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立志:从2017年高考全国卷作文题论高中作文的“术”和“道

2018-02-11 22:42:46  阅读 101 次 评论 0 条

  据近期一项对来华留学生的调查,他们较为关注的“中国关键词”有:一带一路、大熊猫、广场舞、中华美食、长城、共享单车、京剧、空气污染、美丽乡村、食品安全、高铁、移动支付。

  请从中选择两三个关键词来呈现你所认识的中国,写一篇文章帮助外国青年读懂中国。要求选好关键词,使之形成有机的关联,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无数名句化育后世。读了上面六句,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以其中两三句为基础确认立意,并合理引用。写一篇文章,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少于800字。

  今年是我国恢复高考40周年,高考为国选材,推动了教育改革与社会进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40年来,高考激扬梦想,凝聚着几代青年的集体记忆与个人情感,饱含着无数家庭的泪珠汗水与笑语欢声,想当年,1977的高考标志着一个时代的拐点。看今天,你正与全国千万考生一起奋战在2017的高考考场上。

  要求:请以“我看高考”或“我的高考”为副标题,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且不少于800字。

  这是2017年高考三套全国卷的作文试题,如果说全国卷的作文题在引导一种作文方向,那么,这是一种什么方向,又会给老师的作文教学和学生的作文写作带来怎样的思考呢?更重要的,是我们又该如何由此而改变呢?

  我以为,这三道题,是在明确地告诉我们,作文教学,应该重新回到原点,走出作文的误区,追求作文“求真、审美、说理”的核心价值,重视“道”,轻谈“术”。

  为了应对高考,为了赢得作文的高分,不可否认的是,在作文教学中,我们所执着的,更多地是作文的“术”,即作文的一些纯粹的技巧。总结出了如“引议联结”的模式,如“起承转合”的架构,有的细化到了某一段写什么样的文字,开头结尾的最佳字数是多少,更甚者甚至提炼出了文章中必须出现的一些词语和句子,并规定了其所在的位置。专家的指导,名师的点拔,大家所津津乐道的,都在从中提炼出的规律和方法上来。并且堂而皇之地称之为“道”。这是对“道”的典型误读。古人云“文无定法”,可如今却是“文有法门”,一时间,各种作文之道如百花齐放,老师与学生,似乎都从中觅到了捷径,似乎作文已不是什么难事,照着这个模板那个规律作文,不说大功告成,至少小功可慰了。若我们任凭这样的风气漫延,那对于学生的语文学习,将是贻害无穷的。因为若真有这样的新八股可遵循,学生就会视作文如探囊取物,就可临阵磨枪了。若不改变,长此下去,让学生形成了这样的固定思维,那么由阅读而写作、由观察而写作的方向自会偏离。学生离真正的作文会越来越远。

  这样的改变,需要一种引导。而在以高考作为衡量尺与方向标的当今现实,高考作文题是最佳的甚至是唯一的引导。

  作文从现实生活中来,作文从文化传统中来,作文从自我体验中。所写的是真实的生活,是生活的感受,是唯我的认知。所有的模板都套不了,所有的技巧都用不上,没有低下头来的广泛阅读,没有抬起头来的广博观察,没有静下心来的叩问自我,写这样的作文,只会是照搬名词,隔靴搔痒,晴蜓点水,无足轻重。

  我们看全国Ⅰ卷题目中的每一个关键词,都是我们非常熟悉的。我们听过,说过,写过甚至经历过。可是,真要你将每一个关键词说个透,说出它的背后的意义,特别是说出它带给我们的关于中国的思考,你又觉得无话可说了。

  都符合“中国”这一关键词,都可以加一个“中国”的定语,原点只有一个,而呈现的色彩丰富,而表现的面广泛,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城市、乡村、环境、科技等广大的视野,考验着我们的知识储备,考验着我们的思维方向,更考验着我们的思想层次。

  这不是关在书斋里,埋着头啃几本厚厚的所谓“宝典”“大全”“秘籍”所能解决的了。

  特别是,还给了你另外两个限制,其一是从中选择两三个关键词来呈现你所认识的中国;其二是写给一位外国青年,让他可以通过你的阐述能读懂中国。

  两三个关键词,之间要有有机的联系,这两三个点,又如何连线成面?这之间要有高度的概括力,要有精准的判断力,而实际体现的是我们的思考力。

  我之所知,还要说给外国青年听,要让他懂。他对中国是陌生的,如何让一个陌生的人,对中国熟悉起来,这不只是考虑叙述者的身份,还得考虑接受对象。在我与他之间又如何找到一个契合点,这又是一个难点。

  两三个关键词,彼此之间要找到契合点。这是一个思维面。我与外国青年,彼此之间要找到另一个契合点,这又是一个思维面。

  这是在考能力。考我们的阅读能力(阅读书本,阅读社会),筛选能力,提炼能力,概括能力和表达能力。

  这是在考思想。由一个个简单的名词,你可分析得出蕴藏在其中的丰富的思想。你也许只看到“一”,他却要看到“二”,看到“三”,看到“万物”。

  这更是在考素养。虽是语文卷上的一道作文题,然而一篇文章,却可以透视学识,折射人格,彰显素养。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那样的无波无澜一潭死水似的学习生活,应该远离弃之了。

