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住建筑是最基本的建筑类型,中国各地的居住建筑,又称民居,包含住宅以及由其延伸的居住环境的含义。中国民居,可以用出现最早、分布最广以及数量最多来概括。
中国民居分布在全国各地,由于民族的历史传统、生活习俗、人文条件、审美观念的不同,也由于各地的自然条件和地理环境不同,因而,不同地方的民居其平面布局、结构方法、造型和细部特征也就不同,呈现出淳朴自然而又有着各自的特色。特别是在民居中,各族人民常把自己的心愿、信仰和审美观念,把自己所最希望、最喜爱的东西,用现实的或象征的手法,反映到民居的装饰、花纹、色彩和样式等结构中去。
中国民居的生态哲理是受传统的哲学思想所支配,中国传统哲学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哲学观念和生态观念的有机联系和统一。因此,对中国传统民居生态精神的探索,追根寻源还必须从中国传统哲学的高度来分析和研究。哲学是科学的科学,是人类智慧的结晶。近代生态哲学的提出历史并不长,但在哲学中融合着生态的观念,在以中国代表的古代东方文化体系中早已明确地具有这样的思想。
中国古代很早就认识到人与自然是一不可分割的整体,中国的“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念就是这种认识的概括和总结。“天人合一”是中国古代哲学最重要的基本观念。这里“天”是无所不包括的自然,是客体;“人”是与天地共生的人,是主体。天人合一是主体融入客体,形成二者的根本统一。
天,地,人之间是一个有机循环和有新陈代谢的整体系统。英国李约瑟博士对中国古代这一天、地、人的有机整体观给予高度的评价,认为“中国发展了有机的宇宙哲学”。
中国民居还表现出就地取材应用自然材料的生态精神。由于中国土地辽阔,在生产力低下的农业社会中就地取材,成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营建措施。天然材料不仅对人体无害,虽经加工,在很大的程度上仍能反映自然的特征和满足人们返朴归真、回归自然和大自然融合的心理要求。西藏的石屋、东北的井干式木房、云南的竹楼、西北的窑洞、内蒙古的帐篷……它们就地取材,适应当地气候,并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天然材料所特有的纹理质感和色彩易激发起人们的心理感应。木材纹理如烟云流水,质地温暖亲切,大理石或以山川壑或似云海波涛给人于无穷暇想。运用自然材料大有景外之景,“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效果。
中国民居在中国传统建筑哲理思想的影响下,崇尚自然、结合不同气候、不同民族风俗习惯,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塑造了极为丰富多彩的艺术造型及审美情趣。南北高原:依山傍水,错落有致;中原平地:狭巷夹天,庭园深深;江南水乡:小桥流水、粉墙黛瓦……无论是北方民居的深沉厚重,还是南方民居的洒脱秀丽都富于诗的韵律和画的意境。传统民居风格各异却无处不体现了天人合一,以人为中心的思想。崇尚自然,争取自然,借鉴和发挥自然。中国民居负阴抱阳,藏风聚气地把崇山、秀水、峻石、绿树、竹林、洞桥、小路与建筑融合起来成为一个整体,使民居与大自然融为一体。这里不仅是民居客观环境风貌所具有的艺术气质,而且也包含了民居建筑艺术形象所产生的感染。
不仅如此,中国民居浓郁的乡土气息还表达了对家乡的热爱和对大自然的有情观念。中国民居的洒脱的生活气息、动人的民族风情和亲切宜人的空间尺度,给人予情景交融的境界,是理性与浪漫的结合。在这里山光、水影、月色和鸟语花香都成为有情之物并与建筑融为一体而令人陶醉。
正是上述朴素的生态哲理在宇宙一体化与强调整体功能原则和以人为中心的天地合一的思想指导下,“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周易》), 主张人们在自然变化未发生之前对自然加以引导和改造,在其变化之后应尽量与它相适应,从而做到天随人愿,人不违天地,与大自然和谐共生。中国古代朴素的生态哲理和现代生态学的观点不谋而合,但在时空上却大大地超越了现代生态学的形成。
为了反映我国各地的不同民族建筑,中国邮电部于1986年4月1日至1991年6月11日,历时15年,共计发行4套21版民居邮票,其中编号普23有14枚,编号普25有2枚,编号普26有3枚,编号普27有2枚。
民居是建筑中最早出现的类型,是中国建筑史上对民间居住建筑物的习惯称呼,作为住房的民居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占有极为重要的位置。我国的民居建筑是千百年来劳动人民用自己勤劳智慧的双手,在适应与改造大自然的漫长岁月中创造出来的。
票面上的民族建筑,造型生动,图案漂亮,是一套民族气息较浓厚的好票。21版《民居大全套票》邮票展示了21种不同的民间建筑,风格各异的民居是中华民族的建筑艺术瑰宝。
《民居大全套票》是对中国人文历史的传承。其中,有秦砖汉瓦江南水乡式的江苏民居、四合院式的北京民居、石库门式的上海民居、竹楼式的云南民居等等,通过邮票的形式,把各地民居刻画得惟妙惟肖的同时,又通过这些古建筑,来见证了一个城市几百年甚至上千年历史的沧桑变化,记录历史,展示文化,承载灵魂,体现真正意义和价值。
民居系列邮票以中国民居为题材,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同时也为后人提供了研究中国建筑历史的重要素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