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三农 --记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科技老人刘春台

2018-02-27 05:55:00  阅读 111 次 评论 0 条

  长城新媒体沧州10月26日讯(记者 龚磊 徐亮)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在沧州国欣棉业总会任顾问的刘春台就是这样一名优秀的“三农”老科技工作者,他现年84岁,依然奋战在“三农”第一线,是广大棉农信任和爱戴的贴心人。

  沧州市委书记杨慧了解到刘春台的事迹后批示:“我在一次会上听了刘春台同志的发言,很受教育和感动。请你们对刘老的工作生活多关注多关心;可请刘老在适当机会给党员干部讲讲党课(他方便时);注意宣传老科技工作者的先进典型。”

  “心与时代脉搏同跳动,从未像现在这样自豪!天天有期盼,日日满激情。内心总觉有一团火在燃烧,有无穷劲在涌动,欲罢不能。”听完党的十九大报告,刘春台激动地说。84岁的刘春台老人,身材瘦小单薄,但眼不花、耳不聋,思路清晰,声音响亮。他从小就与棉花结缘,大学学的是植棉专业,1954年9月河北农大毕业留校当技术员,后到省科技厅从事农业科技管理工作,一直没离开棉花,至今已有一甲子之多。用刘春台的话说,他要在棉田里“不忘初心,践诺终生”。

  刘春台与棉花结缘,源远流长。1934年1月,他出生在沧县。他童年就记得,家对面有个轧花厂,把废弃物倒在河坡上,有些种子经雨长成小苗,之后开花结桃吐绒,他最初认识了棉花。1955年大学毕业,留校在附属农场当技术员,后调省科技厅从事农业科技管理工作,一直与棉花打交道。刘春台退休后任国欣棉业总会驻会顾问,至今十五年。随后他又被聘为中国棉委会、中国棉花协会两大棉农组织技术顾问。

  “我和刘老认识是1986年,当时我是种棉大户。刘老退休后提出来国欣棉业,而且不要工资,我是受宠若惊啊,人家可是省里的专家!现在国欣棉委在全国有8万多亩棉田,长江南北涉及200多个县,刘老每年100多天在外面跑,田间地头,都有他的身影。农忙时他带着相机到棉地,秋后农闲时,刘老四处到植棉县讲课搞培训,听众多时上千人。他是我们棉委的‘校长’‘政委’、是棉农的好榜样、贴心人!”国欣总会董事长卢国欣中肯地评价。“刘老有两个愿望,一个是将自己在棉委挣的工资,拿出10万元上交棉委党支部,当做特殊党费,这个事现在刚办完。另一个是自己去世后,将遗体捐献给河北省红十字协会,用来作医学研究,目前已经进行了司法公证。”

  刘春台说话办事像台上紧弦的钟表,不知停歇。他说,可用两件事概括我的日夜所想所为:一是学习、探索、宣传、推广植棉技术,帮棉农提高物质产品生产;二是选编《再剪报》,进行精神文化产品生产,为周边人工作、学习、生活鼓劲加油。这两件事我用的精力和时间最多。

  2002年刘春台来到国欣棉业不久,就首先创办了吴桥会员服务站,并推广应用增施钾肥、治盲蝽蟓和缩节胺化控三大植棉新技术。当年,经中国农大调查,坚持采用新技术的棉田,亩增籽棉达50公斤。“我在吴桥建会员服务站,是因为我在省科技厅时,在吴桥县蹲过点,搞过实验田,有感情”刘春台说。

  刘春台每天不论多晚都有记工作日记和微博的习惯,他每天都要记录他所关注的棉田和每个县市的天气变化情况。《2016年天气与棉花生育分析--以吴桥县为例》的日志,刘春台的记录从“四月气温偏高,降水异常偏少,棉花需造墒播种”,每月都有记录天气变化情况和对棉花种植管理的建议,直到“十月:上中旬气温异常,降水偏少,下旬气温走低,降水转多”为止,贯穿棉花整个种植、管理、收获期,字里行间,不知倾尽了刘春台多少心血和精力。

  国欣总会秘书长张玉普说:“刘老对棉委会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和精力,棉委会现在有6万名会员,长江南北,黄河上下,北到新疆的北疆南疆,南到海南的三亚,每年六七八月份下乡,每次一出去就是一个多月,这十几年行程达几十万里。刘老每次出门就带三大件,小喇叭、相机和投影仪,后来投影仪就换了电脑。近的是骑自行车,远的坐车去,风雨无阻。我记得有三次,刘老在下乡和回场途中被车撞了。而手术费和坐车从不报销。邯郸市曲周县有个棉农叫霍永群,他看到刘老讲课辛苦,就送给他一个马扎子,让他在田间地头休息时有的坐,这个马扎子现在还有……”