  不能局限于小课堂,而是要放眼大社会,一道作文题,告诉我们,我们得抬起头来作文了。

  我们再放大这些关键词:一带一路、大熊猫、广场舞、中华美食、长城、共享单车、京剧、空气污染、美丽乡村、食品安全、高铁、移动支付。

  这无序的排列中,有着怎样的组合?国家战略,文化遗存,百姓生活,共享经济,网络时尚,优势制造,乡村愿景,当然还有现实问题。我们该如何清晰地认识这一些,其利益,其影响,其忧虑,其向往,中国的形象,是给我们正面的引导,还是渗入过多负面的能量?我们得有清晰的判断,也当有辩证的思考。食品安全与空气污染值得重视,长城保护与京剧继承也值得我们忧虑。在历史与现实,现实与未来,中国与世界,物质生活与精神享受之间,有着太丰富而广阔的思考。

  我们再面对这道作文题,再看这些关键词,我们确实需要有一种身份认同,更要有一种国际视野。

  虽说我是中国人,可不要轻言你爱国。你生在中国,不等于你爱中国。你说你爱中国,可若你对中国的一切都不甚了解,不去推介中国,你如何当得了这一个“爱”字?考试大纲上似乎很抽象的学科素养与人文素养,由这几个关键词,一下子拉近了距离。

  是语文题,可大语文,岂只是几本教材所能包容的?这些关键词,有几个出现在我们的课本里了?政治,历史,文化,经济,社会……真正的语文学习,是行走着的语文学习,是眼睛所看,耳朵所听,与人交流,用心观察的。

  必须开窗看世界,必须移步出室外,必须学科跨越综合,必须思维纵横驰骋,唯其多维,方有广度,唯其深邃,方有回味。

  这一道作文题,也是在告诉我们,我们作文要从“术”的层面,转向“道”的方向。这道的方向,就是作文中要有理性的思辨力(针对问题,思考问题,探究根源、性质、影响与后果等,不断地追问);要有逻辑表达力(因果关系,递进关系,并列关系,转折关系等等);

  要有现实观察力(对现实社会的观察,社会现象的方方面面,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在作文教学中,我们若不能引导学生进行方向性的思考,那么,学生的作文将会失去方向性的观察。这样,学生的作文将会是失之于浮浅,失之于狭窄,失之于虚假,永远处于低层次的水平。

  观察什么?无非是两个方向,一是时间方向,遥望历史,立足现实,展望未来。二是空间方向,从身边到社会,从中国到世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这个世界的丰富变化,都在我们的观察之中。有了这样的观察,才会为思考准备前提。所见所闻,都加上所思所想。平时就连接这样的思维线,架构这样的思维面,我们的作文才会脱离“术”而走向“道”。读其文,才读出真实的内容,理性的思考和美学的价值来。这样的文章也才能称之为文章。

  这样的文化之美,本身就已是博大精深。我以为,文化的美学价值,就是要传导一种精神,给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增添钙质。

  这篇作文,首先是精神的引导。自强不息的勇毅精神,敢于担责任,敢于立潮头,敢于拓宽视野看世界,敢于面向未来为天下先。正是有了这种精神的引导,于国,我们才有了改革开放的成果。于自己,才有了令人欣慰的成绩。这是昂扬的精神,或者说是刚性的精神。与之相对,也有婉约的精神,或者说是柔性的精神。对故乡的回望,对桂花的礼赞,是一种有距离的依恋。在社会快速发展的今天,我们还需要这样的停顿与寻觅。寻找一种安静美好纯真质朴的精神的家园,远离浮躁,舍弃抛离,一些悠久的传统,一些文化的遗存,不只是写在古诗词里,而是应该融化在我们的血脉里。

  如果我们连这诗这词这文句从来不读,不说靠近中华文化浩瀚的大海,可能连大海的涛声都听不到。

  这是一道我们可能怎么都想不到的题目,如此简单。可又正因为简单而变得复杂。因为高考只是一个关键词,它的时间跨度是40年来。它所关注的这40年的时代变迁与高考的关系,或是集体记忆,或是个人情感。如果你的视野和积淀只在这一年,你又如何去展开写作。考的是你对社会与时代的关注,对这个国家命运的思考。还有更重要的,让你写作中无“术”可施的是“我看高考”与“我的高考”,这反复强调的一个字就是“我”。写“我”,就是写真实。我觉得这才是回到了作文真正的“道”上。我手写吾口,吾口即吾心,吾心非汝心,文章才真实可读。

  求真,说理,审美。这就是语文之道。而综合语文能力外显于语文素养的莫过于作文,所以这自然也是作文之道。来自于我的思考,我看生活与世界,我看传统、现代和未来,思考为什么,也思考怎么办。更要想如何给我们思考的命题定义美学的价值。中国是美的,中国的文化是美的,中国的精神是美的,中国的高考带来的记忆与改变是美的,我们的作文,就是真实地呈现这美的形象,深入地思考这美的根源,这样的作文之“道”,才是做人之道。

  可是,大道至简,知易行难。作文教学,正检验着我们的智慧,也考验着我们格局。

本文地址:https://www.kudz.cc/post/7773.html
版权声明: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 酷读者 所有,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

发表评论


表情

还没有留言,还不快点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