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李敖发表了一封公开信《致我的家人、友人、仇人》,他在信中坦言:自己被查出脑瘤,最多还能活三年,要和家人、友人、仇人做个告别,此后再无相见。
李敖大师是一个才华横溢、桀骜不驯、敢违世俗、风流好色,浑身都是故事的才子。做为一个集众多优点与缺点于一身的生命体,李敖十分自然地成了百年不遇的奇才怪咖。然而,人终归难逃一死,一位83岁的老人在临行之前诚邀亲朋仇敌共同见证自己的人生谢幕,想必在他的内心早已充满了对生与死的透彻领悟和对爱恨情仇的决绝之意。
一个生命的温度只有用灵魂去抚触方能感知它的冷暖,当一个灵魂被生命的温度完全包裹时便能感知生命的伟大和意义。李敖的一生虽然跌宕起伏、几陷囹圄,但其人物性格并不复杂,为人率性真实是其最鲜明的特点。在中国,恐怕只有李敖有胆在媒体面前公开评论日本女优和A片,也只有李敖敢把自己在狱中的情景写入《李敖快意恩仇录》。李敖大师的性情坦荡磊落,既不拘泥于世俗的羁绊,又区别于下流的猥琐,使人性在眉宇之间自然、真实地舒展游走。
李敖是文学大师,他先后出版过《传统下的独白》、《胡适评传》、《蒋介石研究文集》等100多本著作,其中有96本被禁。1963年9月1日,《传统下的独白》出版后好评如潮,一时使得台北纸贵,此书也成为李敖大师傲世轻物的资本。他在书中的扉页写道:“五十年来和五百年内,中国写白话文的前三名是李敖、李敖、李敖……”
重要的事情说三遍,早在六十年代初李敖就已通晓“重复三遍”的绝佳妙用了。多年以后,一个叫凤姐的网红拾人牙慧,篡改了李敖的精典语录,并将其作为自己行走江湖的金字招牌。无论凤姐如何临摹仿写,却始终不能企及原创狂放自大的影子。
有人说李敖是阅尽千帆的“情棍”,他自己也毫不掩饰“英雄本色”的天性,就连在北大演讲时也忘不了公开宣扬自己是好色之徒。李敖喜好收藏裸女图的嗜好世人皆知,他的书房始终挂有心仪女神的美图,香港影星莫文蔚也曾把自己的裸照送给李敖品鉴欣赏。对女色之美的追求并非仅限于书房,他在担任“立法委员”时,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让助理将自己的办公室挂满美女图。李敖自称“毁法立委”,他要将自己认为不适合的恶法全部废除或修改,为了调节被同僚污染的心情,他要用美女图卷来静心养眼。
自古才子配佳人,李敖的几任情人都是绝色美女,其中他与胡茵梦的悲欢离合也成为轰动一时的谈资。一个是自命不凡的情圣,一个是才貌俱佳的女神,二者因为倾慕而结合,又因为结合而分手,距离与美学的关系永远都像是风和帆的纠缠,既离不开,又不能过火。李敖一生崇尚“智者之爱”,即来去自如,收放自然,绝不因为苦痛而纠结彷徨,他心底珍藏的永远都是最美的篇章。在与胡茵梦相识之后,李敖给了前女友张会云210万元,并对她说:“我爱你还是百分之一百,但现在来了一个千分之一千的,所以你得暂时回避一下。”聚散随缘、洒脱干脆,李敖用登徒子玩世的态度诠释着好色是一种境界,而无耻则是一种行为,钟情而不滥情是情圣与渣男的本质区别。
“以玩世来醒世,以骂世来救世”是李敖最精典的人生格言。与文学大师的身份相比,李敖似乎更像是一个职业“骂匠”。爱骂、敢骂、会骂是李敖以骂救世的利器,从蒋介石到蔡英文,台湾前后连续六届总统都被李敖骂了个遍。近年来,经他老人家之口骂过的人物就有3000多个,仅凭这一点李老先生就可以在世界骂史上独树一帜。
