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拆掉思维的墙(1

2018-02-15 03:33:28  阅读 114 次 评论 0 条

  大学就读土木工程,玩乐队,练散打,骑单车从长沙流浪到北京。想出国却稀里糊涂进入新东方,历任GRE首席词汇讲师、集团培训师,新东方教育与职业发展协会会长。

  “从绝望中寻找希望,人生终将辉煌!这是我当年被新东方吸引的原因。但今天的青年,他们不绝望,更多是迷茫。人生终将辉煌,但哪一种是他们的辉煌?我的回答是:成长,长成为自己的样子!”

  2007年,创办新精英生涯,希望帮助30%的青年人,成长,长成为自己的样子。

  古典是这个浮躁时代中为数不多的独立思考者。任何困于现状无法突破或者试图追求更大成功的人,都应读一下这本书,它将有助你改变习以为常的思维定式。推倒束缚自我的思维之墙,就会发现改变命运的钥匙。

  在这本有趣而内容丰富的书中,古典给出了易于理解的“心智模式突破法则”。遵循他建议的简单方法,把脚镣解开,你将享受飞翔的快感。对于初涉职场的新丁,这本由CCE全球职业教练(CBCC)首席顾问酝酿的精彩不容错过。

  “如果你没有活着,你不过是在死去。”这是中国式开启教练们常说的一句话。不期待的行动是活在当下,无行动的期待则是拖延死去,相信这本书会让你开启一个幸福、高效的人生。

  古典是如此多才多艺的专业人士和优秀的企业家,更是如此真实而有着旺盛生命力与热忱的朋友,文如其人,他写的东西和他的人一样,值得欣赏与回味。

  古典老师的《拆掉思维里的墙》宛如一股清泉,缓缓打开了我的心扉。他举重若轻地将心灵的奥妙娓娓道来,风趣幽默地解码一个个思维的秘密。我时而被感动,时而拍案赞同,读罢已是醍醐灌顶,恍然大悟:更幸福地去生活,不正是我们想要的吗?

  人们经常艳羡别人功成名就,抱怨自己时运不济、遇人不淑。其实按照本书的介绍试着换个角度去思考,换个方式去行动,换个心情去感悟,“拆掉思维里的墙”,你就会发现“墙”外的世界更华丽,也许成功就是这样简单。

  第一次有一本书能占用我两天以上的业余时间,包括一半的睡眠时间。古典,你做到了。我梦见你拿着一把巨大的锤子,站在我家门口,我那叫一个害怕呀。但是,当我醒来,看见这本书静静地放在我枕边的时候,我知道,拿起这把锤子的人应该是我。

  真好看,超好看!特别是那些迷糊的人、责任感过强的人和容易不爽的人,更应该看一看。总之,这是一切“被幸福了”的和“被不幸福了”的人的必读之书,可以帮助他们建立有序、轻松、高效、快乐的生活。

  当大部分书籍告诉你如何获得“成功”时,古典的这本书告诉你如何获得幸福。而幸福,不正是我们终其一生所追求的么?读完这本书,有一种世界被打开的感觉,许多之前不敢想、不敢做的事情会一个个跑出来,人生的格局也开始变大。可以说,这是一本让人阅读时充满激情、放下时开始行动的好书。

  还记得第一次见到古典是2002年。他在新东方楼下发GRE班的传单,我邀请他到我办公室,并且对他说:“我希望你成为一个比我更好的词汇老师。”他告诉我他叫古典,后来,他成了新东方优秀老师。我知道那段时间,是他人生中一个绝望之年:失恋、想逃离出国、放弃自己的专业。新东方真正吸引他的,应该是新东方从绝望中寻找希望的精神。

  再后来,我们有了更多的接触,我们会一起到北京延庆的康西草原去骑马,也会在教师培训会议上见面,因为古典是新东方的培训师之一。2008年,汶川地震,全国告急,我从美国飞回北京,一落地就直奔灾区,在去灾区之前,我就得知古典已经在灾区做志愿者了。受到古典的启发,新东方向灾区前后派遣了几十名老师做志愿者,为灾区的孩子们做心理辅导,给他们上课。古典的爱情也和灾区志愿者有关,新东方的一名女老师,和古典在灾区工作时,同甘共苦,最后互相爱慕,终成眷属。

