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忠实追求者。从童年捧起书本到现在年过花甲,即便眼已花,手不释卷、阅读文字的习惯仍始终如一,东西南北中奔走、纵横千万里体验各种风景的足迹始终未停。
她,是怀揣梦想、为彼岸而搏击的冲浪者。无论是徜徉于书海中寻找航标,还是奔忙于工作中为了无愧无悔,从青春启航到退休停下工作旅程,心向远方、携着激情、带着执著,始终不改初衷,逐梦而行。
走进方秀华的家,你更会感到“家”符其名,满屋书香,触手可及之处,到处都有书的影子。而墙上悬挂的一块牌匾,更给这个空间和这个家的主人增添了一抹亮色:2016年“黑龙江省全民阅读活动第二届‘书香之家’”。
听说这位煤矿企业走出的作家、诗人、摄影家,又将开启自己的新的万里之行,在几天前的一次文心沙龙座谈会后,记者与她进行了一次深谈。
方秀华说,在自己的生命中,书是最重要的“基因”,这其中既有用文字汇集成的各种书,更有父亲这部厚重而又博大的“书”。父亲不仅给了她生命,更给了她阅读人生的方向。为什么这么说?她向记者回忆起深埋于心的往事——
1957年,因父亲说“错”了话,被下放到当时的红旗公社。那时,她刚满一周岁。
父母都是读书人,在艰难困苦的岁月里,他们从来没有放弃鼓励和辅导孩子们学习。父亲经常说:“书是智慧的源泉,只有努力勤奋学习,才能实现自己的梦想。”在那个动荡年代里,学校里可学的东西没多少,放学以后,她就在家里读书,家里面有四大名著、《鲁迅全集》等两大箱子书,她读了一遍又一遍,不认识的繁体字就向爸爸妈妈请教。就这样,十二三岁时,家里面的许多书,她都读了个遍。后来,家里面条件好些了,她就把妈妈给的零花钱攒起来都买了书。工作以后,她买书的钱更是占了工资的很大比例。
一个人一旦被书迷住了,书中所蕴藏的知识、思想、情感自然会变成其内在的素养。方秀华说,在她多年的读书生活中,几乎每一本书都好像在她眼前打开了一扇通向未知世界的窗户,正是从这扇窗户里,她获得了不知道的和未曾见过的人物、感情、思想等,也是从这扇窗户里,她真切地感受到了知识的力量。那个年代,特别火的一本书《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还有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那段著名的人生格言,曾鼓舞了千千万万的有志青年,而这本书和这句话也成了她的座右铭。
她说,除了从书中汲取丰富的营养,父亲也是她一直在读的一部“书”。父亲在她的心目中是顶天立地的男子汉,是自己学习的榜样。他多才多艺,为人豪爽热情,干什么事情都特别认真。村里的婚丧嫁娶、文体活动、生产队大事小情都找他,只可惜那场运动耽误了他的青春和才华。后来父亲平反回城时,已年过半百,工作刚有些起色,又该退休了,刚退休就重病缠身,61岁就离开了人世了。虽然父亲怀才不遇,历经坎坷,但他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影响了自己的一生。她永远铭记着父亲经常说的那句话:“无论时代怎样变化,一定要记住,上学和读书既能改变一个人的命运,又能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后,方秀华虽以优异成绩超过了录取分数线,却因多方面原因没能被大学录取。后来上了矿务局技工班,毕业后被分配机修厂。在这里,她一干就是27年。
考上了却没被录取上大学,这成了她的一个心结,她不甘心。1981年,她通过考试,参加了成人英语大专班的学习。虽然是成人的,但她也特别在意。记得毕业考试那天,她生孩子还没满月。三九天,尽管她裹得严严实实,可一出门,就感觉到了寒风刺骨。考试过程中,她开始浑身发抖,大汗淋漓,监考老师给她找来了医生,又给她吃了药,才勉强把考试坚持下来。考试结束后,她往回走时感觉到两条腿走路不能回弯,低头一看,膝盖处竟然结了一层白花花的冰碴,原来是考试时冒出来的奶水顺着内衣流淌到了裤子上,到外面不一会就结了冰。好不容易回到家,一头栽到床上,爱人给她盖上了两床被子,但她还是觉得发抖,爱人心疼地埋怨说:“数九寒天,还没满月就往出跑,你不要命了!”正是因为这次考试,她落下了严重的风湿病。
