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读者,就是知识传播者。在我看来可以把朗读者分为两部分来理解,朗读是传播文化,而人则是展现生命,将值得尊重的生命和值得关注的文字完美结合。”
朗读是心灵的倾诉,是体会民族语言之优美的重要途径,朗读优美的文字,可以启迪智慧、开拓视野、净化心灵、陶冶情操。《朗读者》的节目形态是对无声文字的视听化呈现,通过现代化的传播手段,唤醒人们通过朗读这一传统方式来感知文学之美,让朗读重新回归生活。节目每期集中选取一个主题,如“遇见”“陪伴”“选择”等,把观众带入到一个特定的情境和氛围之中,再通过朗读精粹且动人心魄的文字来传递情感、传承文化、坚定文化自信。
节目中很多读本都是文学经典,题材涵盖古今中外,形式囊括散文、书信、诗词、小说、剧本、歌词等,从刘禹锡的《陋室铭》到迟子建的《泥泞》,从老舍的《宗月大师》到《朱生豪情诗》、从刘瑜的《愿你慢慢长大》到林清玄的《百合花开》、从郑渊洁的《父与子》到冰心的《不为什么》、到史铁生的《奶奶的星星》,当然也包括中国人熟悉的外国名篇如海明威的《老人与海》、裴多菲的《我愿是激流》、梭罗的《瓦尔登湖》节目像一只无形的手,轻轻引导着观众,把浮躁的心灵沉静下来,心门向优秀的文化敞开。每一篇经典都是一条情感纽带,在朗读者与作者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让人们能够冲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聆听和感受文字作者和朗读者的心境。
所谓“大道至简”,有时候越是简单的文字与故事,越具有直击人心的力量。从首期节目来看,《朗读者》正是抓住了这一点,以最平实的情感读出文字背后的价值,展现有血有肉的真实人生故事,满足现代人在疲惫的忙碌之后回归内心宁静的欲望。
在《朗读者》的舞台上,既有社会名人也有普通百姓,节目中,他们尊重他人,也获得同样的尊重。表演艺术家濮存昕以一位感恩者的身份,用真情朗读了老舍的一段文字送给曾经帮他做手术的荣医生,感谢生命中的恩人;商界传奇柳传志以一位普通父亲的身份为儿子朗读,传递朴素而又深沉的父爱;配音大师乔榛以丈夫的身份来为陪伴自己走过死亡的妻子朗读,展现婚姻的伉俪情深。让人动情和催人泪下的还有那些素人朗读者,尽管他们是平凡又普通的人,却表现出不平凡的人间大爱和责任担当。郭小平原本是临汾市一家大医院的院长,2004年他为了让患艾滋病的孩子们顺利上学,便和同事一起办起了“爱心小课堂”,设立了临汾红丝带学校,成为当时国内唯一一所艾滋病患儿学校,之后郭小平毅然辞职,倾尽所有全身心投入艾滋病患儿的教育事业,成了孩子们离不开的好爸爸。他用沙哑的声音朗读了拉吉亚德吉普林的《如果》,送给33个孩子,希望他们平安幸福,将来能有一个好的生活。《朗读者》用人与人之间相通的质朴情感讴歌了生命大爱,展现出浓厚的人文情怀。
在喧闹的综艺节目市场中,《朗读者》躬身对节目所承载的文化价值进行深耕与发掘,用朗读将无声的文字转化成有声的情感倾诉和细腻的人文关怀,表达出对民族的挚爱和对真理、艺术的深入思考,这些纠结与顿悟、忧愁与喜悦、愤懑与感动,远比浮夸的表演、快餐式的消遣更加丰富饱满、生机蓬勃。
科技进步可以解决物质需求,但人类的精神追求永无止境。与当今时代人们对文化节目的需求比起来,真正的好节目、好作品还是太少。作为一名普通观众,公道君非常期盼业界能够嗅到这样的信号,慢慢放下急功近利的思想,克服“唯收视率”“唯广告费”等阻碍因素,多出精品力作,让文化节目的春天真正到来并从此驻留。我们相信,充满文气的节目、引领风气的作品,才会更长久地留住观众目光。事实也已证明,创作者坚定文化自信、拿出文化担当、坚持文化追求,作品才会有筋骨、有温度、有力量。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