  古典的理想不仅仅是成为一个新东方优秀老师,他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一名优秀的人生道路设计师,向青年人传播他的理念,传递他的生命价值。他从零开始,重新规划了自己的人生。他收集并研究各种成功案例和心理案例,并且按照自己的方式编成课程,把其中的道理讲给其他人听。古典逐渐形成了一套自己的理论体系,尽管还有点青涩,但却可以看到思想的大气。这本《拆掉思维里的墙》,就是他的思想成果之一。

  在这本书里面,古典讲了很多关于生命的价值、积极的心态与职业发展的故事,这也是他在新东方的成长经历与所感所得。通过一个个小故事和案例的分析,再结合自己的亲身感受,把“思维之墙”对人的限制讲述得淋漓尽致。这种自我剖析与自我超越并存的快感,使阅读这本书变得非常有趣。

  新东方老师一般的著作都是英语学习著作,能够写出思想性和趣味性并存的著作的人凤毛麟角。古典的这本书,我能够一口气读完,表明了其内容的可读性和观点的新颖性。非常高兴地看到,古典在几年的不断努力之后,找到了自己的发展路径和心灵寄托,而且开始为更多的人提供帮助。

  我在新东方的年轻同事古典要我为他的新书《拆掉思维里的墙》写序,我不假思索地答应下来。新东方青年老师很多,但古典给我留下独特的印象,因为下列原因:

  ——古典的名字很古典。这是爸爸妈妈给他的真名实姓,而不是笔名、艺名、化名、假名。孔子说:名不正,言不顺。古典的名字,有点像“小平同志”我老人家的名字,听了他的大号,大家都会过耳不忘。事实上,这也是我在见到古典之前他的名字就被我牢记的原因。

  ——古典的形象很古典。在新东方那些著名的不以形象外貌取胜的教师群中,古典是一个具有古典气质的美男子。我倒不是在这里为了写字而故意夸他。见过他真人的人,都会兀自仰慕古典。外表好不算什么,但外表好,又能够表现得文静优雅,慈眉善目,他是古典。

  ——古典的讲课很古典。他曾经是北京新东方国外部托福、雅思、GRE词汇速记首席讲师。听他的课,词汇与故事并进,激情与严谨共飞。一整天下来,学生形容听他的课“累并快乐着”。古典是新东方优秀老师。

  ——古典的追求很古典。他在新东方声誉日盛的时候,没有沿着词汇、英语的路子走下去,而是选择到中科院读了一个心理学硕士。他读心理学硕士,是看到社会对人生咨询巨大的需求以及自己对咨询事业的强烈兴趣。古典的这个选择,使他和我有了精神上的共鸣,事业上的呼应。

  从英语培训名师,到职业发展专家,古典并没有在具体事务上找过我。他只是听到自己心灵的召唤,看到了自己激情燃烧的方向,选择了心理学作为专业,把职业发展作为事业,创办“新精英生涯”咨询公司,为社会提供着极其需要的职业发展辅导和咨询,成为新东方教师转型创业中一个最有特色的亮点。

  古典,英文就是classic,就是经典。古典选择了职业咨询这样一个与我的咨询工作非常一致的工作作为他的事业方向,因此在我心目中脱颖而出,成为我一直关注、期待、鼓励,并希望看到其事业腾飞的朋友。

  现在,古典奉献给青年朋友的《拆掉思维里的墙》一书出版——拆掉思维的墙,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概念:多少寻梦者在一道看不见的陈旧观念、僵化思维的“鬼打墙”面前,踏破铁鞋,无功而返……假如你疑似自己也是这样的人,你需要阅读本书,拆掉思维的墙,打开梦想的窗,走出生命的困境,加速人生的巡航。古典基于他的师生互动、咨询实践、以及作为青年人用自己的生命感悟的这些文字,一定能够打动读者,给大家带来有益的启迪,使得职业咨询、人生发展这个宝贵的理念和实践,更多造福青年一代。

  ■各位不见房子不撒儿女的中老年父母们,各位无房绝不裸婚的男男女女们,谁才是真正的股神?巴菲特的媳妇苏珊!她为巴菲特做了这一辈子最重要的一次投资决策:投资自己,而不是投资一套房子!

  ■你的潜能就好像你的咨询顾问,如果一开始你信任它,它就会越来越努力,为你做越来越多的事情。但是如果你一开始就不信任它,而去依赖其他的东西,它就会慢慢远离你,在你需要用的时候,它也不会再来。

  ■恐惧就是这样一个懦夫,当你触及它的底线,接受事情最坏的结果,然后开始准备和它大干一场的时候,它早就不知道躲到哪里去了。

  不管你在中国的哪一个城市,只要你还准备结婚,还有个工作,而且父母安在,那你或许想过这件事情:在这个城市里,我是不是要买房?怎么样才能买到房?什么时候买?父母出不出钱?

