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平|读《最美的散文

2018-02-26 11:11:05  阅读 157 次 评论 0 条

  浏览《最美的散文【中国卷】》100篇,让坐在黑屋子里的我,被窗外亮起的64颗巨星照透了心灵,巨星太亮、太炫目,耀眼地让我不得不用手遮住强光,眯眼思考该走的路。

  虽然知道,文学是表现人生和传达思想感情,但过去对散文是集诸美于一身的文学体裁,能够让人在优雅温馨的艺术享受中,体会人生的哲理,感悟生活的真谛,陶冶性情,舒扬胸怀的认识还是很模糊。散文没像小说、诗歌等文学作品在结构上,格律、安排布局上有严格的要求,所以相对随便自由。

  但是要让读者从五彩缤纷的“形”中,体会到凝而不“散”的神奇魅力。看来只是作者不经意地抒写自己的经历和感受,所表现的大多是杂碎的片断人生,却能出其不意地找到人生随处都散布着的每颗沙砾的闪光,使读者惊叹欣喜,并非易事。对此我联想起三台山森林公园里的蒲公英。

  蒲公英自由长在任何可生存的地方,它们没二月兰善于抓住时机、争芳斗艳,充分表现自己的个性,也没桃李花潮对决时的轰烈磅礴,更没琼花的雍荣高贵:也是在三台山森林公园,我看到据说就是盛开的琼花:中间花瓣洁白典雅,周围团蔟的卫星小花风度翩翩,一株几朵,在绿叶的衬托下兀立于众,确实气度不凡。以至传说当年的隋炀帝,宁可不要江山社稷,不惜工本开凿一条举世闻名大运河去睹她们的芳容,尽管事实没这么简单。

  蒲公英不显眼但很坚强,即使被游人不经意践踏了,但只要根茎不断,它们仍会挺起胸膛顽强托起绒球,让它们在阳光雨露的滋润下开花结籽。蒲公英清楚大自然对自己的眷顾,一旦发现春风强劲,便知是放出种子的时候,于是拼命曳动绒球,催它们分离成无数个小绒毛随风飘扬,纷纷降落在广裘的原野上,湿润的水塘畔,蜿蜒的丘陵周围,甚至还会钻入高山峻岭的石缝里……总之,凡是能让自己生根、发芽、开花,结果的地方,它们就会坚定地扎进去,耐心等待明春与同胞们对话。

  所以梁晓声在《种子的力量》中惊叹:“譬如蒲公英的种子居然能乘‘伞’飞行……”是的,因为只有这样,它们才能容易随风飘到更远处,占据新的“领地”,才能充分体现自己的生命价值,虽然它们仅是个很不起眼的小草。

  对此我感慨,在这万物纷争的自然界里,哪怕是一棵小草,它对生命也有自己的价值追求,也总想找到能够充分展示的机会,并为之不懈努力,风雨飘摇能让性格更坚强,对生命的感悟更清晰!蒲公英啊蒲公英,你们外形卑微渺小,生命却很伟岸,相比之下,人类中某些对生命价值认知模糊者,的确与你们难以相比。

  热爱生活,热爱亲友,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热爱山山水水是《最美的散文【中国卷】》作者们的共性。

  鲁迅先生在写《好的故事》时,身处被封建军阀统治的北京,是在一个“昏沉的夜”。但他仍然这样描述:“……我在朦胧中,看见一个好的故事。这故事很美丽,幽雅,有趣。许多美的人和美的事,错综起来像一天云锦,而且万颗奔星似的飞动着,同时又展开去,以至于无穷。我仿佛记得坐小船经过山阴道,两岸边的乌桕,新禾,野花,鸡,狗,丛树和枯树,茅屋,塔,伽蓝,农夫和村妇,村女,晒着的衣裳,和尚,蓑笠,天,云,竹,……都倒影在澄碧的小河中,随着每一打桨,各各夹带了闪烁的日光,并水里的萍藻游鱼,一同荡漾。诸影诸物,无不解散,而且摇动,扩大,互相融和;刚一融和,却又退缩,复近于原形。边缘都参差如夏云头,镶着日光,发出水银色焰。凡是我所经过的河,都是如此。……河边枯柳树下的几株瘦削的一丈红,该是村女种的罢。大红花和斑红花,都在水里面浮动,忽而碎散,拉长了,如缕缕的胭脂水,然而没有晕。茅屋,狗,塔,村女,云,……也都浮动着。大红花一朵朵全被拉长了,这时是泼刺奔迸的红锦带。带织入狗中,狗织入白云中,白云织入村女中……在一瞬间,他们又将退缩了。但斑红花影也已碎散,伸长,就要织进塔,村女,狗,茅屋,云里去。我所见的故事清楚起来了,美丽,幽雅,有趣,而且分明。青天上面,有无数美的人和美的事,我一一看见,一一知道。我就要凝视他们……”

