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考历史上出了一个有名的清官张伯行。他历任福建巡抚、江苏巡抚、礼部尚书,为谢绝各方馈赠,专门写了一篇《却赠檄文》,其中说道:一丝一粒,我之名节;一厘一毫,民之脂膏。宽一分,民受赐不止一分;取一文,我为人不值一文。谁云交际之常,廉耻实伤;倘非不义之财,此物何来?我看,这也可以作为一面镜子。
说到清朝的廉吏,除了尽人皆知的于成龙,还有一位不能不提,那就是河南兰考人张伯行。张伯行生于1652年,卒于1725年。他历任福建巡抚、江苏巡抚,官至礼部尚书,康熙评价伯行居官清正,天下所知伯行操守为天下第一。
张伯行在福建巡抚任上,为了杜绝接踵而来的送礼者,特地撰写了这篇《却赠檄文》,张贴于居所院门及巡抚衙门。檄文言简意赅地说,一根丝、一粒米,都关系我的名节;一厘钱、一毫钱,都属于百姓的血汗。宽待一分,百姓所受的恩惠就不止一分;索取一文,我的为人便一文不值。谁说这是交际的常道?其实有损道德。如果不是不义之财,这些东西从何而来?那些送礼者见此犀利檄文,不敢自讨没趣,便悄然离去。这篇檄文也不胫而走,广为传诵,被人们誉为为政清廉的金绳铁矩。
不过,在灾荒之年,张伯行却能家运钱米,并制棉衣,拯民饥寒,还开仓放粮赈灾,别人因此指责他独断专行时,他义正词严地质问:谷仓更重要,还是人命更重要?这样的清官、好官,备受百姓爱戴。张伯行卸任江苏巡抚时,扬州百姓以水果蔬菜相送。他婉言谢绝,百姓们哭着说道:您在任上,只喝了我们江南一杯水;您今天走了,千万不要推辞百姓的一点心!万不得已,张伯行才收下一棵青菜、两块豆腐,一青二白。
在第二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习联系河南兰考县。在参加兰考县委常委扩大会议时,他讲述了张伯行的故事,以张伯行的行止事迹说明,小事小节是恪守廉洁的第一道防线,良好作风是在小事小节中建立起来的。习全文引用《却赠檄文》,警醒全党谨记由量变到质变的深刻哲理,因为大多数腐败分子是从不注意小事小节逐步走到腐化堕落境地的。
习指出,张伯行的《却赠檄文》,也可以作为一面镜子。此文照见严以用权、廉以为官的严格自律,也说明古代廉政文化、历史上反腐倡廉的成败得失是廉政教育的一座富矿。习在不同场合多次讲述古代廉吏故事、援引廉政格言。2013年时,在他的主持下,中央政治局还专门就我国历史上的反腐倡廉进行集体学习。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