1983年,她又以优异成绩考上了广播电视大学工业会计班,脱产学习三年。电大开学的时候,儿子刚刚6个月,开始每天由丈夫带着上班,后来又把孩子送到姥姥家去,因为距离比较远,她每个周六去看孩子一次。姥姥经常指着日历告诉孩子,每天撕一页,到绿色的那一页,妈妈就来看你了。当时的日历周六是绿色的,孩子天天盼着撕到绿色的那一页。方秀华说,每当想到祖孙二人熬过的艰难时光,想到每周分别时孩子的哭喊声和母亲心疼样子,心里就充满了自责和愧疚。她深知,这个大学来之不易!但梦想已在心中,她别无选择,只能把辛酸的泪咽下。
一份工作,对有些人来说,也许只是个饭碗而已。而对有精神追求的人来说,却是生命中的一份情感,无法割舍、无法轻视,只能付之以感情、心血和智慧。
1986年,方秀华电大刚毕业,就被调到厂宣传部工作,一干就是18年。其中有14年时间,都由她一个人忙着企业宣传、普法、统战、理论学习、法律事务等项工作。方秀华每天像一支上满发条的陀螺转个不停。
面对企业如火如荼的生产场面,工人们兢兢业业,默默无闻的劳动场景,方秀华每天穿梭在生产车间,马不停蹄地记录着感人的瞬间。
1994年7月,企业承揽了为啤酒厂制作8个大型糖化酒罐的重大工程。这项工程,市、局都十分重视,时间紧,工作量又大,企业开展了100天的工程大会战。为了记录现场和真实反映工人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她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工人三班倒,她做到两班跟踪,亲身感受那热火朝天的场面。
虽然已经过去了20余年,但方秀华依然清晰地记得当时现场的情景。她描述称,每个大罐高8米、50多条焊缝,展开总长1.2公里,紧张的工期,3名女电焊工在直径4.2米的罐体上不停地焊接12小时。盛夏季节,她们穿着厚实的工作服,忍受着高达五六十度的焊光辐射热,挥汗如雨。作为记录者,方秀华也始终扛着摄像机、照相机记录着这一幅幅画面。当8个大罐全部完工,几十个姐妹搂在一起,抱头痛哭。说到这儿,方秀华的眼睛也湿润了……这样的劳动场面,她每天都要往新闻单位送发一篇新闻稿件,3天编一期宣传简报。100天的工程结束后,市、局领导和啤酒厂的领导专程来到厂里祝捷。她又提前三天赶写出一万多字的电视专题片稿,又到市电视台和专业人员一起,从17盘录像带中找出与文字相对应的录像内容,按时赶制完成。当领导和工人在祝捷大会上观看100天会战专题片时,她却躲在一旁睡着了,因为她已经两天两夜没合眼了……
有时候,工作实在累的撑不住了,她也曾扪心自问,干嘛和自己过不去呢?可与生俱来的性格却让她无法找到解脱自己的理由和办法。
作为女人,无论是为人妻、为人母,还是作为女儿,她都觉得亏欠家人,把属于自己的责任推给了家人。儿子6岁就成了“挂钥匙族”,7岁就自己学会了做蛋炒饭。有一次,她中午回家晚了一些,推开门,看到儿子正点着炉子炒饭,满脸烟灰的情景,那一刻她的眼泪不知不觉地流了下来。对丈夫,她亏欠的更多,除了照顾孩子做家务,经常在晚上后半夜为她抄写新闻稿件。她说,我的许多新闻作品等能在国家和省市级报刊发表,其实都是丈夫抄写寄送的。
天道酬勤。方秀华家里的100多本荣誉证书记录着她多年的付出和成绩。多年来,在市委、市政府以及鹤岗矿务局评选的各类荣誉册上,方秀华频频入选:“优秀员”、“三八红旗手”、“优秀女干部”、“优秀思想政治工作者”、“优秀宣传干部”、先进工作者等等。她以机修厂发展历程为素材创作的报告文学《足迹》,获得了中国作家网全国报告文学金奖。在南京颁奖大会上,她作为获奖代表在大会上发表获奖感言时说:“作为一名业余作者,是煤炭企业工人如火如荼的劳动热情感染着我、激励着我,使我情不自禁地拿起笔来为他们喝彩……”她的话,博得了台下一阵阵热烈的掌声。
2003年,方秀华被提拔担任铁路运输部纪委书记,后又转任建安处纪委书记。
有人安于某种生活,有人喜欢激情燃烧的生活。因为有些人的快乐是建立在不断地追求与拼搏之中的。
2012年,方秀华在建安处纪委书记岗位上退休了。脱离了工作的牵绊,许多人都选择了吃喝玩乐游,或“宅”在家里享受属于自己的休闲。但对于一个钟情于读书、习惯于文字表达、喜欢影像记录、更渴望行万里路的人,注定不会闲下来,只能是更充实、更忙碌、更有意义地前行。