  “刘老,你长时间在外面讲课,什么时间编报纸和会员通讯啊?”一位记者提出了大家的疑问。“我的爱好很多,写诗、写字、弹琴、看新闻联播,现在除了看新闻,其他的都牺牲了。我每天5点起床,就开始收集资料,编稿子,直到吃早饭。晚饭时看中央新闻联播,这是规定动作,雷打不动。饭后就写稿子、编报纸、互联网写微博、给会员回信,直到十点上床睡觉。十五年来,我创造了一种生活新模式:在这里,没有节假日工作日之分,没有白天夜晚之分,工作、读书、锻炼、休息完全融合成一体。正是这种新模式支撑着我每天很大的工作量。”

  《再剪报》每月编印4期,每期收入十几篇文章,内容包括政治时事、养生、励志哲理文章、幽默故事、漫画短句等,8000字左右。每期印发400份,无偿发给棉农骨干和有关“三农”工作者。现已印发到600多期,每年印合订本。《会员通讯》每月三期,每期印发200份,内容侧重技术和信息。至今已印发400多期。2009年5月,刘春台用实名注册了《农民互联网》,有了更快捷更广阔的交流、服务、宣传平台。他每天坚持发文,和网友互动,使“植棉技术”和《再剪报文选》以更快速度在更大范围内传播。截至目前已发文3000多篇,发文数量和人气指数一直位居前列。

  我1956年入党,了却了今生最大心愿,把自己定位为“党的人”,再无其它诱惑和干扰,许诺终身为党的事业献身。入党六十一年来经历风雨挫折,始终初心不改,践诺不懈。在获得的诸多荣誉中,我最在意和看重的是“党员”称号。我今生很幸运,生于乱世,成长逢其时,老来更逢其时。一天不学不践,就有跟不上时代感觉。干部有退休,党员无退休,践诺献身无止境!———刘春台的心语。

  能在棉田呆上一天、和人聊一天棉,是刘春台难求的兴奋。为棉他不停地看、不停地照、不停地想、不停地写、不停地说、不停地干……一幅幅照片、一段段微信和公众号、一篇篇网上博文和报上文章、一次次解说和答疑,记录了刘春台的探索、发现、心得、体会。

  今年是刘春台入党61周年,自身也已是耄耋之年,献身党的事业主要是通过为棉农服务来实现的。为更好服务棉农,利用好网络平台,占领新兴宣传阵地,刘春台70多岁时,学会了电脑操作和网络知识。刘春台长期工作生活在农村,讲课棉农听得懂,学得会。每次讲课时,棉农聚精会神、鸦雀无声,让他深受感动和鼓舞。无论是七、八个小时的行程颠簸,还是每天从早到晚五六场的讲课咨询,刘春台从不觉得苦累,嗓子哑了就含个润喉片。

  植棉不仅是技术问题,更是经济问题、民生问题。近年棉业不景气,内陆棉区棉田锐减,经访问考察思考,农民种不种棉主要不在规模化、轻简化、智能化、机械化上,而是首先要有较高收益,还不能太劳苦,这才是问题关键。于是刘春台把思路重点转向降低投入和规避风险上,应大幅减少化肥投入,选中下等地植棉,降低单产指标,适当增加密度,发挥棉花自身直根深根优势及土壤深层供水供肥潜能,最大程度降低产品成本,提高市场竞争力,闯出一条植棉新路。

  在深入田间地头普及实用技术,帮助棉农增产增收方面,河北南皮县潞灌乡焦山寺村农民刘学清,有一本种棉收支账本,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账本记录:2015年种棉5亩,地力中等偏上,种“农大601”,未雇工租地。共产籽棉1715公斤,平均亩产343公斤,总毛收入9260元,亩毛收入1852元。亩开支:400元。亩纯收入1452元,总纯收入7260元。

  刘春台帮助棉农增产增收的例子不胜枚举。吴桥县棉农高凤池在感谢信中说,刘总:我一辈子没有佩服过任何人,可您己经到了颐养天年之时,您却没白天没黑夜,忙忙碌碌四处奔波,到处都有您踏实的足迹。谁知,到了老年我才真看到了自己的偶像,您永远在我心中!

  当刘春台得知被评为全国老干部先进个人时,写了一首诗:“雨夜忽闻名上榜,登网初见泪湿裳。生儿母功如大地,育我党恩似海洋。回眸许国幸无憾,放眼圆梦喜欲狂。力所能为总觉少,添柴助燃献余光!”

  刘春台说:“此刻,我比任何时候都觉得浑身更有劲,也觉得时间更宝贵。我又站在一个新的起点上,绝不辜负党和棉农对我的新期待。生命不息,服务‘三农’不止。我每天都有干不完的事,是我的福气。我要像春蚕一样,吐丝到老,奉献到老!更好学习植棉,服务棉农,不忘初心,践诺终生!”

本文地址:https://www.kudz.cc/post/9244.html
版权声明: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 酷读者 所有,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

发表评论


表情

还没有留言,还不快点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