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国家谱总目》主编、原上海图书馆历史文献研究所所长王鹤鸣介绍,一般家谱主要包括谱名、祖先像、目录、修谱名录、谱序、世系表传记、祠堂、坟茔、契约、族产、字辈排行、领谱字号、家规家法、风俗礼仪、恩荣录、先儒谱论等内容。
中国古代的家谱,因为时代不同,作用不同,因而记录的内容也不完全相同,大致看来,越到后期内容越多,越到后来记录越详,与之相适应的是,家谱的格式在不同时代也不尽相同。到了明清两代,家谱修撰的结构已基本定型。
姓氏源流姓氏源流就是同一族得姓的来源与变迁,中国人的姓氏渊源大多很古老,假若没有古书或旧谱的记载,后人就很难考究得清楚。从一姓到一国一家,不能不知晓自己根源来自何处,认清自己的姓氏来源,而每套家谱都详细介绍了自己姓氏源流,这样才能世世代代承继,也能将族系根缘流传千百年。
中国姓氏在经过历史不断演变,如战乱、迁移、改朝换代,以及避讳改姓、避难改姓、复姓改为单姓等,姓氏变得更为复杂,因此其真正的出处、源头就更需要详细考证了,家谱中得有详细记载。
堂号堂号是一个姓氏的特殊标识,它能显示姓氏发源的地缘关系。在家谱中,堂号具有联系姓氏与宗族关系的意义,也是后代寻根问祖的重要线索之一。堂号名称一般取自于郡号名或为纪念家族史祖或名人而自创。如杨氏的“四知堂”。
世系表如果发现一本关于您身世的家谱,您最想看的是什么?是不是想知道自家的祖先是谁?家族中曾有过哪些名人、功绩?家族中人现在哪里?等等,所有的答案就在家谱的世系表中。世系表是家谱中最重要的内容。
简而言之,世系表就是说明一个家族成员,如:父子、兄弟间的相互关系,写清楚祖先后代每一个家族成员名字的图表。它有四种基本的记述格式:欧式、苏式、宝塔式和牒记式。
家训家训也是家谱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传统宗族教育起了很大的作用。自汉初起,家训著作随着朝代演变渐渐丰富起来。家谱中记录了许多为人处世治家教子的名言警句,成为人们倾心企慕的治家良策,成为“修身”、“齐家”的典范。
家传要想深入了解世系表中族人的历史功绩,那就得看家传了。家传,是用来记述家族中有名望、有功绩的人的事迹的文体,是一种正式的传记,明朝之前,传与谱是分开来记的。传记中多配有该人的画像或关于该人的故事图画,让后代读起来倍感生动形象。家传之用词以真实平朴为重,最忌溢美之词。
文艺著述“谱乃一家之史”,其中当然少不了家人的艺文著述。自六朝起,就有将家族中名人的著作录入家谱的惯例,尤其是到了明朝,此风更盛,这部分的内容更加丰富了,涉及史学、文化、经济、宗教等许多领域,在形式上甚至堪与“经典史料”相媲美。
家谱图像家谱可以融书、图、史、表、志为一体,它的利用价值就显得大些。家谱主要以文字内容为主,图片资料为辅,但一张好的图片、照片仍能将时代的精神面貌和特质传达出来。
虽然常见的家谱基本上都会包含这七项内容,因为现修家谱很大程度上是对以前格式内容的延续,但是,“现在的人大多是以家庭的角度出发去做这件事的,他们想突出个人,比较注重个人事迹这方面”。北京家谱传记机构总经理涂金灿说,但是通过它依然可以找到我们的根。
“对于现代人而言,家谱可以找到自己的根。家谱是一个家族一代代传承下来的信息,从家谱中往上追溯,就可以了解到你的家族最早生活在哪里,祖辈们的迁徙路径是怎么样的,在其中了解到祖先们的故事。”王鹤鸣说。
谱序有自序和他序的区别,其内容为叙述修撰缘起,本谱的修撰历史、过程与内容大要及修订年月等,作用是宣扬本谱主旨、颂扬祖德,使子孙读来能敬祖向善。如果本谱是续修之作,那么,除收载新写的序外,以往历次修谱的旧序,也一并收入。有时为了增光族望,还专请当代名人作序,并将以往名人为列谱所作的序也依时代先后排列收载。
题辞不是每部家谱都有,大多是前代皇帝或名人为本家族或家谱的题辞,放在显著位置,目的是以此炫耀家世。
恩荣集中记载历代皇帝对本家族或某些成员的褒奖,包括名种勅书、诰命、御制碑文等,有的还包括皇帝或地方官员为本家族题写的各种匾额。目的是通过重君恩来彰明祖德。
凡例也有称谱例,主要是介绍本谱的编写体例、收录范围、结构特点、各种著录规则、本谱中各类目的立类理由、适用范围、各种可入谱和不可入谱人物的标准,以及诸如如何避讳等行文要求。
图明清时代家谱的卷首,多数都有图版,内容不完全相同,一般具有祖庙、祖茔、祠堂以及牧场、水源或住宅四至图。
