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东北独自前来看望女儿的母亲、 询问如何去深圳湾口岸的商务大哥、等待亲朋的幼童、妇女、老大爷三代、、、、、、
每年约有4200万旅客在深圳宝安国际机场乘机。在机场人流量最大的地方——二楼抵达大厅与地面交通中心GTC的接驳处有这样一个小小窗口——机场U站。
从早上8:30到晚上20:00,每天约20名社会志愿者在这个窗口为汇聚机场的旅客提供交通指引、应急等志愿服务,让旅客在安检候检区、自助值机区、爱心座椅与通道等多个区域都能得到帮助。
自2015年2月4日开站以来,宝安机场U站坚持 “365天不打烊”常态化运作,也成为全国首创。
在将近1000天的志愿服务中,有太多的故事在这里上演,这个小小窗口像深夜里一盏永远为你点亮的灯,听你诉说一路的艰辛与喜悦!
“三四个满满当当的大皮箱围成一个圈,我就站在正中央。”贺阿姨清晰地记得在机场刚落地时的窘境,偌大的机场人流嘈杂,却不知道找谁帮忙。
家住沈阳的贺阿姨今年五十多岁,她有一个女儿在深圳做高级月嫂,工作很忙,所以贺阿姨每年都会从东北老家来深圳看望女儿,少则一两次,多则三四次。
2015年10月15日,贺阿姨第三次独自从沈阳来深圳看女儿。和天下所有的母亲一样,每次来,她总是会带很多东西。
“我看到贺阿姨的时候,她正被三四个装的满满当当的大皮箱包围着,这些行李至少要三个人才能拿得动。”当时在机场巡视服务的义工小陈回忆道。
“当时我正在发愁该怎么办的时候,有两个穿着红色马甲的义工朝我走了过来,主动询问我是否需要帮忙。”贺阿姨说道,我把我的情况和他们说了,他们就打电话又叫来一个义工,总共三个人帮我把行李送到了地铁站,并主动留下了他们的电话给我,让我以后有什么困难都可以找他们帮忙。
后来每次来深圳,贺阿姨都会来到U站和大家打个招呼,她说:“他们待我都跟自己的家人一样,所以我过来一定要和他们打个招呼,这里让我有一种家的归属感。”
让人头疼的误机、航班晚点……在这里,每个人装着一脑门的事儿,行色匆匆、、、、、
2016年4月,因持续的台风预警,宝安机场航班大面积航延,机场滞留了很多出行的旅客,许多旅客情绪激动,这样的场面在机场并不少见。
“由于暴雨天气比较凉,有位旅客鞋子全湿了,她打着赤脚在航站楼走,情绪也比较激动,”乐孝芬回忆道,我们志愿者看见了就找来拖鞋给她穿,还找地方帮她把鞋子烘干。
虽然只是一些小事,但志愿者们尽自己最大的能力去安抚旅客的情绪,希望像朋友一样让旅客感到温暖。
春运期间,各种道路交通的异常繁忙,大家都都希望早日回家!而回家的途中并非一帆风顺。
小陈和小胡两个来自成都的女孩,是第一次来深圳旅游,就在美好的旅程结束,即将返回成都时,由于人生地不熟,没有算好时间,结果误了机!
误机本不是什么大事,但偏偏此时是春运,各种交通工具都是一票难求。她们先后去到四楼柜台改签,被工作人员告知票是在某网站买的,要找该网站退,而此时系统显示已经完成登机手续。
就在两个女孩哭着准备离开机场时,刚好遇到机场U站志愿者蒋卡妃,“在了解到她们的情况后,我们就帮她们想办法,几经周折找到成功退票的方法。”后来志愿者还主动帮她们买到回家的机票。
“本以为没希望可以顺利回家了,在陌生地方不知如何是好的时候,他们主动出面帮助我们,就如雪中送炭。”小陈激动的说道。
机场U站志愿服务点不像其他地方开在人流密集区,机场位置较为偏远,来这里做志愿服务路程很遥远,常常面临招不够志愿者的情况,这种时候就需要领队来支援。
家住宝安区石岩街道的陈淑贞阿姨今年已经五十多岁,自从两年前退休后,她就一直坚持每周三天来机场U站做志愿服务。
“第一次来机场做志愿服务,是和街道那边的义工朋友一起。当时就觉得机场好大好漂亮,在这边做义工是直接可以帮助到别人,那种快乐是从来没有的!”
自此之后,陈阿姨就扎根在这个小小的U站,即使每天要花费两三个小时在路上。刚开始,家里人很不理解,“每天跑出去做义工,都不做家务了,不知道是为了啥,只看到她每天回来就是很开心!”陈阿姨的丈夫说道。
在机场U站做领队的志愿者中,以陈阿姨这样退休以后空余时间较多的义工为主,虽然年龄比一般的义工大一些,但是他们依旧会打扮的漂漂亮亮以最饱满的精神状态去服务大家。经常参加各种义工服务培训,争取以最优质的服务去帮助大家。
“人都是这样的,你要找到合适自己的位置,就像做义工,到一个组织多参加些活动,你就会找到哪些更适合你做的,”对于做义工这么多年,乐孝芬很有成就感。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