  因为你知道,要一提裸婚,都没有人愿意嫁给你。即使老婆愿意,她的家人呢?别人会怎么看?孩子以后怎么办?看看下面这个裸婚的故事:

  有这么一个人,我们暂时称呼他为小飞。他21岁从某名牌大学金融系毕业。在大城市找不到工作,他于是回到老家,在省会的证券公司当一名普通员工。1年以后,蚁族小飞遇到自己喜欢的姑娘小苏,于是向她求婚。小苏问他,那房子怎么办?他说,我才工作一年,加上大学时候赚了点钱,大概就攒下来十多万。我给你两个选择,一是花这笔钱在当地买个小房子,二是让我去投资,过几年买套大的。小苏说好,我相信你,我选二。于是小飞和小苏租了一个两房一厅就结婚了,房子真是破,晚上都能听到天花板上的老鼠在开派对。第二年,他们生了个女孩,他们没买房。结婚4年后,小飞的事业终于有了点起色,他成为一个投资公司的合伙人。第6年的时候,他在新的公司站稳了脚,收入也开始稳定起来。他花了大概30万在当地买了套一般的房子,全家搬了进去。等他32岁的时候,终于赚到了自己的第一个100万。虽然朋友们都住上了更好的房子,但小飞也不准备用这笔钱来买更大的房子,他想继续做他的投资生意。

  1951年,巴菲特在哥伦比亚大学毕业,由于在纽约找不到工作,他回到了老家奥马哈做股票经纪人,就相当于今天证券公司的一名普通员工。

  1952年,蚁族巴菲特遇到了自己喜欢的姑娘苏珊。据说老巴在结婚的时候跟他老婆说:“亲爱的,我现在给你两个选择,我工作一年攒下来了一万多美金。现在一是可以花1万美金买套小房子,二是让我拿这1万美金去投资,过几年买套大的。”苏珊说:“好,我相信你。”

  1952年,蚁族巴菲特裸婚,与老婆苏珊租下两房一厅,晚上都能听到老鼠在天花板上开派对。

  1956年,租房子住了4年后,26岁的巴菲特成立巴菲特联合有限公司(Buffett Associates,Ltd.),开始创业。

  1958年,他的投资开始稳定获利,他花了3.15万美元买下位于奥哈马的一座灰色小楼,至今仍住在那里。

  各位不见房子不撒儿女的中老年父母们,各位无房绝不裸婚的男男女女们,谁才是真正的股神?巴菲特的媳妇苏珊!她为巴菲特做了这一辈子最重要的一次投资决策:投资自己,而不是投资一套房子!如果当年苏珊选择的是买房子,估计巴菲特一辈子就废了。因为即使是股神这样的天才,也需要给个十年的发展时间啊。从职业发展来看,一套房子消灭一个巴菲特。

  你是否意识到,在你年轻的时候,买一套房子是在卖你的梦想?我们来做这样一个“人生试验”。

  假设有这么两个人,小强和小明,他们同年从同一个专业毕业,在同一家企业工作。2年后,他们月收入都是5000元,现在他们决定考虑买房子的事情。正好单位的班车通过北京五环的一个地方,房价1.2万一平方米,户型是80平方米的两居。(在我写这篇文章的时候,这个价已经买不到五环的房子了,读者可以自动把五环改为六环或者七环,以此类推。)两个家庭都能够支持大概35万元,如果按照最长的30年贷款算下来,月供大概在3000元左右。

  半年以后,小强和小明的收入分配有了下列的不同。小强开始每天坐班车上班,而小明在单位附近花1500元租了一间房子。现在我们来对比一下小强和小明每月的收入和支出。

  小强每个月只有300元节余,他小心翼翼地避免所有的大额消费,避免所有的出游活动。他心里这么想的:反正有房子了,熬一熬就能过去的!小明则开始把更多的钱花在自己身上,他觉得这个时候投资职业才是最重要的。他看上了几个认证和能力培训班,找经理要了一个书单,购买自己需要的书。同时他还拿出一部分钱作为活动基金,因为他知道,在课程中结识人脉的收获往往和课程一样重要,但是人脉需要持续的活动来维系。看看这个决定会让他们的职业有什么不同。