节孝宋代以至明清,特别重视节孝,家族中出了节妇孝子,是全家族的光荣,因此,很多家谱在首卷都立节孝一章。
像赞将本家族先人中显达之人画出其仪容,置于卷首,以求达到光大族望,熏陶后人的目的,有些还刊载一些先人遗墨。
考有疑则考。一个家族,存在几百年、千余年,自然有些事情不太清楚,可修谱时又必须写上,因此,只得进行考索。通常需要进行考证的,大抵有如下内容:姓氏来源、迁徙经过和原因、某些世系、仕籍、先人科名以及祠庙、祖茔等,也有的家谱将这些内容称之为谱镜、谱撮。
世系也称世表、世系表、世系图、根图,是以图表形式反映家族成员的血缘关系,这是家谱的主要内容,通常是五代为一表。
世系录也有家谱作世序、世系考、传实、行实、世录。是对世系表的解释,即记录一个人生、老、病、死、葬的简历,内容包括父名、排行、名、字、号、生卒年月日时、享年、官职、功名、德行、葬地、葬向、妻妾的生卒年月日时、封诰、岳家、子女、女嫁之人,有无富贵外孙等,特别重生死、血统。
派语也称字辈,为记载族人的排行字语。封建时期,家族排行都是有一定寓意的,大多是由皇帝、名人、祖先确定,子孙后代,一代一字作为排序。如孔子后代排行字语为:希、伯、公、彦、承、宏、闻、贞、尚、衍、兴、毓、传、继、广、昭、宪、庆、繁、祥、令、德、维、垂、佑、钦、绍、念、显、扬,就是明清两代皇帝赐予的,孟、曾、颜三家亦一体遵行。字辈原为汉人专利,清代以后也曾为满族人采用,如清代皇室起名原无字辈,康熙朝始确定字辈,皇子名首字用“胤”,二字用“示”偏旁,皇孙名首字用“弘”,二字用“日”旁,乾隆、道光、咸丰三朝,又分别各增加四字,形成“胤、弘、永、绵、奕、载、溥、毓、恒、启、焘、闿、增、祺”14代字辈。
传记与世系录有点相似,不同的是世系录是本家族每个男性成员均有,而传记类则是家族中有功名贤能、特殊事迹、丰功传业、名可行世之人方可入传。传记又分为内传、外传两种,内传为有懿行的女子传记,外传为男子传记,可由后人自写,也可请当代名人写。
宗规家训可单称为族规、祠规、家规、家训、家箴、规约,相当于家族法规,内容广泛,基本上为修身、齐家、忠君、敬祖、互助、守法等方面。其中一部分为规约,族人必须遵守,如有违犯,则以家法制裁。另一些为训语,主要为劝戒的内容,教人作人行世的道理,这部分通常称为家教。
还有一部分为庙规,也称家礼,为家族祭祀礼仪,如祖庙、祠堂组成、祭祀规矩、程序、婚丧仪式等等。这部分内容是封建伦理道德在家谱中的集中体现。
祠堂、祠产、坊墓记录家族祠堂的历史与现状、规制、神位、世次,以及祠产、义庄、义田、祭田的管理和祖茔及各房墓地的分布和坐向等。
先世考辨主要为叙述家族历史,如得姓始末,始祖、支派、迁徙、分布情况。尤其是本支的迁徙、定居历史和各支外迁史,以及一些同姓、同宗的考辨等等。
志家谱中另一种比较重要的内容,大多为家族中专门资料的汇集,如科名、节孝、仕宦、宗行、宗寿、宗才、封赠、族内学校、学产、历代祖屋、祖茔、祖产分布等等。这是明清家谱取法于史书中的“志”,即专门史而成。
杂记其他类不收或遗漏的均在此处叙述,大多为本家族的一些专门资料,如男女高年、争讼、田产、茔地的契约、合约、合同、诉讼文书等,范围很广、很杂。
文献也称著述、艺文、文苑,收载的均为本家族先人的著述,其中包括各种家规、家训、家范、墓志、行状、诗、文、帖、简、奏疏等。有的是全收,有的仅开列目录。
修谱姓氏一般包括两项内容,一为领衔编纂人姓名,一为捐献经费人姓名,均列在谱末。
五服图五服是封建家族法规的重要依据,很多家谱后附五服图,目的是为了令族人重视和了解,不得混乱。
余庆录家谱修成,末尾照例留几页空白纸,上书“余庆录”,意为子孙绵延,留有余庆。
领谱字号为了防止家谱外传,一般在家谱后都有顺序号,然后登记注册,某人领某号,定期抽查。
此外,在有些家谱中,还有一些特殊的内容,如某些家谱专设义谱一类,收载族内各支所收异姓养子、义子的世系。有些家谱中收录有家族中重要人物的年谱资料等等。近代一些家谱后面,有的还附有一些统计图表,如人口等。
在《中国的年谱与家谱》中,作者来新夏、徐建华表示:“以上所说的家谱的各种格式,并不是每部家谱都完全具备的,由于时代、地区、家族的差异,所修成家谱的详略程度不会完全一样,其余诸如格式分合、排列次序也不会都完全一致,但总体来说,基本上还是按照上述次序排列的。”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