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上 至善 如水:高考满分作文作者眼中的语文教师董瑞庚

2018-02-12 08:00:23  阅读 117 次 评论 0 条

  我与董瑞庚老师的人生轨迹相交于1998年7月。当时他不到而立之年。夹着教案,走上讲台时,他是我们的语文老师;放下教案,他是我们的高三班主任。课堂下,他文质彬彬,积极乐观;讲台上,他意气奋发,情志昂扬。他声音洪亮,富有穿透力;他语言幽默,饱含感染力。在他的课堂上,你只能用心听,眼睛随着他手势和表情移动。董老师说,富有穿透力的声音是唤醒学生人格心灵的一种方式。那种情境,在十几年后的今天回忆起来,依旧让人觉得温暖。在他身上,我们始终能够感受到有一种激情在燃烧,他的生命饱含着一种向上的力量。

  董老师这股向上精神,并不囿于书声琅琅的教室之内,而更倾注在处处风声雨声的社会现实之中。那时,他常常鼓励我们看《中国青年报》和《杂文选刊》,因为这一报一刊常常针砭时弊、述恶扬善。身为语文老师,他深知语文课除了作为培养学生读书识字的工具性手段,肩负的更重要任务是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打下基础,教他们学会做人,学会从自己的角度观察周围的世界,并作出独立的判断。

  对我来说,董老师的激励行为让我感受到学习语文的巨大动力。我还记得1999年春天的那次月考。我拿到语文试卷后,发现作文纸上写着59+1=60,这是我第一次考试作文得满分。很显然,这1分是董老师斟酌后另外加上去的。然而,正是这1分,当时让我认识到,作文是可以得满分的。带着这1分给我的自信,在那年4月的湖北省作文竞赛中,我获得高三组一等奖,3个月后,我的高考作文也获得了满分,并被《中国青年报》(1999年7月21日)全文刊登,当时《中国青年报》用一整版的篇幅刊登了全国各地15篇高考满分作文。

  这些在短时间内发生的事情,后来影响我多年。它们让我意识到,有些事情可以做到尽善尽美,所谓至善的地步。这认识的起源,正是来自乐观向上的董老师不吝惜对学生的鼓励和赞美。

  在教学和生活中,董老师本身也是一个尽量把工作做到完美,追求至善的人。作为学生,我们在潜意识里无法不受他的言行影响。只是,不仔细省察,我们很难直观地发现这些影响的痕迹。这很大程度上又是因为董老师那种如水的教育和影响学生方式。水的力量,在于包容和从容,董老师对此一定有独到的认识,否则他当年不会对我那样宽容。在晨读课上,我也阅读高三语文课本。但更多的时候,我捧读的是一本已经发黄的《唐宋词选》,另一本是《余秋雨文集》。每当如此,董老师俯身看一眼便会转身离去,不会像有些老师那样将书没收。他的这种容忍和信任,对我来说,无疑是一种促进,无形中会提高自觉性。老师,其实不需要讲得太多。他的教学思想和方法如果得当,自然会像水流一样静静流向台下的学生,并长久停留于学生的心底,滋润他的学生们以后的道路和人生。这样的老师,不仅是良师,更是益友,也终将为人称道。所谓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便是如此吧。

本文地址:https://www.kudz.cc/post/7878.html
版权声明: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 酷读者 所有,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

发表评论


表情

还没有留言,还不快点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