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游记见闻录:旅途伴读回味无穷

2018-02-15 16:11:31  阅读 147 次 评论 0 条

  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人生就像一次旅行,最重要的不是目的地,而是沿途的风景,以及看风景的心情。不要问我这句话谁说的,我也不知道,但却挺有意思——身边的人,对人生或生活的看法各不相同,不过在节假日的时候,大多数都会选择外出旅行,有时候我总想问问他们这些旅行最终对他们来说,产生了什么意义。

  可能你会回答,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去了不同的地方,看到了不同的风景,收获了快乐,有时也会有点烦恼,或许还有一些自己难以用语言来形容的感受。这一切大概会随着时光流逝渐渐远去,记忆变得模糊或者被下一次旅行覆盖,时间久了,那些曾经让人震撼的画面和深切感受都变得浅淡甚至被遗忘。

  唯有写作者和绘画者用文字和画笔将旅途中的时刻定格,一切见闻体验,一切所思所感,都落在薄薄纸张之上。历经多年,重新展开,历历在目。

  今天为大家推荐的我国著名作家的游记,往往都不仅仅是“游记”,有的是在外游学的记录,有的是外出访问的见闻,同时也都是一篇篇蕴含着人生哲理的散文,在阅读时或许你会找到共鸣、或许会让你思索自己的旅程。

  朱自清欧游,是在以散文成名之后。名篇《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发表于一九二三年《背影》发表于一九二五年,《荷塘月色》发表于一九二七年,而他欧游是在一九三一年三月至一九三二年七月。此时他仍是清华大学的教授。作者以写景为主,再现了20世纪二三十年苍茫异国他乡的自然风光和风俗民情,让今天的人们在欣赏其优美的文字的同时,对历史、对自然、对世界有了更多的了解。

  《西行书简/大家书斋》由郑振铎所著,本书以生动的笔触记述了60多年前的一次文人大旅行,饱蘸深情地介绍了平绥沿线的古迹、物产、风俗及沿途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可使读者有幸领略文学大家笔下的塞外风光、逸闻趣事,耳目为之一新,心胸为之一廓。本书根据文章内容,配以大量珍贵的老照片,与优美的文字相得益彰。双色印刷,使全书散发出淡淡的怀旧气息。仿佛带领我们回到从前,做了一次美妙的文化旅游。

  1934年,王统照出国去欧洲。他先到伦敦,在大英博物馆阅读 、抄录资料,又去剑桥大学研究文学,之后去非洲,游历了埃及,再回到意大利 。后来,他的游记汇编为《欧游散记》于1937年出版。《欧游散记》摘录了王统照所写的八篇散文。

  阿城先生经典随笔集,作者以日记的形式记录了旅居意大利威尼斯时的见闻、随感等。

  刘海粟(1986-1994),20世纪中国享有盛名的艺术大师和现代美术教育先驱,上海美术专科学校的创办者,“东方艺坛之狮”。他吸收西画精髓,将传统书画艺术中的“写”和“积”法与印象派等现代艺术相融,逐步形成个人独特的绘画风格。1929年刘海粟赴欧洲考察美术,遍访法兰西、意大利、瑞士等国名胜,三年间创下近百幅美术作品,曾两次入选法国秋季沙龙、蒂勒黎沙龙,受到巴黎美术界好评。曾与毕加索、马蒂斯、焚钝根等画家交游论艺。巴黎大学教授路易、拉洛拉著文称誉他是“中国文艺复兴大师”。

  1935年,青年学子季羡林赴德留学,开始了十年羁旅生涯。数十年后,学术泰斗季先生已近耄耋之年,忆及往昔,遂写下一部《留德十年》。记述了先生当年抛家傍路赴德求学德经过。

  瞿秋白(1899~1935),江苏常州人。中国现代文学家。访苏期间,写下了这部游记体散文著作,记录了他在莫斯科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真实地反映了那个时代一个先进的中国人在“赤都”的心路历程。

  1939年8月31日,萧乾登上法国邮轮“阿米斯”号奔赴欧洲,第二天(9月1日),德国对波兰不宜而战,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萧乾此次赴欧身兼两职:一是英国伦敦大学东方学院讲师;一是《大公报》驻英记者。作为当时欧洲战场上唯一的中国记者,他随英、美军队驰骋于欧洲战场,战后又采访联合国成立大会、波茨坦会议、纽伦堡国际军事法庭对纳粹的审判……他把欧战前线的故事和战后采访的重大历史事件写成通讯报道,源源不断地发回中国。这些通讯报道和他访美的经历集结起来,遂成《海外行踪》。

  同治五年(1866年)春清政府派出一支临时出访使团,访问游历了法国、英国、比利时、荷兰、汉堡、丹麦、瑞典、芬兰、俄国、普鲁士等十个国家,三个多月后便匆匆回国。使团随员主要是同文馆(清朝首所外语专科学校)的4名学生,其主要工作是担任随同翻译。其中一位同文馆学生叫张德彝,他和使团团长斌椿在回国后,分别撰写了相当于考察报告的出行记录,斌椿的报告叫做《乘槎笔记》,张德彝的报告叫做《航海述奇》。斌椿的《乘搓笔记》,首次向国人介绍了工业化之后的欧洲的各方面技术进步,首次参观并记述了欧洲博览会、芭蕾舞、大英博物馆、国家议院、近代报社、高等学院等西方近代的科技与文明。《航海述奇》,从他的角度记录了中国人初次面对西方世界获得的种种见闻。张德彝是许多现代西方文明词汇首位汉译的中国人,为中国现代科技、文化的近代化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巴黎的风情,英伦的建筑,哲人的身影,不老的诗歌,文化的沉思,生命的探求……这是诗人徐志摩的一本散文集,作者用一颗诗心去感受周遭的一切:自然、建筑、文学、生命,然后又用一支散发着诗情的妙笔为我们描绘了这世间的风景。闲暇时刻,午后傍晚,它将是你最惬意的一本读物。

  1991年夏秋冬,67岁的黄永玉在塞纳河畔、翡冷翠街头,支起画架专心作画。本书收入的两辑文章《沿着塞纳河》《翡冷翠情怀》,是作者将自己旅居欧洲时写生作画的经历见闻写成的艺术游记散文,记述了作者在巴黎及意大利各地亲历伟大艺术遗存的感悟、惶惑以及自励。作者敏锐、细致、富于幽默感,将旅途中遇到的奇情趣事、与旅居地人们的有趣交往,描述得活泼生动、引人入胜。

  从2009年到2011年,陈丹青应《华夏地理》之邀,每年赴一地,先后游历了土耳其、俄罗斯、德国和匈牙利四国,并写成长篇游记,极具个人特色地勾画出了彼时彼地的人文、自然景观,牵连出此时此地的所思所想,本书即为这四篇文字的结集。除游记本身外,本书还附有300余幅历史和现场图片,以及陈丹青旅途中所画速写手稿。

本文地址:https://www.kudz.cc/post/8372.html
版权声明: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 酷读者 所有,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

发表评论


表情

还没有留言,还不快点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