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久时间不写英语,怕你们忘了,写写这个。希望能用这篇文章,解决掉某些月经问题。
东亚语境里的“背诵”二字,在英文中对应的词是特有的,叫做rote learning.
这个字指的是一种特殊的记忆方法,注意,东亚语境里的“背诵”,不是记忆,只是记忆的一种特殊手法:
记忆的方法有很多,不止背诵这一个的,比如默记,比如默写,比如回忆,比如复述,高级一点的比如记忆宫殿等等。
通过出声不断重复的方法,特指rote learning,我们今天要重点分析这个方法,对英文是否有用。
在中国一直有这种谣言,背诵和大声朗读可以提高一个人的英语能力,这个谣言的开端我觉得应该是留学热刚开始那个时间,俞敏洪讲的段子,李阳对此起过推波助澜的作用,之后经过网络的传播扩大,到了辜鸿铭的段子达到巅峰。
新东方有个学员在杜克大学,他从高一开始背《新概念英语》第三册,背到高三就背完了。高考考进了北大,进北大后,他本来不想再背了。但当他背给同学听的时候,其他同学都露出了羡慕的眼光,于是,为了这种虚荣心,他就坚持背第四册,把第三、四册都背得滚瓜烂熟,他熟到什么地步呢,有人把其中任何一句说出来,把能把上一句和下一句连接下去,而且语音非常标准,因为他是模仿着磁带来背的。后来他去了美国Duke大学,这位学员到美国第一个星期写文章,教授把他叫过去说他的文章是剽窃的,因为他的文章写得太好了,教授说:“我20年教书没有教出这么漂亮的文章来。”这个学员说,我没有办法证明我能写出这么优秀的文章,但我告诉你,我能背108篇文章,而且背得非常熟练,你想不想听。结果,他没有背完两篇,教授就哭了起来,为什么?因为这个教授想一想自己教了20年了,居然一篇文章也没有背过,被中国学生背掉了,所以很难过……
英语小短文的背诵是培养英语语感的有效途径。语感一旦形成,在以后的口头表达中,很多句子不会在你的大脑里磨磨蹭蹭,让你头脑发涨、晕晕忽忽、无比痛苦,你会一吐为快。在写作中,背诵的材料中有许多精美的句子会从你的大脑的“记忆仓库”中蹦出来出手帮你,让你更加出彩。大量背诵后,可以潜移默化地使用西方人的思维来造句因而使文章更加地道,这样你就可以轻而易举地搞掂写作。又或者你碰到一道完型填空题,甚至不知道这个句子的具体意义,你却能蒙对所填之词,这就是你神奇巧妙的语感。随之,你避免大量不必要的错误,成绩也就慢慢走高。
第三册大部分文章都会让你觉的:这篇文章真好玩,这个故事有意思。第三册的文章可以说都是作者象做一个精品一样来把这个文章弄出来。如果你能背下三册的前40篇文章,那么你的写作功力一定会大增。如果你说我背下来三册前40篇了,我还是不会写作文,那不是你问题,就是我有问题,要不就是《新概念》有问题。
说实话,作为一个当年能够熟练背诵新概念3和4的人,我那时候确实不会写文章,这个老师说不是我问题,是她问题,是新概念有问题,我看完表示很惆怅。
1,高超的写作水平,必然要涉及到文学创作,能够让美国大学教授痛哭的文章,是代表了很厉害的文学水平的,然而此人籍籍无名,除了在新东方的段子里出现过,再也没有别的名声,这个其实是不可能的,这年头好文笔,中英文都好的能力,非常值钱,很容易混出大名声的;
2,我们假设这个人真的存在,而且甘心当个世外高人默默无名。那么从我个人熟知的英文高手来说,经历和方法都和他相左。
第一类是英语世界的文豪,丘吉尔,海明威,富兰克林,林肯,都算是文字高手,都有佳作传世,其中林肯虽然没有文学作品流传,但是葛底斯堡演讲出,千载谁堪伯仲间,真心不是盖的。
这些文豪基本都有心得和方法流传下来的,这些方法待会说,但不论是谁,都和背诵这个方法完全不同。
第二类就是非母语国家的英语文豪,林语堂,钱钟书,张爱玲,约瑟夫·康拉德这类,成年后学英语,能够用英文出版作品,成为畅销书,甚至能够开创出一个文学流派,文风源远流长。
这类作家之中,其实也讲过自己的学习方法,尤其是林语堂和张爱玲两人,跟新东方宣扬的背诵也是相左的。
