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元旦,第三届四川散文奖公布了获奖名单,凉山州民族中学的高三语文老师豆春明的《稗子不会躲开》上榜。这位出生于眉山,工作在西昌的作家,受东坡先生的美文影响,喜欢寄情写作,写下了大量与庄稼、土地、农村有关的散文,隐含了一名异乡客的浓浓乡愁和他所感所悟的人生哲理。而作文之外,豆春明这个带过十几届毕业班、站在应试教育第一线的人,在“精英论”铺天盖地充斥着教育界的今天,却不断反思,如何去教学生做一个普通人。
豆春明,中学语文高级教师、作家。四川省凉山州优秀教师。现任教于凉山民族中学。作品多次被《散文选刊》《散文海外版》《读者》《格言》等杂志转载,入选《中国散文年选》《最散文》《新时文》《中国当代散文诗》等选本。多篇散文被选作中考、高中统考阅读试题。
元旦节期间,第三届四川散文奖公布了获奖名单,其中就有豆春明老师的《稗子不会躲开》。他的散文题材,大多与庄稼、土地、农村有关,乍一看,不过是些田园风情的生活纪实,细细品味,这其中却隐没着一名异乡客的浓浓乡愁和他所感所悟的人生哲理。
走出散文,豆春明是凉山州民族中学的一名高三语文老师。48岁的他,带过十几届毕业班,是名副其实站在应试教育第一线的人。在“精英论”铺天盖地充斥着教育界的今天,他却不断在反思,如何去教学生做一个普通人。
可能因为是眉山人吧,豆春明一直很崇拜东坡先生。东坡先生的美文影响了无数后代艺术家,也影响了豆春明。
“今年,母亲满七十岁。她也许是村里最后一个扯稗子的人。但她还会扯下去。稗子也会长下去。
倒是我们这些人,好像吃了多大亏似的,躲得远远的,给自己母亲 留下一个空荡荡的家,给稗子留下一个空荡荡的村庄。”
朴实的文字,重现记忆中母亲和稗子较真的画面,却也道出了作为生活在他乡的儿子,无法常伴在母亲左右的无奈和心酸。
因为来自农村,豆春明对村子里的一切都有感情。他的作品大多以村庄为题材,用拟人的手法,描写自己心中、眼中的农村。
与那些抒写时代精神,抒发人民情怀的大作相比,豆春明的文字更生活一些,也有人说他的作品更有温度更有筋骨。
他的散文,很少用一些华丽的词藻来阐述自己的观点,他喜欢讲故事。故事中的细节描写也很有趣,无论是一花一草,还是一猫一狗,在他笔下,都成了有故事的“人”。特别是心理描写部分,有的生动有趣,有的冷峻深沉,让人在阅读的时候,自觉脑补画面,借助他的文字,看看农村的细微,感受他的人生见解。这些小故事,看起来缺少了跌宕起伏的情节,却又从中透出一种无法回避的真实魅力,一种忠诚于土地、生活、情感、时光的魅力。
在肯定自己这方面,豆春明显得有些词穷。他说:“凉山有许多著名的作家,写出的好作品比比皆是,我只能算是一个在路上的乡愁书写者。”
乡愁,古往今来诸多背井离乡的文人墨客笔下都不乏这种情怀,豆春明的乡愁,都在记忆里,一棵散发着泥土芬芳的蔬菜能让他想家,一句看似普通的话语又让他思念亲人。游子的心,永远系在生养他的那片热土上,把精神寄托于文字里面,又从文字中找到支撑自己的力量,假装自己从未远行。
豆春明很喜欢刘亮程写的《一个人的村庄》,他感觉,刘亮程是真正的作家,也是真正的农民,是真正的农民作家。于是他开始写属于自己的《一个“人”的村庄》。这个人字打上了引号。
他的作品《蔬菜,别怕》、《让土地休息一会儿》、《小路在等我》、《玉米长高了》、《稗子不会躲开》等曾被选作中考、高考统考的阅读试题,被许多老师学生阅读学习。
这也让他更热爱文字,他认为,这或多或少也起到了传播文明的作用,作为一名老师,算是他为教育事业献出的一点微薄之力。
近年来,“精英教育观”盛行,不少“虎爸虎妈”都在竞相模仿这种教育逻辑,抱着一种不把孩子培养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精英就誓不罢休的架势。而不少学校的教学理念中,也沾染了这种气息。
1992年,大学毕业的豆春明被分配到西昌铁路中学任教。2008年,他被调往凉山州民族中学担任高中部语文老师。
工作的调动,让豆春明从一个小花园走进一个大花园。面对的学生也更多样化了。作为一名教师,他也在不断总结自己的教学方法,不断去整理自己的教育理念。
“每个孩子的资质不同,同一个精英论无法用在每个孩子身上,老师应该发现这一点。”
25年的工作经验,在豆春明的心目中,总结出了三种类型的老师。第一种,是麦田守望者,以为教育真的是净土,需要充满悲情味的守望;第二种是殉道者,全身心扑到教育工作中,甚至牺牲自己和家人的天伦之乐,巴不得每个学生成为人上人;第三种是愤世嫉俗者,对当前的教育有许多意见,又对学生有着恨铁不成钢的思想。
“我感觉自己在这三种老师之外,我就是一个普通人,我也希望我的学生能学会怎么去做一个普通人。”
豆春明口中的普通人,在如今的社会看起来,似乎不“普通”。他举例说,某个学生成绩优秀,学校和家长把他作为精英培养,可以说是面面俱到,学生刻苦努力,考入北大。寒窗四年,他考到成都做公务员,在一个普通岗位上工作。
昔日学校和家长口口相传的精英,当初亲戚朋友眼中要当大领导的人,最终却被掩埋在茫茫人海里,又回到了一个普通人的位置上。
“那么,我们当初所做的一切,会不会是一厢情愿呢?为什么不在当初就把他当做普通人来培养呢?”
一个孩子的天性不再被关注,唯一衡量孩子的标准,是分数。而最美好的人生轨迹,全部都要从“精英教育模式”开始。最后再以“都是为了你们好”来自圆其说。
“把每一个普通人的基础夯实,培养出足够好足够多的普通人,让他们自然生长,最后才能在普通人中长出真正的精英,而不是我们操纵出来的精英,这种精英,很可能不堪一击。”
“首先是标杆,能不能低一点,对孩子的要求能不能少一点,你看现在的中学生守则,有几个孩子能全部做到呢?”
“耐心多一点,这种耐心,我指的是多给孩子一点时间和空间,不要马上去否定孩子。中国有句俗话,冬天不砍树。这个孩子在成长的冬天里没什么作为,我们能不能不急着否定和放弃,再给他一个春天呢,一个春天不行,我们能不能再等等呢?”
其实,豆春明的培养普通人观念并不少见,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也和他有着一样的观点,也在朝着这个方向作转变。玛德琳莱文在《教好你的孩子》一书中写道:我们当前对成功的理解是个失败,正如豆春明说的“精英论培养不出精英”。
豆春明坦言,目前来说,培养普通人的教育观念,暂时只是一个梦想,但他会坚持,去教每一个学生,如何做一名普通人。(记者 李晓超)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