扼腕痛惜!他过早的去了他一个人安静的世界……

2017-11-05 22:11:56  阅读 153 次 评论 0 条

  (1897年1月15日—1931年11月19日),浙江海宁硖石人,现代诗人、散文家。原名章垿,字槱森,留学英国时改名志摩。新月派代表诗人,新月诗社成员 。代表作品有《再别康桥》《翡冷翠的一夜》

  20世纪的中国文坛上,最像诗人的诗人,应该不是郭沫若而是徐志摩。他是新月派的代表人物,新月派这个名字听起来就富于诗人气质。徐志摩的诗人气质,正好担得起这个名字。诗人的诗才靠什么支撑,我觉得一个是想象力另外一个就是激情。要论激情,看一看徐志摩生前留下的那些照片,就足以证明。他的脸上似乎永远是朝气蓬勃,活力四射。那种活力一直持续到他生命的最后一刻。

  徐志摩的散文和他的诗一样别具一格。沈从文先生说他的散文所成就的华丽局面,在国内还找不到另外一个人。这话让我想起了他的一篇文章,一篇极短的文章——《泰山日出》。我本来以为那是一篇游记,想看看他是怎么写游记的。我读过这篇文章之后我就觉得这简直就是一首散文诗,或者说是用文字画成的一张“泰山日出印象”。这篇短文里几乎没有写到真实的日出,几乎全是自己的臆想当中的“日出印象”。就像莫奈那张“日出印象”一样。整个画面似乎只画了聊聊数笔,很少有什么具体的景物。但是你向后倒退三步五步,忽然发现画中那些影影绰绰的笔触,全都活了起来。那样的场景似乎更适合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里的那段合唱,瑰丽堂皇,而且气势恢宏,无与伦比。让人感叹——游记怎么可以这样写!大概也就只有徐志摩这样的诗人才能这样写吧!因为只有诗人才会有那么不羁的想象。

  不过我还是在这本徐志摩散文选集里找到了一本整整齐齐的游记。就是那篇《天目山中笔记》。那篇游记里有景有物,有人有我,有中国的古代和今天,还有整个世界。我觉得,从那片两三千字的记游文字里,我们足以见得,作者是一位观察细致,富于同情,悲天悯人,博爱天下的人。而且这一切都是出于一种自然流露,绝没有多少牵强的痕迹。

  鲁迅散文选集里我们曾经读过一篇《看萧和看萧的人们》,文章写得很幽默,甚至有几分俏皮,但是话题并不轻松。今天我要跟大家一起来对比一篇徐志摩先生的文章《泰戈尔》。他的着眼点,也是一位获得过诺贝尔文学奖的外国作家的中国之行。两者明显不同的是,诗人徐志摩的文章 ,情绪更加饱满,表述也更加直露。为什么呢?原来的是一篇演讲稿。演讲怎么可以没有激情呢!诗人的演讲恐怕就要更加富于激情了。

  徐志摩先生很早就离开了这个世界。大家记得的仿佛只有挥挥衣袖的再别康桥,仿佛只有橘子红了和人间四月天,仿佛只有那些缠绵的婚恋故事。好多人甚至已经不知道徐志摩还有一支善写散文的巨笔。想要真正了解这位诗人,还是来读一读他的这个散文集吧

本文地址:https://www.kudz.cc/post/90.html
版权声明: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 酷读者 所有,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

发表评论


表情

还没有留言,还不快点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