第三类,是当代的普通高手,非文学大师,这些人我认识的比较多,比如香港南华早报的编辑,环球日报英文版的写手,央视9和国际广播电台的编辑主播,包括中国日报的记者编辑等待,甚至还有彭博社和路透社以及纽约时报等在上海北京的办事处,都会有中国人进去写稿,而且不是从小学英语的那种,很多都是成年后学习的。
3,背诵对于语言学习的功用,从中文上来看,效果非常一般,大家都读过高中,学过语文,应该也都知道语文教育是非常失败的,其中语文作业里,最重要的就是要背诵全文,这样的教育结果就是,大部分人的自我表达能力都极差,更遑论写作水平了。
尤其是在我公众号里热爱为大陆语文教育辩护,拥护背诵方法的人,评论显得非常滑稽,前言不搭后语,看着让人十分同情,连拥护支持者都学成这样,国内语文教育的质量可见一般。(起码我的拥护支持者,确实能把英语学好了)
因此背诵和大声重复朗读这种事,到底能对英文有多好的效果,非常存疑,所谓的语感理论,从我个人的经验来看,基本已经全部证伪,大致效果类似段誉的六脉神剑,时灵时不灵。
知乎问古文教育是否需要退出语文课本,有人说希望我们的后代以后看见山川大河美景,可以说飞流直下三千尺,而不是卧槽真美。
但事实上,从自我表达的角度上来说,卧槽真美这种表达方法,比引用古诗文要高级多了,因为它是真实的,原创的,它的表达水平可能不怎么高,但它的表达层次和思维的独创真实,比起文绉绉酸兮兮引用古诗文的人,不知道要高到哪里去了。
文字教育和表达教育的基本要求,是要先能够让学生大胆真实的说出自己的感受,在这样的基础上,然后再培养他们的表达水平和艺术手法,只有这么做,才是合格的教育,我们才会有创造性,才能求新求变,才会诞生出越来越多的艺术家,作家,文学家,散文家。
但是现在这种不断出声重复全文背诵的方法,只会培养出毫无独立思考能力,没有独创文笔,只会引用的背书机器,尤其这些人还沾沾自喜,丝毫认识不到自己的能力缺陷,在未来更是不可能有任何的进步空间了。
所以你看,国内语文教育全文背诵搞了这么多年,我们背诵的含量其实是远超新概念108篇课文的,熟练度也不差,但是请问各位,有不为大学论文作业头痛的吗?有感动哭你的大学老师吗?
这么简单的逻辑,为什么用英文说,大家就都信了?难道英文写作是写作,中文写作就不算写作了?
这个方法很简单,就是背书,真正流传甚广的是辜鸿铭的个人故事,听起来很励志,让人非常激动。
辜鸿铭10岁跟随义夫布朗老师去苏格兰,在当地学校念书,接受英语文学训练,布朗老师有空就教授辜鸿铭德文,教学方法就是带领他一起背诵浮士德,背熟了之后讲解。学完浮士德,让辜鸿铭背诵莎士比亚戏剧,然后背法国革命,然后完成了爱丁堡大学的学业,学会了九国语言。
精通九国的语言文化,国学造诣极深,曾获赠博士学位达13个之多。他的思想影响跨越20世纪的东西方,是一位学贯中西、文理兼通的学者,又是近代中学西渐史上的先驱人物。
辜鸿铭后来曾对晚清直隶布政使凌福彭说:“学英文最好像英国人教孩子一样的学,他们从小都学会背诵儿歌,稍大一点就教背诗背圣经,像中国人教孩子背四书五经一样。”
辜鸿铭深厚的西方素养极得益于童年背诵《浮士德》、《莎士比亚》的经历。他后来在北京大学教英诗时,有学生向他请教掌握西方的妙法,他答曰:“先背熟一部名家著作做根基。”辜鸿铭曾说:“今人读英文十年,开目仅能阅报,伸纸仅能修函,皆由幼年读一猫一狗之式教科书,是以终其身只有小成。”他主张“中国私塾教授法,以开蒙未久,即读四书五经,尤须背诵如流水也。”
我们这里先假定这个网络故事是真的(虽然我完全没有考证到出处),就只客观分析下,辜鸿铭的学习经历,关键因素到底是不是他所说的,背诵方法。
3,根据义父的意见,中学提前毕业,去爱丁堡大学深造,能说9种语言,就是在爱丁堡大学学会的,
百度百科对他的介绍是学贯中西,跨越文理,科学文学哲学都精通,但是他后来的个人成就,全部都是文学语言方面的,并没有像詹天佑茅以升竺可桢等人,以科学成就见长,可能他本人志不在此吧。
