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考证,此次被“打脸”的名言,最早出自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后,一篇报道莫言与妻子相濡以沫的文章后网友的评论。在传播的过程中以讹传讹,最后竟变成了莫言自己的“名言”。这也并非莫言第一次“躺枪”,此前,网络上还有各种“莫言金句”、“莫言告诫中国人的十句话”……
但“本尊”亲自辟谣的情况,并不多见。在赢得众多网友点赞的同时,也点燃了段子手们的创作热情,有人表示:这年头好多鸡汤署名不是莫言先生就是鲁迅先生,好在莫言先生自己还能出来辟谣,鲁迅好亏。
可见,网友们对网络上长期充斥着的各种“名人名言”、“名人语录”,早已心知肚明。除了莫言,“出镜率”较高的名人还有鲁迅、杨绛、白岩松等。这些名言大多采用文学化、抒情化的表达,慈眉善目、劝善励志的表象下,往往是真假难辨的事实、牵强附会的逻辑、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心灵鸡汤”。因为打上了名人的标签,很多时候确实能让一些人深信不疑,转发到社交网络。
假名人名言泛滥成灾,首先当然是因为普通人对名人、权威的盲目崇拜与相信。同样一句话,路人说和鲁迅、白岩松、莫言说,其可信度与“精神高度”完全不一样。何况,三人成虎,传播得越多,相信者愈发笃信,质疑者更少。加之假名人名言还具备一般“名言”在传播上的套路,比如,特别注重遣词造句与“意境”的营造。比起冷峻的现实、逆耳的忠言,假名言更温情脉脉、神秘深刻,让人听了有“五脏六腑仿佛被熨斗熨过一般,无一个毛孔不舒坦”之感。再者,假名人名言还能做到因时、因地制宜,几乎能套用到任何场合,人们关注、喜欢什么,假名人名言就说什么。网络时代诞生的碎片化阅读习惯,也让字句不多、思维跳跃的假名人名言更有市场。
但终究,口味再好,也是无益甚至有“毒”的。且不说很多假名人名言即便无害,但其传播“善”与“美”前,已经丢掉了“真”,背离了诚信原则,有误导读者之嫌,也损害了所用名人的合法权益。往严重了说,对名人而言,已经构成了侵权。而一旦“名言”的发明者与传播者别有用心,其后果就难以想象了。比如,一些毫无医学背景及知识储备的个人或组织,利用公众号、微博等平台,随意传播疾病诊断、养生之类的知识。为了增加可信度,很多就是假借名人口吻发出。不难想象,如果真有人信了,会引发怎样的后果。
要避免被假名人名言迷惑,除了期待越来越多的名人像莫言一样,及时站出来辟谣、澄清事实外,对于读者而言,也需要培养独立思考的习惯,学会对信息保持审慎态度与交叉验证的能力,在不确定之前,不盲目相信更不随意传播所谓的“名人名言”。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