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大新美文欣赏:说秋收

2018-02-24 02:50:34  阅读 94 次 评论 0 条

  秋天,是自然界最慷慨的季节;秋粮,是田野回馈给农民最美好的礼物;秋收,是大地母亲向儿女们发放奖品的时刻。秋收开始时,人们对丰收满怀希冀.;秋收结束后,人们对土地充满感激。秋收充实的,是我们的粮囤.;秋收强化的,是我们劳动的信心;秋收巩固的,是我们共和国大厦的根基。

  小时候挎个竹筐随母亲去田里掰玉米棒子,是最高兴的时候。看见一个又一个长长的玉米棒子被自己掰进筐里,装到地板车上拉回村,心里很有成就感。玉米熟了的时候,有些鸟会飞来寻食,在湛蓝的天上盘旋且发出响亮的叫声,好像在为我们的劳动伴奏。有时掰着掰着,会突然把原本藏在玉米地里的野兔子惊起。在野兔逃跑的时候,我会立刻扔下装玉米的筐子撒腿去追,尽管每一次都追不上,但在气喘吁吁中还是觉得欢喜无比。地里有个别发育晚的玉米秆,是青的且很甜,只要看见这种玉米秆,母亲总会把它掰断给我,让我当甘蔗吃,啃着玉米秆,会觉得心里好甜好快乐……

  秋粮的丰收,从来都不是无条件的。种子、土地、气候的关系里充满奥秘,劳动工具与方法的改进永无止境,没有对农业科技知识的掌握,丰收就只能是一种希冀。农民和农业科技专家才是最亲密的兄弟。当我们品尝秋粮的芳香时,别忘了向农民鞠躬;当我们庆贺丰收时,别忘了向农业科技专家致敬。

  年轻时家乡的红薯种植面积很大,秋收时我干得最多的活是用钉耙去刨红薯。一亩地红薯能刨出几千斤,一堆一堆的,太让人自豪了。红薯的丰收和农业科技人员的劳动也紧紧相连。我记得当时农业专家们培育出了一种新的红薯品种,叫553号。553号红薯的心是红色的,不仅高产,而且脆甜,可以生吃。我当时特别爱去刨这种红薯,因为可以边刨边吃随时填饱肚子。有一年秋收刨553号红薯时,我生吃得太多了,结果把肚子撑得很疼,疼得我不断地呻吟,母亲见状哭笑不得,只好拉着我在地里不停地走,好让我赶紧把吃下去的553号红薯消化掉……

  秋收,也是劳动强度最大的农活之一。埋在地下的果实,长在地上的庄稼,哪一样秋粮人不动手都不会自动归仓。拱腰、屈腿、伸颈,农人的每一个秋收动作都不轻松;大风、阴雨、浓雾,每一种恶劣天气农民都得承受。在急喘中抹去成串的汗珠,是秋收时农民的常见动作。大自然就是要以此教会人类懂得对粮食的珍惜。

  当年在家乡参加秋收时,我最不愿干的活是摘绿豆。要说这个活也不是很重,双手不停地把绿豆秧上已经变黑成熟了的豆角摘下来放进竹筐里就行。可干这个活的弯腰动作特别令人难受。当然,你也可以不弯腰,蹲在地上摘,但那样摘的速度就太慢,半天摘的绿豆就很少。绿豆一旦熟了,你晚摘半天,就会有不少豆角因成熟过度而裂开,使豆粒掉进土里。这就要求你最好是弯腰摘。弯一个小时腰还能勉强忍受,要是一连弯几个小时,那简直是太痛苦了。我记得摘半天绿豆下来,我的腰弯得都不会直起来了。干完活为了治这种腰疼,我常常在田里仰躺下来,把腰放在田埂上,把臀部和头放在田埂下,使下弯的腰再反弹回来……

  《回望来路》系王剑冰主编的“乡愁文丛”之一种,是周大新关于故乡——河南尤其是南阳邓州的散文集,收录作品48篇,多描写故乡人、事和景观,具有时代特色。其中有自己的成长经历,有故乡在自己身上的烙印,对故乡辉煌的历史文化的热爱和自豪也流淌笔端。虽然是故土的“逃离者”(作者语),但作者深知故乡的美好和苦难,所以,他的目光一直关注着故乡的发展与变化,不回避当下农村发展的问题,同时对农村的未来充满信心。文章既有浓郁的情感,也有理性的分析与思考。

  周大新生于农村,对农村题材情有独钟,是著名的乡土文学作家。通过《回望来路》这册散文集,可以更直接地了解作者对农村的各种各样的感情和态度。同时,作品具有一种睿智的力量。地域美食、游戏、动植物景观与文化、习俗,历史人物与当代文坛,时代的变迁与农村的变化,俱在文中,可以了解南阳农村甚至中国农村的历史。

  周大新的作品少有故弄玄虚的词语,行文干净、流畅,感情深沉而节制,思想时时绽放出光芒。因此,该书的受众十分广泛。在审美享受之外,青少年读者还可以学习名家写作技巧,开阔眼界,拓展思维。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https://www.kudz.cc/post/8475.html
版权声明: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 酷读者 所有,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

发表评论


表情

还没有留言,还不快点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