退休后,方秀华经历了短暂的困惑后,很快就有了自己的方向,她为自己的退休生活确定了16个字:记录生活,感悟人生,以文会友,陶冶情操。有了方向,她随即投入了一种新的工作状态,她将自己在企业工作期间拍摄的所有影像资料和自己撰写的各种文字资料,进行了整理,她不想让这些珍贵的历史资料仅仅成为档案历史,因为这里有她付诸的心血和情感,也有和她一起经历了国企兴衰的兄弟姐妹,她萌生了撰写一部长篇小说的想法,以奉献给同行者。
除了书房中的耕耘,她还迈开双脚离开家走向了远方。一边用文字记录着身边的真善美,一边抒发着她的家国情怀。她用镜头记录下全国各地美丽风光的同时,尤其倾向于纪实摄影。多年来,她拍摄了十几万张的照片,记录下不同岗位劳动者的工作过程、城市变迁。其中,鹤岗市区的棚户区改造、人民广场建设、人工湖修建等等许多重大工程建设,都有她跟踪记录的身影。
当记者问起摄影的辛苦时,方秀华深有感触地说,每一幅美丽的风光背后,都是艰辛的写照。爬山涉水、走街串巷、荒郊野外、原始森林……足迹不到,汗水不流,肯定拍不到。我特别追求一种纪实的表现,只有纪实的再现,你才可以看到照片后面的故事。
她和丈夫都是摄影爱好者,退休以后,夫妻俩差不多走遍了大半个中国,用足迹、用汗水、用镜头、更用责任,记录下了一路上发现的美好瞬间和触目惊心场景。为了拍到更多的自然风光和动物鸟类,他们去过扎龙、鄱阳湖、佛坪、西藏、青海湖、南非等地,为了拍到候鸟迁徙和繁殖的过程,他们在鄱阳湖边搭起帐篷,一住就是20多天,为了拍到被誉为东方宝石的稀有鸟“朱鹮”,他们在陕西汉中洋县蔡家村找到到“朱鹮”的鸟巢,跟踪拍摄孵育小鸟的过程,因为“朱鹮”全世界仅有2000多只。为了拍摄野生大熊猫和金丝猴,他们翻山越岭,深入秦岭深处佛坪,一住就是半个月,拍摄到了许多珍贵的照片。越拍感觉责任越重,越拍感觉镜头“不够用”。在家乡麓林山拍摄鸟类时,看到有人张网粘鸟,她和爱人怒从心起,拿起剪子,把那些粘鸟的网剪了个乱七八糟。在海南,她和爱人为了保护一种珍稀鸟类,曾在网上发布图片和文章呼吁,也曾就破坏现象打过市长热线,并带着有关部门前往现场制止,在她眼里,根本容不得破坏这世间的美。
充实而有价值的退休生活,让方秀华对人生的意义有了更深的感悟。她说:“人生就是一段旅程,在旅行中遇到的每一个人、每一件事,每一个地方,都有可能成为一生中难忘的风景。一路走来,我们无法猜测将是迎接什么样的风景,没有明确的目的地,可是前进的脚步不能停下,因为时间不允许我们在任何地方停留,所以必须在前进中不断学习,用心感悟,认真欣赏。”
她正是在自己的人生旅途中,一路阅读着,感悟着、欣赏着,并带着梦想追逐着。她的追逐,也为自己的人生旅途放射出了独具的精彩。
三十多年来,方秀华先后在全国、省、市报刊上发表小说、诗歌,散文、报告文学、歌词、论文、新闻稿件等文章和作品200多万字,仅退休后的5年间就发表了60多万字。她的散文《拥抱黑龙江》《雨蒙蒙》《走进绍兴》《朝圣清源山》《没有父亲的父亲节》《卖豆腐的女人》《印象乌鲁木齐》《东方明珠鼓浪屿》《昨夜,我与父亲共进晚餐》《放飞》《柏树青》《最后一堂课》等作品先后获国家和省级二等奖和优秀作品奖。她的论文《管出来的效益》获全国企业征文三等奖,并被收录《中国企业改革名人录》。她的摄影作品《丹顶鹤》,荣获“2010中国·国际观鸟摄影大展”优秀收藏作品,《冰凌花》在第二届中国好风光全国摄影大展中获二级佳作奖,《万众一心》获中国煤矿工会成立60周年摄影作品优秀奖,《海之恋》荣获《旅游纵览》“金钟赛”三等奖。
方秀华现在是新华社签约摄影师、中国散文诗协会会员、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中国音乐文学协会会员、中国煤矿作家协会会员、黑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
走进这位摄影家、作家、歌者的内心世界,你会发现她以女人的天性敏感和细腻,不仅拍摄出一幅幅精彩的瞬间,也书写出一篇篇动心的文字,她用心记录生活,倾情感悟人生,用欣赏风景的心情迈开每一步,将阳光或风雨都收进背后的行囊!
联系电话 E-mail:地址:鹤岗市向阳区红军路三道街 邮编:154100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