1857年7月18日,辜鸿铭生于南洋马来半岛西北的槟榔屿(马来西亚的槟城州)一个英国人的橡胶园内。早年,他祖辈由中国福建泉州府惠安县迁居南洋,积累下丰厚的财产和声望。他的父亲辜紫云当时是英国人经营的橡胶园的总管,操流利的闽南话,能讲英语、马来语。他的母亲则是金发碧眼的西洋人,讲英语和葡萄牙语。这种家庭环境下的辜鸿铭自幼就对语言有着出奇的理解力和记忆力。
辜鸿铭能够有所成就,除了他本人的勤奋努力外,最大的因素不是什么背诵方法,而是天赋和家庭培养,尤其是有一个精通德语,拉丁语和莎士比亚的布朗爸爸。
有这样的爸爸后,培养方法反而不那么重要了,仅仅是耳闻目染,都能学到很多东西,更何况,布朗爸爸制定了详细的规划,每天抽出大量的时间陪小辜同学学习。
很多大富商,科学家,资深学者,本身工作很忙,很难陪孩子,更不可能每天几个小时啥也不干陪儿子傻背书,这一点,又很多人难以满足。
辜鸿铭从小家境优越,布朗爸爸家里也是吃喝不愁,送进最著名的中学读书,同时有丰富藏书。
辜鸿铭教学生教房东,教的很好,房东太太学希腊语卓有成效,最大的原因不是背诵伊利亚特,而是因为他们的老师是辜鸿铭。
所以你认为,只要盲目照搬辜鸿铭的经验,大声朗读背诵几本书,就能弥补高知家庭培养,一流名校就读的教育资源,继而达到他的水平了?
学习是一个复杂的流程,针对任何一种技能的培养,所采用的方法,是不可能简单化,单一化的。
即便是开车这么简单的技能,也不是拿着车猛开天天练就能搞定的,还是需要教练讲解,示范,然后你练习,他观察,监督,纠正,然后再示范,再讲解,整个流程。
事实上,人类获得语言能力,学会外语这个过程,比学开车复杂多了,哪怕单独看口语和写作这两项技能,都很复杂,根本不可能靠着背诵这么一个简单的方法就彻底解决所有问题。
拿实例来看,从小到大,背诵全文我们做的很多了,但是语文教育非常失败,写作一塌糊涂的人到处都是。
这也是我一直以来秉承的教学理念:系统规划,多点输入,材料,方法,都是多元化,综合性的,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学习者一定要先认清自己,客观分析自己水平,然后才能开始正式学习,绝对不能脑子发热,妄图以一种简单方法,处理所有的复杂问题。
所以凡是一切反常识,反现实的故事和段子,再热血,再励志,也必然是假的,精神可以学习下,但把段子当真,照搬方法,可以说是非常愚蠢。
我知道,我全面否定背诵的作用后,肯定有很多人要跟我争辩,我们自己背诵,就很有效啊,我背了xx,或者新概念,考试高分了啊,怎么就不行了。
我明白,你们肯定会觉得不爽,毕竟思想理念甚至精神支柱都被人彻底否定了,这种感觉会让人非常恼火,但希望你能注意,只是英语学的好,是不能够当老师去传授经验的,只是英语学的好,在分析自己的学习流程会出现很多偏颇的,尤其是在教学经验匮乏,没有接触过大量学生的前提下得出来的结论,很多是非常狭隘,甚至有错的,从这个意义上出发,你们把自己的成绩归结为背诵,其实是不准确的。
下面我就用最心平气和的语气,最中立客观的态度,来跟你们讲述一下,对语言能力的促进和考试成绩的提高,真正有用的因素是什么,希望对各位有所启发。
听录音,再模仿,不断重复,直到自己可以流畅的滔滔不绝把这段语音用较为相近的语速和音调说出来,这个方法,叫做mimic,从英国人开始海外殖民以来,就一直被作为学英语口语的重要方法和教学工具,在林语堂那个年代,大家都拿着留声机来mimic,哪怕时至今日,它仍然是学习英语口语,发音和听力的最主要方法。
但听录音再模仿的方法,本质不是背诵,它的本质是训练你的口头流利性,让你的口腔肌肉习惯去说英语,这样才可能变的流利,慢慢能够说出英文。
至于要不要达到全部记住,也就是所谓的背诵效果,这个反而不那么重要,因为当你重复多次,模仿到自己较为满意和流利的程度的时候,你会发现记忆不过是个副产品,你已经可以轻松记住全文了。