  小明的投资很快收到了成效。他的简历上每年都会稳定地增加一个认证,他的能力也越来越突出,越来越多的机会降临到他的头上。他的人脉圈子每年是小强的12倍之多,这让他总是有一些各行各业的朋友,他成为公司资源的中心,甚至有时候上头需要什么渠道,都会问他一下。他还在准备读MBA,为自己再上一级作准备。当然小强也不差,为了自己的房贷,他也很努力地工作。只是他慢慢意识到学习真的很重要,往往自己一个多月时间工作的心得,小明课堂上一句话就听到了。但是囊中羞涩,他没有能力投入。而且自己精力也不足,因为房子离公司太远,每天回到家就已经九点多钟,稍微休息一下就该睡觉了。

  这样一个购房的选择,在升职加薪方面,会有什么影响?小明因为有更多的知识储备和更好的人脉,升职的速度几乎是小强的两倍。

  10年过去了,现在小明和小强都有各自的发展。小强在自己的公司做到了经理,年薪大概20万元。而小明5年后升到了经理,就跳到了另外一家企业,从经理做到了总监,然后与两个朋友开始一起创业,现在有股份,年薪大概68万元。从职业发展理论来说:一个成功的职业发展人士,10年后一个月的收入是十年前一年收入的10倍。现在小强的房贷还得差不多了,但是小明一年的收入是他的三倍多,未来的平台和前景,远远不是他能够比拟的。因为小明的专业能力和交际面一直在上升期,慢慢进入资源层面的竞争,而小强却慢慢地进入体力下降的瓶颈期,他似乎已经能够看到天花板的靠近……

  小明与小强的另一个重大差距是,在这个期间小明作了两次重要的跳槽选择。小明很清楚地知道,在今天这个变化多端的社会,期待一个公司或者行业连续10年都有最快的发展,怎么可能呢?自我的快速发展,也许需要通过调整职业方向的方式来实现。而小强则不敢冒这样的险——因为他的房贷让他不敢做任何的职业变动了。我们再帮他们算算账。

  看看上面,不购房的人一个月之内就可以跳槽到新的行业和公司,承担转换行业与职位的短暂压力,获得更好的发展机会;只要准备8个月就可以尝试创业。而购房者则永远与这些机会远离了。

  简单来说,如果你有一份5000元的工作,用20年的贷款买着一栋最一般的房子,那么在接下来的10年时间中,在我们最有旺盛的学习力与拼劲的年代,在我们最需要选择自己适合的职业目标、最有机会开始尝试创业的年代,大部分购房者永远与这些机会阴阳相隔。

  我们尝试翻阅国内大部分创业者的成功档案,发现他们都在最适合开始创业的年代,选择创业而不是买房。

  1998年,马化腾等5人凑了50万元,创办腾讯没买房;1998年,史玉柱向朋友借了50万元搞脑白金没买房;1999年,漂在广州的丁磊用50万元创办163没买房;1999年,陈天桥炒股赚了50万元,创办盛大没买房;1999年,马云团队18人凑了50万元,注册阿里巴巴没买房。他们的成功不是由买房来决定的。

  为什么是50万元?因为当时的《公司法》规定,要注册必须是50万元。马化腾的股份是47.5%,也就是23.8万元。1998年,深圳市平均房价在3000元左右,应该可以支付一个约80平方米的房子。当年的马化腾作出一个不错的选择:不买房,买梦想。

  无独有偶,量子基金创始人之一、投资大鳄罗杰斯也是在量子基金成功运转第7年后才耗资10万美元买下了一栋百年老宅。

  有人问音乐人高晓松,为什么结了婚还租房住,不买房?高晓松回答:“我不买房,全天下都是我的,想住哪儿就住哪儿,买了房就只剩一个角落是我的。我妹也没买房,但我俩都走遍了全世界。”

  与他们持类似观点的还有国内房产业大佬王石。2008年初,国内楼市初现调整之时,王石抛出了惊人之语:“对于那些事业没有最后定型,还有抱负、有理想的年轻人来说,40岁之前租房为好。”

  在我看来,以今天的房价,排除那些富二代不说,普通人买房卖梦想只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双方父母出钱资助,这种人的前途和发展基本上被父母控股。经济不独立就一定意味着梦想不独立——你住着别人的房子,还有什么好说的?第二种人是牺牲了太多的发展机会,典当梦想来成就一套房子。

  美国人平均31岁才第一次购房,德国人42岁,比利时人37岁,中国香港人是32岁,欧洲拥有独立住房的人口占50%,剩下的人都是租房。我们凭什么要一毕业就结婚?一结婚就买房?而且还要为之卖出我们的发展与梦想?

