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我们读过的语文书就是一部波澜壮阔的现代史

2018-02-25 02:05:17  阅读 119 次 评论 0 条

  当时的教材收录大量五四新文学运动中涌现的佳作,如冰心的《寄小读者》,朱自清的《背影》《荷塘月色》《绿》《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想飞》,朱光潜的《谈读书》《谈情与理》,戴望舒的《雨巷》等。

  1950年秋,新中国第一套语文教材走进全国课堂。同时,教育部正式把国语改为语文,制定了《小学语文课程暂行标准(修正草案)》,语文这两个汉字正式组合在一起,成为一个专有名词。

  那时的小学语文课文很简单,常常开篇就是毛主席祝词,课本内容中关于毛主席的很多,如《八角楼上》、《毛主席在花山》、《毛主席尊敬老师》、《毛主席小时候是怎样学习的》。 由于当时处于新旧两时代交接时期,教材形式上还有着旧的特色。比如课本自左向右翻阅,采用旧时的竖行排版方式,印刷为繁体字。

  03 和文革时期:政治狂热的工具

  狂潮中,一批艺术水准较高的文学作品被大量政治时文取代。1958年秋人教社编辑出版的初中语文课本中,和鲁迅同时期的名家几乎集体消失,取而代之的则是反映和歌颂、人民公社化运动的作品,语文书成了时事宣传手册。

  1966年,文革开始。出版全国通用教材的人教社横遭解散,编辑们下放劳动,各地自行编写的革命教材五花八门,长达十年的文化浩劫在语文课本上留下了荒诞的一页。

  文革初期教育部要求语文、政治合并。在这一精神的导引下,有的地方把语文、政治、历史合并在一起,取名政文课;有的地方将政治、语文、音乐、美术合在一起,称革命文艺课。

  文革后期,国家不设统一的课程标准和教学计划、教学大纲,也不使用统一的教材,组织了革命委员会的省、市,自定课程,自编教材,课本内容越来越革命性,片面地强调联系实际。

  如上海、辽宁等地取消了物理、化学、生物课程,改成了工业生产知识和农业生产知识等;物理教材简化为三机一泵(拖拉机、柴油机、电动机、水泵),生物教材简化为三大作物(稻、麦、棉)等。

  冰雪融化,种子发芽,果树开花,我们来到小河边,来到田野里,来到山岗上。我们找到了春天。对于每一个改革开放以后出生的孩子来说,小学语文第一课《春天》的这些内容是再熟悉不过的了。 纯粹政治的内容终于从教材中消失,在小学一年级的课文中,大多是像《小燕子》、《桃花苹果花海棠花》、《泉水小溪江河湖海》这样的课文,从大自然的景象开始,引导学生们进入知识的殿堂。

  优美散文、励志文字、革命故事成为这一时期课文选择的主流,像《狼牙山五壮士》、《谁是最可爱的人》、《小桔灯》、《背影》、《荷塘月色》、《生命的意义》、《海燕》等课文成为70后、80后的经典记忆。

  从国语科的开设到语文学科的建立,从政治挂帅到人性追问,这不但是中国语文教材走过的历程,也是我们民族生存状态的投影。百年来社会价值的快速变迁,映射在语文教材中,令人感慨万千06 部编版语文教材:回到大一统时代

本文地址:https://www.kudz.cc/post/8702.html
版权声明: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 酷读者 所有,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

发表评论


表情

还没有留言,还不快点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