  他以饱蘸热情的笔调,细腻地描述了清晰明丽的江南水乡,对生活的热爱言表如溢。周作人的《乌蓬船》,透过对乌蓬船的用途种类等等的描述,弥漫出对故士的热爱,透析出对生活的眷念,与沈从文的佳作《常德的船》、《鸭窠围的夜》、《桃源与沅州》,巴金的《鸟的天堂》一样,主题都是对生命生长与发展的赞美与向往。但我百思不解,这些大师所处的社会背景,生活条件并不理想,甚至还比较险恶,譬如汪曾祺在散文《跑警报》中,真实地描述了残酷的战争生活,尤其在攸关生命的躲避日本飞机轰炸的警报时,用血肉模糊,恐怖不堪形容不为过。可是在他们的散文里,根本看不到半点颓废、失望,甚至消沉的痕迹,反之清新,幽默,活泼,积极向上呢?结论就是,因为他们非常热爱自己的祖国、家乡、家庭,非常珍惜自己的生命,他们知道,要表达热爱与珍惜的惟一方式,只有在自己创作的文学作品中体现。譬如周国平的《一个父亲的札记》,从多种角度写了孩子存在的意义:使家庭成为一个真正的家,使男人与女人成为爱心的父母,使所有的父母付出一切,甚至自己,甚至天下。

  但生活是客观的,总会出现悲与苦的辛酸事情,从中国当代学者胡适《我的母亲》、《追悼志摩》两文中,读者体会到中国母亲含辛茹苦,望子成龙的追求,听到一个绝对理想者对爱与自由,对美追求的人生轨迹,说明人们之间的交住常常带有一定的偶然性,既不必因偶尔的相逢而欣喜,也不必因失之交臂而惋惜,而是洒脱点好的,胡适则强调徐志摩的“投影”永远不会消失:““他放的光芒也会永远留在人间”,文章情意深切,真挚动人令读者唏嘘不巳。

  百篇佳作,大都以叙事抒情,蕴含神韵哲理的手法,表达大师们对生活的感悟,深思人生的价值,张爱玲在《私语》中感慨:“因为现在的家于它的本身是细密完全的,而我只是在里面撞来撞去打碎东西,随着我生长的,我想起我此前的家。”然后是对家的回忆。作者对几个家的的阐述,其实就是在让读者看到一个未成年人的欢愉与甜美,惶惑与酸楚,随机写出作者隐秘世界的一部分,恰易让年轻读者产生共鸣。给人启迪深思,得到教益.

  史铁生在《想念地坛》中说:“否则,写作,你寻的是什么根?,倘写作变成潇洒,变成了身份或地位的投资,它就不要嘲笑喧嚣,它已经加入喧嚣……”令当代作家深思。

  作为一个同龄、同样有插队农村10年经历的老知青,我特别欣赏王小波的《一只独立行走的猪》,作者用诙谐的叙述手法,将一个深刻的问题摆在世人面前:人总是喜欢到生活做出各种设置,不仅安排别人,也安排自己。设置就是秩序,它是社会存在的必然产物。和这只独立行走的猪相比,人类在相同的境遇下退缩顺从,苟且偷生,被秩序所束缚,不敢反抗,最终束缚了自由的心灵,淹没于芸芸众生之中,文章饱含了作者对人、人性以及人类社会的深思,在作者看来,尽管社会秩序要遵守,但是真理也必须坚持,因为只有跳出不合理的社会秩序,人的心灵才能避免被“屠宰的命运。尤其是结尾的文字意味深长。

  ”除了这只猪,还没见过谁敢于如此无视对生活的设置,相反,我倒见过很多想设置别人生活的人……因为这个缘故,我一直怀念这只特立独行的猪!“也许别人并不很理解他这话的真正含义,可是我很清楚:人们因为斤斤计较于自己的利害得失而听凭那些不公正,不合理的设置来束缚、戕害自己自由的心灵,难道真能以此作代价换来滋养青春生命的利益吗?历史上的名人、伟人,哪一个没有一副独行的派头……他们的独行,就是蔑视世俗,若不如此,怎会不被芸芸众生所淹没?毕竟是王小坡啊,他的前瞻对想要有所作为的人,的确大有启迪。

  《最美的散文{中国篇}》收录了64位散文大师的佳作,我想这100篇散文,应该代表当代中国散文的最高水平。

  可在这些大师中,只有一位是1973年出生的《天鹅》作者余杰,其余均在1957年前出生,按秦牧曾经评价:”精粹警辟的,谈笑风生的,亲切感的,玲珑剔透的,使你读时入神,读后印像久久不会消失的散文,还是不多——一篇好的散文,应该通过各种各样的内容给人以思想启发,美的感受,情躁的陶冶“,看来散文事业确实任重道远。

本文地址:https://www.kudz.cc/post/9031.html
版权声明: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 酷读者 所有,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

发表评论


表情

还没有留言,还不快点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