比赛中打出来的新技术组合,让丁宁又一次尝到“甜枣”的滋味。
对于高水平运动员来说,一项或一组技术的改进,要通过反复的历练才能真正变为己有。丁宁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信心,在国际乒联[微博]职业巡回赛总决赛中输给老对手刘诗雯以后,又接近崩溃的边缘。丁宁又开始怀疑自己,她和陈彬又开始重新磨合,一切都看似回到原点,等着师徒两人重头来过。
“这条路对不对?我到底行不行?”丁宁又开始这样问自己,她知道这样很烦,也很幼稚,但就是克制不住去想。“其实我怀疑自己有什么用?我根本就无路可退呀。”丁宁说想明白的时候自己比谁都清楚,需要做的就是努力前进,不能犹豫和害怕。“我有这个能力,我又这么喜欢乒乓球[微博],再怎么难,再怎么害怕也还得熬下去,金字塔尖只能站一个人,受不了这些苦就永远上不去。”
而陈彬这边也不好过。“我大概对自己说了有200次,你带不了丁宁,还是放弃吧。”陈彬想起2013年年末那段日子,满脸写着“不堪回首”四个大字。但其实在骨子里,陈彬和丁宁有着一样的不轻言退缩的劲头,所以他又不下200次地反驳自己,和丁宁一起钻研探讨了这么长时间,他就是那个最适合带丁宁的教练。“后来蔡指导(蔡振华)和施指导(施之皓)和我一起分析丁宁技战术的时候也这样鼓励我,让我重拾了信心。”
备战东京封闭训练开始前,主教练孔令辉把陈彬丁宁师徒二人叫在一起,在那次小会上丁宁说:“我以前打球好像总要摔倒,救球的时候让人觉得很悬,其实那个时候我自己打得很顺手,心里有底。”这句话突然点醒了陈彬,运动员自己打球的感觉,远比坐在场外看球的教练的感觉重要。“你认为你的技术特点中,最根本的东西是什么?”陈彬问丁宁。“稳。”丁宁就给了这么一个字。“那我们就围绕着稳来改。”封闭训练前,一切好像豁然开朗。
封闭训练之初,郭焱来到国家队陪丁宁训练,并且很快成为了丁宁与陈彬之间的一个链条,将三个人的想法很好地带转起来。在技术的组合方面,郭焱可以说帮了丁宁和陈彬的大忙,三个人齐心协力,让丁宁觉得自己练得前所未有的踏实。很快,检验封闭训练初期成果的机会来了,丁宁获得参加亚洲杯单打比赛的机会,比赛里她一路过关斩将,战胜了韩国新晋削球手徐孝媛,也战胜了老对手冯天薇[微博],更在决赛中战胜李晓霞获得冠军。比冠军更重要的是,丁宁在比赛场上打出了训练中的新技术组合,也看到了自己未来的框架。“我现在头脑中成型了一个框架,知道自己应该做哪些努力,去把这个框架丰满起来,对自己现在走的路也更坚定了。”
有时候丁宁会觉得自己职业生涯遇到的“坎儿”挺多,而且都特大,中国女队多少年没输过的球,奥运会决赛场从来没出现过的情况,都让她赶上了;有时候丁宁又觉得这些“坎儿”都是她挑战的动力,人在面临新挑战的时候,总是危险与机遇并存。“在和困难斗争的过程中,我发现我的潜力是无限的。”丁宁小时候认为任何事只要努力去做就能成功,现在她说自己成熟了,很多事她并不能确定是不是努力了就能成功,但她依然会尽百分百努力去拼。“有的时候我走的路不对,刚开始说要改技术的时候,我想的是大刀阔斧地改,后来发现和自己的特点结合不上,那就重新来,再碰壁,再重新来。”
