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荐读】40年前的高考作文题是这个!40位状元分享高考感悟值得一读再读!

2018-02-12 03:22:47  阅读 92 次 评论 0 条

  当年,陈平原的高考作文得分最高,后来被《人民日报》选登,谈起这段往事,陈平原表示“纯属偶然”。“因为这个十分美丽的“偶然”,我获益很多;除了第一志愿进入中大念书,还有就是每到纪念改革开放或恢复高考,都会有媒体前来采访,弄得我很不好意思。我有自知之明,考场出不了好文章,自古如此。考场不是逞才使气的地方,我是语文老师,懂得怎么控制节奏与分寸,因此作文得分较高。至于《人民日报》刊登高考作文,此前此后都不会有这种事,那是表达一种姿态,鼓励年轻人都来参加高考。你问语文卷考得好有什么经验?没经验,就是平日喜欢读书,自然而然,水到渠成。相对于其他科目,语文突击效果不大,讲究的是细水长流,厚积薄发。过去如此,现在似乎也还是这样。”

  40年前的那场高考,意义大大超越了高考本身,短短的几年为此后的改革开放大业培养和储备了大批人才。“40年前的恢复高考,在国家是选拔人才,在个体是获得希望。一个时代的气象,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年轻人的自我感觉。上世纪80年代之所以生机勃勃,与社会流动活跃,上升管道畅通,年轻人驰想未来,觉得自己真的是走在希望的田野上,有密切关系。统一考试,择优录取,表面上只是回归教育常识,却是打破各种思想禁锢的利器。在当年,不仅搅动一池春水,而且有非常绵长的后续效应。”陈平原说。

  “就选择人才而言,今天的高考依旧发挥重要作用。只是年复一年,这一社会各界共同认可的常规动作,日益暴露其缺憾。强调公平竞争,减少人为干预,评分及录取必定趋于标准化;制度设计越来越严密,人才的多样性相对被忽视。年复一年,考生的平均水准在迅速提升,但不守规矩的特异之才被无情淘汰。表彰记诵能力,拒绝奇思妙想,从长远看,这是中国教育及学术的最大隐忧。但高考寄托着普通百姓对于公平的诉求,也是中国社会流动的重要渠道。”

  恢复高考的历史一刻,定格在1977年的冬天,但历史并没有让七七级专享这一刻的光荣。公众更愿意把七七级、七八级和七九级统称为“新三届”,并视作恢复高考后新时期大学生的代表群体。“新三届”被认为是国内高等教育的独特现象,很多人此后成为社会各行各业的中流砥柱。

  “单说出过多少大官,那是没有意义的。”陈平原说,“其实,任何一代人中,都有很多成为社会各行各业的中流砥柱,那是舞台轮换决定的。铁打的舞台,流水的人物,评价一代人的贡献,主要看历史业绩,而不是曾经占据的位子。我在大学教书,深刻体会什么叫“江山代有才人出”。一眨眼间,新的风景及新的人物,不知从哪里冒出来了,你只有惊叹,不佩服不行。必须明白,这40年的中国,就像一列高速前进的火车,没有被甩下去,已经很不容易了。我们那代人,在那么低的地方起步,紧赶慢赶,没有掉队就很不错了。别的不敢吹牛,但有一点,因此前经历的苦难,导致我们这代人比较有韧性与弹性。时代变化太快,单靠大学获得的那点知识完全不够,善于自我学习,保持摸索前进的姿态,对于先天不足的我们来说,十分重要。”

  “‘新三届’成为一种社会现象,反映了上世纪70年代末‘不拘一格降人才’的勃勃生机。一晃三四十年过去了,这个群体陆续进入退休年龄,不可复制的一代亦将退出历史舞台,这是不可抗拒的规律。可以说,‘新三届’是改革开放的最大受益者之一,后来也成为改革开放的中坚力量。”吴承学说。“恢复高考40年,高考经历了许多变迁。一方面,高考的录取率不断攀升,从1977年的百分之五,到近年的百分之七八十。但另一方面,高考考卷的难度又在不断地增加,考生的压力越来越大。高考的内容形式与要求,差不多年年都有变化。幸好,唯一不变的是,高考依然是年轻学子通过公平竞争改变命运的机会。”

本文地址:https://www.kudz.cc/post/7843.html
版权声明: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 酷读者 所有,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

发表评论


表情

还没有留言,还不快点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