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在吃上讲求道德的人,骨子里一定也有个高尚的灵魂,因为吃是一件非常严肃的事,严肃到,很多时候它在不经意间,就毫不留情地显示了你的教养。
一家的孩子教育地好不好,带出来吃顿饭就知道了;一个朋友跟你是不是一路人,吃几顿饭就明白了;两口子过得怎么样,看看厨房、饭桌,也猜个八九不离十。
有些孩子,一开始上菜时,就“霸占”了转桌:不喜欢吃的,就赶紧转过去;喜欢吃的,就转到自己跟前按住,一筷子接一筷子地吃光,还把菜都扒拉出来了。
一桌人举着筷子,插不上机会,尴尬地不行。家长却还挺乐呵:“这孩子,真是胃口好!......”
很多时候,我们关注了孩子“舌尖上的营养”,却忽略了“舌尖上的教养”。从吃饭的细节,别人就可以看出一个孩子的习惯、秉性和教养。所以说,好好吃饭是小事,也是大教养。
在大多数家庭里,享有“优先用餐权”的,肯定是孩子:菜还没上齐,赶紧用小碗给孩子拨点先吃着;盘子里有块没刺儿的鱼肉,一定先夹给孩子,谁都舍不得吃……
这是我们最常用的爱孩子的方式,期盼着孩子能够身体长得壮壮的,希望孩子能体会到我们的爱和付出。
可实际上,这种爱的方式真的正确吗?孩子真的因此而感激父母了吗?往往并没有,很多时候,孩子把这些爱理解为父母“理所应当”的,他“受之无愧”。一旦孩子对你的爱“受之无愧”,什么感恩、孝敬都是奢谈。
吃饭的时候,凡是要第一个抢着夹菜,夹最大块排骨的人,八成生活里也是自私的;那些在你吃东西时一定要借着光尝一尝的人,大概生活中也常常占着别人的小便宜;而那些肯为你先盛一碗汤,把鱼肚子最厚实的那块肉夹给你,不铺张不浪费不过分挑剔食物的人,他们不一定是你最亲近的人,但一定是正直的、善良的、可以值得信赖的人。
很多大学生在入学后,生活一团糟,他们进入大学后才发现,远离了父母,很多事情都要自己去做:洗衣服、刷臭鞋、洗被罩床单……而在此之前,这些事情都是父母代劳的。
很多时候,我们都陷入了一个“爱的误区”,不想让孩子吃一点苦。自己省吃俭用惯着孩子,结果把自己的人生全部让孩子给绑住了。
有妈妈会跟孩子说,你只要读好书就行,其他事你不要管。所以家务活不要孩子干,家里的大小事也不要孩子过问。很多孩子长很大了都不知道盐是多少钱一包,油是多少钱一桶。
记得有一则这样的新闻:一位妈妈含辛茹苦把儿子养大,儿子大学毕业后很快就有了工作。可是,他每每干不到一个月就辞职,总是抱怨工作任务繁重,早上要早起,晚上要加班,太苦,太累,受不了。
两年了,儿子心安理得地赋闲在家,要么上网打打游戏,要么用妈妈不多的工资去社会上消遣时日。对于妈妈的指责,他振振有词地说:“如果你不能养活我一辈子,为什么从小对我那么娇惯?”
这样的回答,让很多父母陷入了深思之中。因为我们很多的家庭,父辈努力打拼,积攒可观的家产,期盼孩子不要吃自己曾经吃过的苦,不想孩子像自己一样劳累。结果,就养出了白眼狼,养出了啃老族。
为人父母要让孩子有一种不怕吃苦的精神,告诉孩子,生活有甜,但是也有苦,没有谁能随随便便成功。
这些话说起来像口号,但是多年后,一个快30的子女还跟你伸手要钱去吃饭的时候,就会明白吃苦教育的重要。
所以,吃苦教育,要越早越好。让孩子适当吃点苦,承担属于自己的那部分辛劳,培养的不但是独立自主,还有对父母的体谅。
教孩子学会吃亏,并不是叫孩子无原则地顺从别人,一味纵容别人的欺侮,而是教孩子学会谦让,学会理解和宽容他人,学会以理待人。
这一点是最难的,因为现在连大人都怕吃亏,有时难免觉得,好处都给别人占去了,自己就吃亏。其实我们亏不亏呢,只有天知道。我们怕吃亏,生怕好处给别人占了,只想从别人手里得到好处--这个是乞丐心态。
有个小故事说,两人死后到地府中,阎罗王问两个人,你们脱胎做人,想要你给别人东西,还是别人给你东西。
甲说,我当然想要别人给我东西。乙说,我想要能给别人东西。两人就去投胎了。甲一心想要别人给他东西时,他投胎就做了乞丐。乙呢,就做了大富长者,乐善好施。
孩子都渴望得到长辈的认同,父母不妨常对他们的优点作出表扬和鼓励,往往能推动他们更积极,更努力。
知识学得再多,但如果不懂得做人的道理,也很难在将来获得成功。因此,父母应尽早多向孩子讲解做人的道理,并为孩子做出榜样。
一个人的成功,离不开自立自强的品格。父母应该培养孩子不软弱、不撒娇、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生活态度。
每个人都会有缺点,孩子当然也不例外。但父母怎样面对孩子的缺点,却很有讲究。切忌用打骂的方式去解决孩子的问题,不妨讲讲孩子的道理。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