  我曾经分别在2003年的深圳、2006年底的北京看上过两套房子。第一次我无力支付,不愿意让父母给我出钱。2006年那次,因为有了一点积蓄,我大概能付得起40万元的首付。那天看完房子,那种拥有一个自己的房子的想法让我兴奋,开车回家的路上,我特别激动地给我的朋友挨个打电话。直到有一个朋友对我说:“古典,你准备好安定了吗?如果你买了房子,这一辈子基本上就定下来了。你的房子会驱使你找人结婚、生子……因为那就是在房子里面该干的事情。当然,那其实很好。”

  我放下电话,那种兴奋感慢慢褪去,我内心作了一个决定,我不要过有房人的“安定”生活,我的生命不仅仅至此。(友情提示:开车打电话是坏习惯,不要学!交警叔叔请自动跳过这一段!)

  这些年来,每次开车经过那个楼盘,我都深深地感谢我当天的决定。因为如果我每个月有着六千多块钱的月供,我绝对不敢开始思考离开新东方这个对我待遇优厚的地方,创办新精英生涯,这样我将错过我这一辈子最想要过的生活、最希望一起共事的一群人和一个最大的梦想。所有这一切,都是一个房子所无法比拟的。

  回头看看这群过早的购房者:他们花掉了自己未来10年转换工作方向与创业的机会,花掉了年薪高3倍的机会,他们到底买回来什么?

  他们购买的,其实是自己内心深处的“安全感”。他们不相信自己的能力,于是觉得有一套房子,会让自己内心安全一点。毕竟,在这个大城市,有一个栖身之地,会让人觉得心里踏实。

  但是安全感真的可以来自于一套房子吗?这正是我们要拆掉的“思维之墙”。在这个房价、股票日益动荡的社会,在这个跌跌碰碰加速进入信息时代的社会,我们的安全感真的可以安全地来自于一件物品吗?即使说房子真的可以换回来安全感,那么出卖梦想来换,真的值吗?

  为了消费安全感,我们付出了这么大代价,典当自己的梦想,典当自己最快发展的时光。

  我是一个小城市的老师,我的周围,人们都有个工资不高但是稳定的工作,结婚、生孩子,然后守着微薄的工资到退休。我的路子不应该是这样的,我害怕我会和他们一样。我想过去大城市里面工作,但是我又害怕在大城市里面找不到好工作。我曾经想过通过考研来摆脱我现在的状况,但是我又担心如果复习一年又考不上怎么办?我还想过,实在不行,我谈一段恋爱结婚算了,但是我又害怕他成为我未来发展的阻碍,我该怎么办?

  你一定也有过这种感觉,自己陷入那种好像什么都有一点可能,但是又什么都做不到的恐惧中,自己突然很弱小很弱小,禁不起任何的失败。世界很大,我却没有力量去任何地方。那是一种好像被什么东西囚禁住了的感觉。这个时候你多希望有一个权威的声音说,去吧!你一定可以成功!但是没有任何人会这样说。

  职业规划师们也不会,他们知道,这不是一个职业规划的问题,而是一个心理问题——即使他们帮这个人找到最优化的道路,这个人也会继续和自己玩yes,but的游戏:“是的,但是……”这种人被自己的安全感囚禁,关在看不见的牢笼中间,我把这些人称为yesbuter,大部分的yesbuter都是安全感奴隶。

  安全感是一个力量强大的主子,它用一个看不见的牢房来囚禁它的奴隶们,这个房间用恐惧做墙,用恶毒的信念做水泥。看看上面那个小城市的女孩子:她既害怕枯燥,也害怕找不到工作,还害怕考不上研,又害怕爱情。仅仅是4个恐惧,她就把自己隔绝在有意义的生活、考研、工作和爱情之外,被安全感囚禁的人就这样被隐性的墙隔绝于世界,哪里也去不了。

  一个男生问我:古典老师,我的女朋友说如果我要和她分手,她就要自杀!我该怎么办?

