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把“父亲死亡坚持高考”当励志故事

2018-02-24 07:07:14  阅读 102 次 评论 0 条

  父亲被查出身患癌症并在今年高考前夕离开了人世,农家男孩蔡秋生忍着悲痛参加了高考,并以620分的成绩考取了厦门大学(分数线,专业设置),以此告慰父亲在天之灵。即将踏入大学校门,他却愁上心头,为父亲治病已花光家中积蓄,如今仅靠母亲一个人打工支撑,负担不起大学4年的费用。(8月5日《泉州晚报》)

  这个故事是那么的感人,有的人看到这样的故事已经泪流满面了,就连我这样“铁石心肠”的人眼角都湿润了。我们经常被类似的故事所感动。因为,这样的事情我们见过了很多很多。为了不影响孩子高考,有人隐瞒了家人去世的消息,直到孩子高考结束才道出真相。为了不影响孩子备战高考,有人硬是将孩子安排住校,也要隐藏不幸的消息。于是,我们一次次被感动,一次次被落泪。

  泉州的这个“父亲死亡坚持高考”的故事,与以往的“隐瞒亲人死讯”的故事有着相似点,也有不同的地方。以往的类似故事,都是家人和邻居一起编织了善意的谎言。而这一次则是这类故事的升华版。他们没有隐瞒死讯,而是依然让孩子在悲痛之中参加高考。

  在送父亲最后一程和忍痛参加高考的选择中,这必定会是艰难的。毕竟孩子已经知道了父亲的死讯,毕竟孩子已经遭遇了失去父亲的伤痛。这个时候能够依然参加高考,会是怎样的伤痛?在精神被刺痛,在心情被影响的时候,还能发挥如此好的成绩,是多么难能可贵?这也是这篇报道要告诉我们的真谛:只有决不放弃,才能取得成功。

  无疑“父亲死亡坚持高考”是一段励志故事。这样的故事给了我们无限感动和前行的力量。可是,我们也应该反思的是,这样的故事仅仅是励志吗?其实,还有很多现实的无奈。是什么催生了“父亲死亡坚持高考”的力量?

  对于一个农村的孩子来说,能够告别寒门的,就只有“鱼跃龙门”的背水一战了。可以说,能够走进大学校园,几乎是农村孩子成才的唯一路径。固然,我们也常常被“卖猪肉成为富豪”、“养鸭子成为富翁”这样的故事感动着,可是,如此极端的故事,如此励志的成功,能有几人?大多数人还是需要依靠拥挤高考独木桥才能实现人生美好。这或许就是农村娃“父亲死亡坚持高考”的动力了。

  再一个动力就是“失去了一次机会”,就意味着更加艰难的求学路径。复读的时候需要更多的资金,学校会收取比平时更高的费用。而对于一个农村娃来说,不得不考虑这样的因素,本身就已贫寒,如何坦然面对复读的高额费用?假如说,我们对于特殊情况的考生,有个制度化的人性出口,能专门安排补考,或许也不至于让这个孩子面度死亡的父亲,不能送上最后一程了。尽管有的时候也有补考的先例,只不过这并非是制度的设计,而是特殊的通融,不是常态。

  寒窗苦读的辛劳,谁愿意失去金榜题名的机会?成才路径的单一,是无奈的伤痛。不能拼爹,只能拼高考了。“父亲死亡坚持高考”不仅是励志故事,还是一种无奈。这种悲伤需要用制度的深度变革来纾解。

本文地址:https://www.kudz.cc/post/8546.html
版权声明: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 酷读者 所有,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

发表评论


表情

还没有留言,还不快点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