丁宁努力的动力源自于梦想,也源自于支持她的人。“我的父母、教练、还有我的球迷们,其实最看重的不是我的成绩,而是我追求梦想的决心和努力的态度。如果我颓废了,伤心的是这些真正关心我的人,而且我也不想颓废,那样我就把自己迷失了。”丁宁知道现在自己的球迷有不少人年纪很小,他们送给她礼物时,信里都会写一些感谢丁宁的话。“他们告诉我从我身上能感受到正能量,或者受到我一些精神的鼓励,甚至有时这些能量会影响他们的生活,这让我觉得更要坚持做自我,不能丢掉我身上最宝贵的东西。我自己也追星,我也会受到偶像的影响,我希望喜欢我的人也能受到鼓励。”
追星的丁宁举了一个例子。“‘你见过凌晨四点的洛杉矶吗?’这是有记者问科比为什么会如此成功时,科比的回答。凌晨四点,科比已经开始训练了,这就是他成功的原因之一,我看了以后特别震撼。”丁宁她视科比为偶像,也因为这个采访而心头一热。丁宁说这就是偶像应该给人的感受,让人能从他身上能获得力量。“科比每次受伤后,都会把自己变得更强再重新回到赛场,我很欣赏他这一点。”
丁宁影响着一些人,也接受着一些人的帮助,父母、队友、从小带她打比赛的张怡宁和郭焱……这些人她都感谢过很多次,现在,一直在和她磨合的陈彬也成为了丁宁感谢的对象。“陈导比较内向,凡事都考虑得很周全,绝对是成熟男人的思想。我觉得带我这样有什么说什么又容易放得比较开的队员,对陈导来说是一个非常大的挑战,我一直都知道他压力很大。2011年不用陈导说太多,我自己也能做得比较好,2012年奥运会前有施指导和他一起帮助我,但是奥运会以后,我面临了很多困难和挑战,这时候陈导是一个人在和我一起扛。我有不满的时候可以跟他说,有脾气可以冲他发,但他跟谁说呢?每次想到这里我就觉得很感谢陈导。我们现在还在不断地互相了解,他总会提点我一些我注意不到的细节。现在我们都处在不断改进和尝试的阶段,‘革命尚未成功’,我觉得我们可以很好地一起成长,有人陪着我一起努力的感觉挺好。”
采访的时候陈彬讲了很多感受,他知道很多人觉得他和丁宁磨合得不好,他自己以前也这么觉得,但是后来他发现只是两个人的处事方式不同,比如陈彬有时候怕直截了当把想法说出来会伤了运动员的面子,其实丁宁恰恰是喜欢直来直去沟通的人。了解了丁宁个性以后,陈彬反而觉得直性子是丁宁的一大优点,他非常欣赏,两人沟通起来也就顺畅多了。
陈彬也很喜欢丁宁的自信,虽然按照他自己的性格,他可能遇事永远不会有丁宁那股子自信。“2012年打多特蒙德世乒赛之前,丁宁觉得自己有能力在决赛中出场战胜新加坡队,她不会去想两年前莫斯科的失利,就是一心想把冠军夺回来,非常单纯。那时候团体赛的阵容甚至牵扯到奥运会的报名问题,但丁宁没有过多纠结于这些,她想的就是尽自己的努力去争取。丁宁不是个患得患失的人,我平时给她做场外指导时体会更深,告诉她的战术,她会贯彻到底。”
陈彬也不是光夸丁宁,他也说了丁宁身上的一些问题——有时候比赛输了容易找客观原因、赢球了以后会小得意一下、打削球还是需要经常练习等等。这些问题还有时间去解决,陈彬对丁宁有信心,因为陈彬发现丁宁学东西真的很快。
封闭训练期间,女队请了英语老师跟队教学,但说实话,每个人每天要承受那么大的训练量,真正学英语的时间少之又少,丁宁和队友们只能在每天身体放松的半个多小时内见缝插针地和老师说两句英语。陈彬房间的写字台上摆着个笔记本,上面写满了英语的对话和单词,陈彬以前当过援外教练,有一些英语基础。“但好多都忘了,现在重新捡起来,等丁宁有时间了,我也可以教她。”
我看着陈彬的笔记本,突然觉得丁宁很幸运,帮她的人不少,而且每个都是真心实意。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