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淑敏和读者分享

2018-02-25 02:05:35  阅读 101 次 评论 0 条

  近日,作家毕淑敏新作《温暖的荆棘》(中英双语版)出版,翻译家朱虹和毕淑敏携手在北京图书订货会举行的新书发布会上与读者见面。毕淑敏笑言这是八十五岁翻译家朱虹的首秀,此前,她从来没为某本书的发布参加过这么热闹的场合,而翻译家和作家的结缘竟是因为一位特殊的读者--

  毕淑敏走进翻译家朱虹的生活,或者说朱虹走进作家毕淑敏的生活,居然是源自保姆的女儿。朱虹家保姆的女儿要出国了,尽管行李很多,但孩子依然坚持带一本书走,书的作者正是毕淑敏。

  朱虹很好奇,她拿起书来一翻,很快被吸引住了。她想到了远在美国的孙女们,这样优美励志的文章,对她们的成长一定会大有帮助。

  朱虹辗转联系到毕淑敏,希望能选择她作品中适合孩子们看的篇目翻译,并能得到她的授权。毕淑敏笑答:这是您自家的私房菜,随便挑好了!

  朱虹的初心,是选择翻译毕淑敏的一些文章,自费装订成册作为礼物送给孙女们。因为国内给青少年读的英文书,多是译自外国故事。中国故事翻译的英文和国外的表述尚有较大区别,不太符合现代英语的阅读风格。她希望以一己之力给孩子们呈现完美的译本。比如毕淑敏的《倾听》,一般会译为注意地听,朱虹则采用了莎士比亚的台词,译为请借给我你的耳朵。

   一般的翻译大家很少做这样的事情。朱虹的译著经常受到国内外的广泛关注。《温暖的荆棘》的译本体现了朱虹准确、简练又一语双关、幽默风趣的风格。毕淑敏说,自己被朱虹的朴素单纯的祖母之心感动,并建议朱虹将完成后的译本和更多的孩子分享,于是有了中英双语版的《温暖的荆棘》(天地出版社)。

  《温暖的荆棘》可谓从毕淑敏作品中精心挑选的适合年轻人阅读的心灵处方。作品以真实的心理咨询案例为素材,运用文学的表现形式呈现经典的心理学故事。作为一名资深的心理咨询师,毕淑敏认为,大多人面临心理问题时,多采用的是中国式倾诉,那就是抱怨、倒苦水,并没有选择行之有效的科学心理疏导方法。书中,毕淑敏以细腻温柔而不失力度的笔触,讲述人生的孤独与困惑,迷惘与思考、痛楚与撕裂、沉沦与挣扎、无边的阴郁与微弱的光明……帮助读者积攒积极的能量,温暖心底冰冷的地方。书中的文字,依然秉持她当年执手术刀时的责任感、以治病救人为无上光荣的医生之德郑重写下的,并希望它们传达出深深爱意和浓浓暖意。

  这个世界上,有三门主要以人为研究对象的学问:医学、文学、心理学,毕淑敏一一涉足,在这三个不同层面上实现了对人的全面关怀。

  1969年4月,毕淑敏和另外四个女兵被分配到西藏阿里军分区,那年,她才16岁半。在平均海拔五千多米的阿里,基本上没有任何蔬菜和水果,吃的是罐头和脱水菜。毕淑敏在新兵连集训了两个月,紧接着被分到卫生科。一年之后,要开始野营拉练了,毕淑敏和战友们纷纷写决心书,报名参加拉练,要求到火线上去锻炼。她们同男人一样负重几十公斤,徒步行进在皑皑雪原中,每天跋涉50公里。

   在爬一座险峻的高山时,傍晚才爬到半山,饥寒交迫,我觉得自己再也坚持不下来了。心跳得好像要从嗓子里喷出来,喉头咸腥,一张嘴仿佛会血溅大地。两腿沉重如铅,眼珠被耀眼的冰雪刺得发盲,不停地流泪……我真是受够了这种苦难,再也不愿忍受下去了。毕淑敏甚至想,自己可以装作失足,痛快地滑向无底的深渊。没有一个人会发现自己是有意的。这样她就可以被追认为烈士,父母就不会因此受到牵累。

  可是,当时行军队伍跟随特别紧密。毕淑敏自以为计划周详,可以撒手人寰,手就是撒不开。凌晨两点多到达目的地后,她一头倒在地上,仰望辽阔星空,摸遍全身,哪儿也没坏。

   我感受到了生命的伟大和渺小,感受到了自然的威慑和人的能动,同时更感受到要珍爱生命善待自己。严酷的风雪和单纯紧张的生活,让毕淑敏有了坚实的定力,也让她感受到生命的残酷。