与众多文人不同,李敖不但敢说敢写而且敢做敢当,他是一个地道的理想主义斗士。2000年5月22日,李敖以涉嫌“内乱罪”、“贪渎罪”、“泄密罪”等五项罪名将刚从总统宝座上卸任的李登辉告上法庭,勇敢地践行了自己状告李总统的承诺。2006年10月24日,李敖为了阻止“程序委员会”将六千亿新台币的军购案排入议程,他头戴“V怪客”防毒面具,手持催泪瓦斯向天花板连喷数次,把在座的立委和官员们呛得拔腿就跑,成功地阻断了会议进程……
做一个“敢欺负坏人的好人”不但须要智慧和勇气,还要有让对手畏惧的本领。李敖说过:“别人都骂他是王八蛋,可我有一个本领,我能证明他是个王八蛋!”李敖凭借“会骂”的本领和永不服输的斗志,才使其对手们唯恐避之不及、畏之如虎。同样的话,李敖能说,其他人不能说;同样的事,李敖能做,其他人不能做,这确实是一种非常人能及的本领。李敖曾经指责李登辉的夫人涉嫌出国洗钱,面对李敖的公开批判,李登辉和夫人曾文惠始终装聋作哑,而其他议员再转述李敖的原话时马上就被告上法庭……
如果说李敖不是谦谦君子,那么他就是一个敢说敢做的汉子,他的每一句话都铿锵有力、掷地有声;如果说李敖不是温文而雅的绅士,那么就他就是一个勇往直前的骑士,他的一举一动都能令亲者快、仇者痛。其实,李敖放任的只是形骸,而在他的心中始终守护着自己做人的那一份真。
李敖大师!一个曾经天不怕地不怕的滚刀肉,如今面对余生、面对世界、面对死亡也难免感慨万千。目前,李敖最大的心愿是用自己的方式与世人共同见证人生的谢幕,从而不留遗憾。每个人都是生命的过客,每个生命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不同的是,一些人可以用“存在”证明自己的价值;同样,也可以用“死亡”给生者带来意义非凡的启迪。
死亡就像一个无解的迷局,没有死过的人永远也无法感知在生命的另一端等待自己的是什么。有人说,我们是一个对死亡毫无准备的民族,死就意味着永别,国人十分忌讳谈论死亡。藏族同胞则认为,“死亡”是“新生”的开始,他们能够坦然地面对死亡,毫无恐惧和悲痛。面对死亡,有备而来!欣然地接受命运的安排,不但能减轻心理和精神上的折磨,还能使人类乐观的天性与自然融为一体得到传承。一味的逃避,并不能减轻死亡带来的恐惧与痛苦,逃避死亡与逃避现实一样愚蠢。生与死本是生命个体无法掌控的客观规律,如果一个生命缺乏对死亡的认知,那么当死亡来临时,他所有的惊恐与苦楚也将被自己的无知放大和延伸。只有理性的灵魂才会淡然地接受生老病死,既无对生的奢望,也无对死的恐惧,只是平和地等待……
一个人对待死亡的态度也是对自身生命认知的一部分,一个理性的生命应该既能感悟生命的曼妙,又能体会死亡的厚重。每个有准备的人,都应该为死后的自己做几件有意义的事情,或是写几句有趣的墓志铭,告诉生者爱将永无止境;或是预定几束鲜花,在特殊的日子让花店送给特殊的人;或是为自己写一篇风趣幽默的悼词,以减轻亲朋好友的悲痛。死亡能够结束生命,但并不意味着它能够结束所有的一切:爱、尊重、宽容、平等、慈悲、感恩……
死亡的道白不仅仅限于叹惋悲凉和痛哭流涕,一个有准备的人会用爱来拼接生前与死后的自己,一个完整的人生应该包括死亡!也许,面对死亡时,只需淡然地说一句:我走了,可爱的一切!生命精彩纷呈,别后无怨无悔!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