当然,记住全文,未必有用,上海每年中小学新概念背诵大赛的优胜同学,都能流利背诵新概念4册,这些人后来基本在一两年内都忘光了,所谓的全文记诵,对英语能力没啥帮助。
但是,如果是通过听录音,模仿这个手段,达到了记诵的效果,哪怕日后的所有文章全部忘记,你的口腔肌肉习惯仍然得以保持,你习惯了说英语,你的流利度是可以完整保存下来的,这项训练,会让你受益终身。
1,不看文本,播放录音,一字一句的暂停,然后跟读模仿,非常困难,可能要几十遍才能把一段录音模仿出来,
所以复读机那个年代才是学英文最好的年代,现在的很多小朋友,都被丰富的影视资源惯坏了,叹气。。。
很多人都强调大声朗读,不断重复熟练的重要性和好处,但很不幸,这又是错误的。
盲目的大声朗读,大概相当于没有学过基本手型,就去瞎投篮,投篮命中率不可能提高。
不学习音标,英语的连读规律,具体的舌位和口腔发声技巧(我相信大部分人没学过),就去大声朗读,只会让错误的习惯深入骨髓,日后越来越难改。
有口音不是坏事,但如果发音错误,比如把r读成l,这会造成理解困难,交流障碍。
真正有用的是什么?先学习发音和连读规律以及语调,这个工作,至少要学习很久,然后才能自己上路练习,大声朗读,但朗读也不宜过多,而且一定要同时录音,要大量听自己的录音,给自己纠错。
朗读本身完全不重要,学习正确的发音姿势,并且录音自我纠错,才是最重要的。
原因其实我已经说了,学习是个复杂流程,不存在简单粗暴的单一方法,必须系统规划,多点刺激,多线输入。
国外有一位知名的武术大师,他发现套路和实战的关系是,任何不能在实战中使用的套路练习,对于实际战斗力的帮助,全部都是零。
或者说,在套路练习中发挥的水平,在实战中能够发挥出10%,就是高手,30%,就是绝顶高手,50%,就是大师。
英语学习同样如此,只有套路练习,没有实战结合,所谓的模仿和学发音,帮助也都是零。
但目前国内针对英文实战,尤其是英语口语的练习,除了找老外聊天,国内老师就没人能说出第二种方法了,太荒谬了。
1)大量的口头训练和朗读录音纠错,这个我们已经提过了。但问题在于,中国人做模仿多,做朗读多,录音几乎没有,纠错,就更少了。
2)问答练习,这个需要老师的,即老师提问,学生回答,不用管对错,回答即可,
这些才算是比较靠谱,比较综合,而且比较能够见成效的系统方法,只用一种,不可能有什么好效果。
国人一向有夸大运动员努力和主观能动性,忽视教练员指导的传统,在英语学习方法,更过度重视各种神功学习方法,问题是,我们没法忽略这么一个基本情况:
这一点功效,任何一家培训机构都比不了,他们面对零基础的人群,完全就束手无策。
但是如果不能给予学习者有效的指导,只会告诉学生要努力,要认真,要进取,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盲目鼓吹大声朗读的老师,其实不过是在掩盖自己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上的无能罢了。
我遇到的写作高手,不论中英文,没有一个跟我说过什么背诵的,他们的秘诀基本大同小异,往往就一个:
事实上国内语文教育的最大问题也在于此,过分强调背诵的重要性,而没有足够多的资源和老师,带领大家广读好书,并针对书籍,做出分析,结构,回顾和总结,提出自己的独到观点,并学习有逻辑有技巧的组织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就算偶尔的课外阅读,基本也都是读者这类的心灵鸡汤小故事,对于真正的文笔和书籍,认识极度不足。
常识是永远不会骗人的,鸡汤故事再励志,只要反常识,就必然是错误的,甚至是有害的。
常识告诉我们,所有文笔好,写作好的人,必然都是海量读书和海量练笔的人,那么你就应该做这两件事,而死记硬背108篇短文,妄图一劳永逸,事实上你越试图走捷径,往往绕的远路越多。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