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方法|高考散文不好写你要记牢这五点

2018-02-27 10:39:20  阅读 130 次 评论 0 条

  “没有金刚钻,就不要揽瓷器活”,散文写作是高考写作的一大难点,非胸有底气者实难为之。但仍有不少考生想要尝试写散文。那么,今天,我们就来说说对高考散文的写作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这种情况下的“散文”,“散”是散了,但“文”没有了。通篇主旨飘忽不定,若即若离,给人以“雾里看花”之感。

  ⑴要“正切”,不要“旁敲”。⑵要“厚重”,不要“浅薄”。⑶要“大气”,不要“琐细”。⑷要“鲜活”,不要“陈腐”。⑸要“熟稔”,不要“生疏”。

  【建议】散文的选材须在“正切”的大旗下,“厚重”与“大气”齐飞,“鲜活”共“熟稔”一色。

  【建议】散文看似兴之所至,实则非常讲究布局,而且其上品是“藏巧露拙”。广大考生不仅要学会用一条“红线”把散落的“珍珠”串成一条精致的“项链”,更要学会“创意”,把满地的石子摆成精美的图案,垒成别致的造型,从而摇曳出盎然的意趣,彰显出深邃的意旨。

  ⑴“意”要“契合题旨”,不要“背离题旨”。因为只有“契合题旨”,才能进而昭示题旨,演绎题旨,生发题旨,从而使题旨的内蕴更为丰厚,更为充实。

  ⑵“境”要“契合物性”,不要“背离物性”。因为只有“契合物性”,才能符合生活逻辑,才能不着斧凿之痕,从而于“无为之物”之中寓进“有为之意”。

  而这两者的有机结合,才能使“意”“境”交融,才能使营造出的意境有字外味,有声外韵,有题外意。

  【建议】在明晰“契合题旨”的“意”,抓准“契合物性”的“境”的基础上,还要练就一手过硬的“交融”功夫,只有将移情于景、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等“妙合”功夫练得如火纯青,才能烧出“色、香、味、形”兼得的散文大餐。

  ⑴要“内涵”,不要“绣枕”。⑵要“蕴蓄”,不要“直白”。⑶要“本真”,不要“矫情”。

  自己既没有文化视野,也没有文化积淀,更没有文化寻根,古代文化功底不深,现代文化触及无多,外国文化知之寥寥,就去学余秋雨的文化散文,进行“文化苦旅”,大发“千年一叹”,结果架势拉得挺大,但底蕴又不足,搞得既没文化,也不像散文。

  《读者》可谓学生一族的掌中宝,很多学生便搞起了模仿秀,一味地玩深沉、玩哲理,自己明明是阳光少年、花季少女,偏偏要装成一副小老头、小老太的样子,写出来的文章“老”气横秋,结果是既“散”又“淡”而无味,“空”话连篇而不见“灵”气。

  “网络”可谓学生的必修课,网络散文、聊天……让人眼花缭乱,应接不暇。于是一些考生便把网络情调、网络用语、网络符号一股脑地倾泻到一个个方格中,小资情调泛滥,自恋情结弥漫,情感跳荡不定,忽儿“粉丝”; 忽儿“卖萌”;地球文字还没有学好,又用起了颜文字,直把你看得“(⊙o⊙)”(目瞪口呆),看得“(°ο°)~ @”(晕倒)……花里胡哨,把作文简直变成了电脑屏幕。

  通篇没有中心人物,没有主体事件,没有明晰意象,只有飘忽不定的思绪在流动,只有杂乱无章的意念在泛起,只有思想的碎片在随意飘洒,全文零零散散,这里一段,那里一截,来无影,去无踪,大搞无厘头,让人抓不着,捞不着,似“雾里看花,水中望月”,不知所云。

  有些考生动不动就回到经典,动不动就回到古代,把学过的诗词一齐调集起来,把知晓的名人、大家一齐邀请过来,考场作文简直就成了“诗词会”。通篇就是一个写作素材博览会,不见智慧之花,毫无真情实感,很少独到体验,这已不是在考写作,而是在考背诵了。

  缺少对文章的整体建构能力,于是以一套万能的拼盘格式应对所有的文题,并冠以小标题。或“春——夏——秋——冬”,或“酸——甜——苦——辣”,或“喜——怒——哀——乐”,实在不行,就来个“一——二——三——四”。大拆四块,依次填充,看似严谨,实则每部分之间毫无逻辑上的关联,完全是“貌”合“神”离。上文中的“要”旨在指津,“不要”旨在提醒,“佳作”旨在引领,“链接”旨在警示。相信广大考生只要修炼出真功,淬炼出利器,就一定能手缚苍龙,笑傲高考,在考场之上写出既如山之沉稳,也如水之灵动的散文佳作。

本文地址:https://www.kudz.cc/post/9275.html
版权声明: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 酷读者 所有,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

发表评论


表情

还没有留言,还不快点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