  我说祝贺你,赶快分手吧。第一,你的女朋友不会自杀的,一般这种比较闹腾的、叫喊会自杀的人都是胆小鬼。真正要自杀的人都是憋着,好几天不见了,然后突然一跃而起的。第二,这种拿自己生命来威胁你的人,内心缺乏安全感。你以后别说指望她,连不被拖累都难。

  为什么那么多的女性没有安全感?你打开猫扑和天涯,到处都是受害者的故事。在“百度”里面搜寻“安全感”,获得如下词条:为什么我觉得男人没有安全感?为什么我的女朋友说我没有安全感?如何让别人觉得自己有安全感?没有安全感的22个表现……安全感成为选择对象的最重要因素。

  每一个人都期望自己获得安全感,这是基本需要。但是每一个人对安全感的想法都不一样。而我们的社会中,女孩子总会收到这样的信念:“我没有一个人活得很好的能力!”或者是隐晦一点的“干得好不如嫁得好”,或者包装得再唯美一些,做得最好的是张爱玲:

  也许每一个男子全都有过这样的两个女人,至少两个。娶了红玫瑰,久而久之,红的变成了墙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的还是“床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白的便是衣服上沾的一粒饭黏子,红的却是心口上一颗朱砂痣。

  如果你今年芳龄25岁以上,还没有靠谱的男朋友,你试着打个电线句线句的主题是:找个男人!

  总之,这个社会,不管是爸爸妈妈三姑二婶还是同学闺密,都在齐声对你说:“你没有能力一个人活得很好!没有男人你活不下去!”

  想想看,如果一个女孩子被设置了“我没有能力一个人活得很好,没有男人我就活不下去”的想法,她心里会启动怎样的模式?

  她会开始寻找有安全感的男人,或者……没有安全感也不要紧,至少他的钱或者职位能让她有安全感。实在没有也不要紧,只要他父母有钱或者有权也不错。“幸运”的女子也许会找到这样一个男人,然后全力依靠,越来越学会掌控,而越来越缺少独立生存的能力。终于有一天,她成为一个必须依赖别人才能生存的人。这个时候她会怎么办呢?

  爱有两种:一种是死死抓住,你紧张他也紧张;一种是轻松托住,你舒服他也舒服。

  没有人能够完全控制对方,所以当你把你的快乐生活和安全感绑定在“男人”上面的时候,也就为你日后的疯狂埋下了基础。快乐生活的安全感是你不能够失去的,于是男人也是你不能够失去的。但是你内心知道,男女朋友不能够约束对方,于是安全感主子会说:“结婚吧!”当结完婚,你的安全感主子会说:“结婚还不是可以离?生个孩子吧!”当你生完孩子,你的安全感主人还会说:“生个孩子不一定听你的话,所以一定要掌控他!”于是你开始告诉你的孩子你的安全感主子告诉你的一切,让这个模式继续在孩子的思维里传递下去。

  我能听到你的安全感主子的狞笑,因为他的奴隶成功地为他养育了一个小奴隶。以前的黑奴生孩子,孩子也是奴隶,还是属于主人的。你的安全感主子也是这样。

  就是这样的模式,让你成为安全感的奴隶,让你陷入害怕失去而又无法全力掌控的无穷焦虑。《不要和陌生人说话》中丈夫的变态掌控,全都来自内心安全感主人的耳语:“你掌控不了他,你没有资格。”终于有一天那个原本深爱你的人也会不堪重负,尝试从你的掌控中间松一口气。

  这个时候,你的安全感主子会让你绝地反击:“他果然不可靠!我不能没有你!我一个人活不下去!”于是你的疯狂行动就开始了。

  “我不能没有你!”我们在很多疯狂的关于爱情的血案、情仇、报复和自残背后都能听到这样一句话。他们每一个人都坚信自己虽然手段恶劣,但是出发点高尚,因为——为了爱情。

  这个世界没有了谁都能活得下去,而你不知道什么时候,陷入了这种深深的恐惧。你坚信自己需要被别人认同;你坚信离开了另外一个人,你无法生活。所以如果那个人不在,你都无法活下去。这其实是一种恐惧。

  在《南方人物周刊》(2010年03期)的报道中,讲述了这样一个爱奴越狱的故事:

  李欣频,台湾文案圈最知名的创意者之一。这个被誉为“文案天后”的优雅又从容的女孩子,她一手塑造出来的“诚品书店”品牌已经成为台湾的文化地标。“一家民营书店能开到吸引游客、增加外汇收入、刺激经济、提升当地形象的地步,放眼全球,除了台湾的‘诚品’,恐怕找不出第二家。”