  1980年,毕淑敏从西藏转业回到北京,在一家工厂卫生所当所长。她很想把在高原之上体验到的感悟写下,于是拿起了手中的笔。从处女作《昆仑殇》开始,毕淑敏对于生与死的关注和描写就没有停止过。有时,她甚至很佩服自己的两只手,不是因为它们写了多少作品,而是因为抢救过人命。她说:有过这样的经历,目睹生死的过程,我觉得,对任何人来讲,什么都是身外之物,唯有生命最宝贵,任何不尊重和怠慢都不应该。

  从1987年发表处女作《昆仑殇》起,到《预言死亡》《婚姻鞋》和此后的《红处方》《拯救乳房》等长篇小说,毕淑敏的作品以沉重的主题、磅礴的气势和对人生、社会的冷静理智关怀赢得了广大读者。她一度成为畅销书作家,《血玲珑》《红处方》等作品曾被改编成电视剧,无论小说还是散文,作品发行量动辄在十万册以上。

  然而,在创作势头勃发的时刻,1998年,毕淑敏放弃写作进入北京师范大学心理系读书。并非为了要充电,毕淑敏说,做医生是从生理上认识人,写作中对人的认识主要是针对人的社会性去探索,而读心理学,可以使自己超越以往的作为一个个体的人的经验深入人类的心理层面,更清醒、客观、系统地认识并把握人的复杂性,这其中也包括认识和把握自己。学习期间,她完成了《爱怕什么》,书里涉及很多心理学的知识。现代社会多元化,人们对自己心理的关怀越来越凸现。人为什么活着,为什么快乐,为什么痛苦,为什么孤独,人要寻找生存的意义,这些本质的东西在满足了温饱需求后会更强烈地冲击人的思维。

  北师大心理学博士毕业后,毕淑敏曾开过一个心理诊所。没想到需求太大,来人纷纷点名要找毕淑敏。做心理医生占用太多时间,毕淑敏果断决定:一个人的时间有限,那么多心理问题一个个解决占用太多时间,但是如果写成书,可以和更多的人交流。

  毕淑敏的生命华章,在2008年奏响了最强音。也许她也没有想到,一则报纸角落里的消息,触动了自小学就埋在心底的愿望。小学五年级时,她写过一篇作文《记一次打电话》,写的是通过电话和一位非洲小朋友聊天,从那时起,她就梦想有一天能到非洲看看。

  消息说,可以坐着游轮环游世界。那一瞬,我好像被一支饱蘸了蛊药的毒箭射中,魂不守舍。于是,我用稿费买了两张船票与儿子从日本横滨启航,乘和平号开始了为期114天的航海环球旅行。毕淑敏说。此后,毕淑敏二度游非洲,乘坐非洲之傲驰骋于非洲大地,摄下百余张彩图,之后闭关一年,创作《非洲三万里》。

  2017年,毕淑敏又推出了《美洲小宇宙》,她说,一个人走了多远的路,去了多少个地方,见过多少人……这些一点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曾在旅途中看到过什么,曾想到过什么,归来后你若隐若现地感到改变了什么。

  在过去,睁开眼睛看世界是少数人的事情,近年来中国进入旅游的焕发期,毕淑敏希望通过自己的行走和书写,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所见所闻,与更多的人分享。因为她发现,这个世界的丰富性远远超过自己的想象。

   我原以为自己是个想象力还算不错的人,但在光怪陆离的世界穿行,经常惊诧莫名。这种感受很有趣,震惊后思索,让你谦虚并努力学习。毕淑敏说。

  她像个大姐,永远笑眯眯地亲切地唤着你的名字,仿佛昨日分手今又重逢,没有久违的疏离和陌生,没有所谓的距离和淡漠。她的体贴、善意,她的宁静、洒脱和大气,她对文字、对一切生命的尊重和热爱,如冬日的暖阳照亮并温暖着每一个接近她的读者。

  是的,毕淑敏有这样一种魅力,她的语言和文字一样,春风化雨般无声地滋润、净化甚至提升着每一颗走近她的心灵。她和读者分享心灵平和的主张、与世界相处的态度和拥有幸福的提醒,正如她的《愿你与这世界温暖相拥》《星光下的灵魂》等等。那些关于现世人生、内在心灵的作品,在充斥着不安感的浮躁社会,给内心坚强的力量。她说:我热爱写作,精心搭建我想象中的世界,可能不一定完美,我在其中尽力,也很开心。当她印刷成小说,会承载我对世界的看法,也许会翻越万水千山,和素不相识的人相遇,这让我感到万分奇妙,十分快乐。 舒晋瑜

本文地址:https://www.kudz.cc/post/8705.html
版权声明: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 酷读者 所有,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

发表评论


表情

还没有留言,还不快点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