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大地的景观

2018-02-11 17:23:41  阅读 108 次 评论 0 条

  12月9日,由河南省文化馆主办,河南省职业摄影师协会协办的“山川悠远:人与大地的景观”摄影邀请展在河南郑州举办。

  本次展览展出的百余幅作品分别来自9位国内一线摄影艺术家,他们分别从人与土地、民族、历史等不同维度对主题进行阐述。这些摄影作品反映了摄影家对于眼前景观以及观看本身的人文性思考,其作品最终共同构成了一幅关于当下大地、山川以及社会的全景图。针对本期主题,本报记者与策展人李宇宁进行了对话。

  李宇宁:最初我是想以黄河为主要线索梳理一下当代的景观摄影。通过景观摄影,我们可以了解到中国当下的时代变化,可以看到中国人的面貌。这是我做这个展览的主要目的。

  李宇宁:第一,从这些摄影师的作品中,一定要能看到人和土地关系的变化。第二,这些摄影师一定要有社会责任感,要关注这个时代。虽然这次展览的有些作品偏向于自我表达,但这种“自我”其实也从某个层面上反映出时代对摄影师的影响。

  李宇宁:实际上,“景观”这个词本身就不是摄影词汇,它最早指的是风景画,后来代指风景本身。后来法国思想家居伊·德波在1967年出版的《景观社会》中又成了一个哲学概念。

  我认为在当下社会中,图像在生活中、网络上的传播,在无形之中改变了我们对世界的认识,而这种认识也反过来改变着世界的样子。这种不知不觉的景观化,也同样适用于摄影师的视觉经验。有时候我们甚至没有意识到,自己也在制造景观、传播景观。对这次展览来说,我是想要通过这些作品展示一个被景观化的世界。

  李宇宁:对,这次展览更多是想要展现一种被景观化的视觉经验。摄影师在拍摄时也会选择一些被符号化、景观化的东西,每一次选择都带有之前的视觉经验,而这种视觉经验还会通过这种选择不断强化。与此同时,拍摄景观的摄影师可能没有意识到自己也在被景观影响。

  记者:你在展览前言里写道:“时至今日,景观摄影已从最早使用135相机抓拍的城市街道景观快照,发展到主要以更接近现实世界的彩色摄影和大画幅相机拍摄。”发生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李宇宁:这是一种观看方式的改变。用135相机拍摄,更多需要下意识地捕捉瞬间,而当下的景观摄影不再是这样。它需要思考,需要慢下来,所以越来越多的摄影师选择了拍摄过程更慢的大画幅相机。这是一种自然而然的现象。

  李宇宁:这些摄影师也在被景观化的经验改变,比如国外的新地形摄影等,这些观看的潮流一定也对他们的拍摄有所影响。摄影这种艺术形式就是这样,观看与表达方式的改变一定会影响器材的选择,这两者是密切相关的。

  记者:除了拍摄地点与题材,在摄影创作的图式上,这次展览的某些摄影师也颇为相似,为什么呢?

  李宇宁:这次展览所提出的“人与大地的景观”其实是一种现象,这种现象包括影像产生的机制,你可以从这些摄影师身上看到影子。当然,在每个人的学习成长过程中,这是不可避免的。

  李宇宁:我还是想把景观这个词提出来,展示一个被景观化的世界。在当下,这种景观化是一种必然,但我不知道未来它会发展成什么样,甚至今后的景观摄影会变成什么样,这是我想要思考的问题。

本文地址:https://www.kudz.cc/post/7717.html
版权声明: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 酷读者 所有,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

发表评论


表情

还没有留言,还不快点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