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语文阅读教学反思晬语录

2018-02-12 17:39:12  阅读 105 次 评论 0 条

  我平素为文,不喜假大空,也不喜拖泥带水,所以,有关的教学反思,我以语录体记之,名曰“语文阅读教学反思晬语录”。这些内容皆来自平日上课、听课、评课,源自一线教学实践,虽非高见宏论,但也是一己之得。于己,意味着我曾经思考过某些问题,这片天空,我飞过,也留下了痕迹;于人,若能有所启示,有所共鸣,有所讨论,足矣。现将反思晬语条列如次:

  1.语文课堂教学的导入环节应该简洁、明快,不可枝枝蔓蔓。课堂起头方式,因人而异,因篇而异,因学情而异,可平直叙起,亦可奇峰突起。

  2.在文学作品的教学中,文学知识的教学,不可回避,但也不可过多讲解,应该把这些知识有效地融入到作品的鉴赏品析之中。

  3.阅读教学,必须研究比较理想的切入点,即笔者经常强调的“课眼”。此一课眼,可从文本中来,亦可从学生中来,应该起到振起课堂,关乎课文,顾及学情,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如《荷塘月色》可讲一“闷”字,《渐》可讲“骗人”二字,《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可讲“封锁”二字,《项脊轩志》可讲“悲”“喜”“冷”“空”四字等等,不一而足。

  4.古诗文的教学须加强朗读训练。目前的教学现状是,有朗读,少训练,或是无训练。训练朗读,为师者要懂得朗读美学的基本知识,要讲究技巧,对学生要有比较具体的指导,该怎样读,不该怎样读,须让学生明白其中的道理。教师可以做出示范,自身条件不够者,可以借助朗读带,以专家之朗读进行指导。

  5.读文学作品,应该多让学生进行情感体验。教师在教学中,要试着将学生的生活体验有效地转化为一种审美体验,这个环节很重要,但常常被许多教师忽略。如果没有体验,将很难进入文学作品的意境。如教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一)时,应该紧紧抓住诗中具有农村风味的意象——方宅、草屋、榆柳、桃李、炊烟等,激活学生的体验,进而揣摩诗人的情感。中国古代的农村原本是贫穷落后的,为什么炊烟等意象在诗人笔下却是美的呢?这就得知人论世,设身处地为诗人着想,上升到审美体验之后才能步入的诗歌的意境。

  6.如何处理文学作品中的字词教学,这是一个问题。高中阶段的文学作品教学,其字、词、句等基础知识,即“言”的层面的教学,不要单独地从作品中剥离开来。“言”与“意”不要弄成两个互不相干的世界。比较理想,比较高明的做法是:由字、词、句等形式的语言品味,进入到对文本的赏析解读。语言层、形象层、意蕴层,这三者必须是交融为一的状态。简言之,阅读教学须披文入情,察言观象,因象悟意。

  7.如何品味文学作品的语言?应该让学生以朗读和调换词语的训练方式来体会语言的美。这便是所谓的语感训练。譬如,去体会《迢迢牵牛星》的叠词之美,教师就没必要去详细讲解有哪些美。形象美、音律美、情感美等,要想办法让学生自己去品味,而不是依赖老师繁琐的陈述、解说。

  8.有老师在教读《迢迢牵牛星》时问学生:“你认为这首诗最美的诗句有哪些?”我以为,这种提问的方法是不科学的。汉乐府的抒情诗,一个最大的特点是质朴,它常常是着眼于诗歌的整体,讲究畅达地表达情感,不会刻意雕琢字句,与后来出现的律诗、绝句的要求是大不相同的。在近体诗的律诗里面,一般来说,中间的两联,是作者最用功的地方,极富艺术性。你要问学生,“在这首律诗中,你最喜欢哪些句子”,这就比较科学了。当然,也有并无佳句而全篇意境优美者,这就更不能问学生“你喜欢哪些句子”了。

  9.教师的课堂提问要讲究艺术性。千万不可泛泛而问,如教读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一),就不能问学生“写得好不好”之类的问题。太宽泛,太平常,学生一般只会简单地套用什么“淡中有味”的术语来回答。我估计,很多学生根本不知其味究竟妙在何处,故,教师发问,须有讲究,要深入研究文本之后,设计出有价值的问题。

  10.一节课的教学目标不可太多,最好就是一个,犹如一篇文章就只有一个集中的主旨。目标一多,教学就会没有重点;再者,太多的信息,学生也难以接受。教学目标的确定,要与教学的实效性、高效性联系起来。

  11.阅读教学中的“读”,应该如何理解?这个“读”不要简单地理解为朗读。课文之学习,除了朗读的形式,更应该有涵泳之默读。譬如,教学生读长篇传记文章,这里的“读”,我看,应该要较多地采用默读的形式,训练学生的速读能力。若一味采用朗读的形式,学生获取信息的速度肯定会太慢。

  12.写景抒情类散文的教学,一定要将“景”与“情”这两个要素联系起来,不可人为地剥离。鉴赏作者的写景技巧,是为了探得其所抒之情。因此,脱离情感鉴赏的语言分析,肯定是枯燥生硬的,将会毫无美感可言,也会味同嚼蜡,导致课堂氛围沉闷。

  13.如何选择朗读带,要研究。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原本是云淡风清、飘逸潇洒的,若配上沙哑、沉闷的声音,会极大地破坏作品固有的美质。

  14.《再别康桥》应该是一首寻梦诗。“寻梦”是本诗的诗眼。徐志摩的梦有三个层面的:一是,爱情梦;二是,文学梦;三是,政治梦。赏读这首经典诗歌,当然首先要感受诗歌本身的美,但是,这还不够,还应该适当地穿插作者的身世、经历之介绍,此即“知人论世”。

  15.丰子恺的《渐》是一篇哲理散文,这样的文章千万不可当成一般意义上的议论文来教,说有什么举例论证、比喻论证之类的论证方法。这篇文章哪有严密的逻辑推理呀?它是散文,是极富理趣的散文。那应该怎么讲举例和比喻呢?最好说成“举例说理”“比喻说理”,它讲究的是“理趣”二字。但只有“理”,显然不行,还得有“趣”。因此,作者在文中运用了许多形象、生动的比喻,列举了许多人之常见而又未曾深思的生活现象,这样就使文章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使读之亲切有味,悟之颇含哲理。

本文地址:https://www.kudz.cc/post/7953.html
版权声明: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 酷读者 所有,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

发表评论


表情

还没有留言,还不快点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