  她21岁步入广告圈,28岁出了她的第一本书,然后在接下来的7年中,她写了26本书。但正是这7年时间,却是她幸福感不多的时候,因为“害怕一个人待着,没有安全感”。“我是一个非常、非常依赖别人的人,就是因为太依赖别人,导致人际关系出了很多问题。”李欣频回忆说。因为情绪的不畅,导致健康也出现问题,一年要跑三十几次医院。她开始怀疑自己为什么活在这个世界上。她去寻求心理医生的帮助,“他们只会给我开药。”

  李欣频放下一切,去了印度。在那里,她遇到了自己的男朋友,更遇到了自己,她把这种方法称为“与自己独处的能力”。她说:“人在最痛苦的时候,在你身边的只有你自己。”

  李欣频现在的男友在台湾。拥有了独处的能力后,哪怕分居两地,她也可以享受到爱着的幸福,她现在的方式不是索取,而是给予。

  “很多人想通过婚姻找到一种安全感,可现在你会看到很多离婚的例子,都是因为想要找到安全感,而无法得到安全感。安全感绝对不是来自婚姻,如果你是想要安全感而进入婚姻的线%会出现问题。因为对方不是一个港口,他不是一个固定的东西,而是一个活着的人,他还会去接触不同的人,他还会在兴趣上改变。所以,你想要在婚姻上得到的东西,你一定要有能力自己给自己,如果不能,这样的婚姻基本上都是失败的。”

  你可以爱爸爸爱妈妈,爱他和她,爱小猫,爱小狗,但是这一切都从爱自己开始。因为所有的爱都是从你身上表达出来的。

  那些打着爱的旗号的伤人者、自残者、伟大牺牲者,没有发现,那其实不是爱,而是恐惧。安全感狞笑着奴隶你,然后用你去毁掉你身边的人、毁掉你的生活,然后在人群中寻找下一个受害者。

  只要你内心坚定,只要你先相信:这个世界没有谁都能活下去,而且活得很好,你就会找到属于自己的幸福。

  有一个朋友因为公事需要经常出差,每次在外面总是接到女朋友的电话:“你现在好不好啊?有没有想我啊?”如果朋友回答说好得很,挺开心,他的女友就很伤心:“你都不想我……你一个人都这么开心!”他非常困惑——难道必须说:“我现在糟透了!?”

  我们很多时候把依赖当成了爱,觉得爱就是两个人甜甜蜜蜜,谁也缺不了谁。当看到别人没有自己也活得很好的时候,内心就会莫名其妙地生气,觉得对方不爱自己了。这种人往往也很难自己一个人很好地独处——因为他(她)要的不是爱,而是依赖对方。真正的爱,是给对方自由,也给自己自由。像诗人非马的诗歌:

  有没有过这样的情况?你发一条短信给你的女朋友,说“小红,我好爱你!”但是发过去一点消息都没有,于是你开始着急,一分钟看三次手机……

  你是在表达你的爱吗?如果是,为什么你这么焦虑呢?还是其实你是在等待她回短信说“小明,我也很爱你”?这就是把爱自己当成了爱别人的人。

  你的父母有没有对你说过:“我这样为了你,你却让我这么伤心。”这些话听上去是爱的表达,其实是一种要求与责备。翻译过来就是:“我对你这么好,所以你必须听我的话!”“我这样为了你,你不能让我伤心。”怎么样,是不是打着爱的旗号索取的人?

  你的孩子得了100分,你很高兴,对他说:“你得了100分,妈妈好爱你啊!”但是当他得60分的时候,你又会说什么呢?你会不会生气地说:“怎么这么低?妈妈不喜欢你了!”

  你的孩子很快就会明白:妈妈不是爱我,而是爱我的分数。他也会把“喜欢”和“爱”混为一谈。

  其实喜欢是指向行为的,而爱则是指向一个人的本身。不是所有行为都值得喜欢,但是这个世界,却是所有人都可爱。

  所以你可以不喜欢你朋友抽烟,不喜欢他的一些想法。但是要记得,你可以讨厌一些行为,同时你可以爱着这个人。

  我们天天在说“爱”,但是对于爱,我们真的知之甚少。每当你觉得自己在“爱”的那些时候,有多少是真的爱?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https://www.kudz.cc/post/8250.html
版权声明: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 酷读者 所有,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

发表评论


表情

还没有留言,还不快点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