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想一个人旅行/将那些无论多假的传说都一一铭记/只要它们足够美丽/我便选择轻易相信……”10月29日,在江苏省苏州十中振华堂“放飞青春——首届全国中学生校园诗会”诗歌朗诵会现场,山东省青岛二中学生刘芊颖朗诵起同学王博文的诗歌《想一个人旅行》,诗中少男少女特有的青涩和天马行空,“顽强”地撞击人的心。
刘芊颖和她的老师、同学们来到苏州十中,参加一场诗歌集会。诗会在洋溢着浓浓的古典文化气息、正在践行诗性教育的苏州十中举行,很有别样的感染力。
东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三日,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41人,在山阴(今浙江绍兴)兰亭集会,会上各人作诗,王羲之为诗集写《兰亭序》,记聚会之乐,感慨好景不再,生死无常。
《红楼梦》里,大观园中贾宝玉与园中众裙钗结社吟诗,春咏桃花,夏歌海棠,秋吟菊花螃蟹,冬唱白雪红梅。
上个世纪初,南社“操南音不忘本”,多次集会,吟诗作赋,倾诉爱国之情,谴责封建专制。
兰亭也好,南社也罢,汇集的都是些文人雅士。来自23个省、市、自治区50多所学校的500多名师生在校园里聚成诗会,是要做什么呢?
况且,沉重的课业负担,紧张的竞争氛围,浮躁的社会风气……现在是个诗歌低迷的年代,连高考作文都不写诗歌了。
但主办方之一中国教育报副总编李功毅不这么看,他激情澎湃地朗诵了海子的诗《面朝大海 春暖花开》,引来台下师生的赞许和热烈的掌声。他说:“刚刚结束的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要弘扬中华文化,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教育工作对此负有重大使命,我们要从文化育人做起,更好地发挥文化传承和创新的作用,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作出应有的贡献。”
在这场“放飞青春”的校园诗会上,师生们朗诵自创诗作、即兴写诗,与著名诗人车前子、小海、陶文瑜、靳晓静等面对面探讨青春与诗歌的关系及诗歌创作等问题。
学生们的诗情感动、激发了成人。出席诗会开幕式的各主办方领导以及厅长、局长、校长在瞬间被唤醒了诗情,都即兴上台朗诵了诗作。苏州市教育局局长鲍寅初朗诵了自创的诗歌,在热烈的掌声中拉开了朗诵会的序幕。
华东师范大学副校长任有群说:“20世纪80年代是一个连数学系学生都要作诗的时代。很悲哀的是,现在的大学连中文系大学生也很少有人作诗了。整个社会需要反思,为什么我们现在诗性那么少,大家都那么忙碌,忽视了诗性的意境。”
江苏省教育厅副厅长胡金波说,诗会活动是一次大胆的教育尝试,它把素质教育、文化育人及关注学生的精神成长等教育理念从口号层面落实到实践操作层面,尝试着消解应试教育带来的负面影响。华东师大教授霍益萍说:“我们应该从提升高中教育质量,从推进高中素质教育的高度来认识这场诗会的意义。”
苏州十中校长、诗人柳袁照说:“大诗人泰戈尔说,‘教育的目的就是向人类传递生命的气息’,今天,我们用自己的诗歌来传递生命气息,对教育作出了最好的诠释。以诗歌为切入点来培养和提高当代中学生的文化素养,让真、善、美播种在每个校园里、每个学生心中,为现代社会培养创新人才奠定人文基础,积淀人文底蕴。”
著名诗人席慕容对这场校园诗会有这样的评价:“中国是诗的国度,现在有这么多的名校校长能在应试教育压得人喘不过气来的时候,开展这样的诗歌活动,我只能用‘了不起’来表达我的赞赏和祝贺。台湾学者黄梵说,诗使我们成为一个群体。我们可以因为一首诗从素昧平生的路人成为一个群体,心灵相通,这是多么高的功德!希望这样的诗会,不竞赛,不考核,让学子真正领会什么是诗情,什么是诗意。”
“在生命最馥郁的季节,下了一场雨。”小主持人举着话筒在台上说。说给台下的雨季少年,也说给台下早已走出雨季的人们。
雨季刘大铭,别有滋味。西北师大附中高一学生刘大铭是个轮椅上的歌者,曾做过10多次手术,两次在生命边缘徘徊。参加这次诗会是他重要的生命行程,他在轮椅上朗读了自己的诗作《灵魂行者》:“你将躯干给了病魔,却把灵魂留给了生活,/你将快乐分享于情感,却把悲痛留给了心窝……”字字,句句,行行,都浸淫着刘大铭独特的生活体验。
刘大铭身上,有一种特有的少年老成,他的诗文创作在当地已经小有名气。他说:“我写了这么多年,我的作品有个很大的特点,它们都是基于我的生活,这些年我基本是在生病中度过的。生命是最大的奥秘,每个生命都应该有自己所追求的精神,灵魂远远凌驾在躯干之上。”
短短的人生行程,刘大铭已经品尝到了过多的苦难,他说:“我觉得苦难是人生中必修的一门课程。”山东大学附属中学的王子成说,刘大铭的诗歌,是让人内心“地震”的诗歌。“读他的诗如同口含黄连,他把自己生活的苦难全部溶在了诗中。他在轮椅上度过每一天,也在轮椅上进行着灵魂之旅。”
和刘大铭的痛苦与沉思不同,江苏省苏州十中高三学生唐鑫的《时光不在此地停留》呈现出少年青涩:“你一定遇到过这样的人,/他并没有一张棱角分明的轮廓,/也没有宽阔的肩膀或胸膛。/也许,他从一开始,/便注定是你生命中的一个过客。”这些“新抽的松蕊、原石上的水痕”,带着青春特有的温情和记忆。
参加校园诗会的学生朗诵自己或同学、老师创作的诗歌,表达对青春的憧憬,对生命的试探。诗人陶文瑜说:“诗歌和心灵有关。”车前子说:“诗歌对教育来说,不仅意味着宣泄内心的情绪,而且可以让学生领略汉语之美,唤醒内心中柔软的东西。”他也提醒刘大铭和参会的同学们:“不要把一个人的苦难和自己的经历当作一笔写作的财富,那样是走不远的,应该有更高一点的东西。”
江苏省教育厅语文教研员朱芒芒说:“少年时代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艾青的《大堰河,我的保姆》,还有郭小川、贺敬之等人的诗,这些优美诗句给生活在一个特殊年代的年轻人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诗歌对一个人的青春的精神滋养是非常重要的。”
诗人李德武在一家金融单位任办公室主任,他说:“诗歌和其他东西是不对抗的,它会携带着你其他的东西向更高处飞翔。诗是你生命中最富有活力的最有华彩的部分,只有把这部分发掘出来,你才活得光亮,才有价值。”
“在苏州十中校园里,在柳袁照校长身上,在学生们的倾情朗诵中,我看到了语文教育中一种光明灿烂的境界:师生生机勃发、兴趣盎然,心灵自由舒展、和谐自然。”山东省济南市历下区教育局语文教研员张宗达说。“这次诗会让我们和其他地区的学校有了充分的交流,看到了我们在诗歌教育中的优势和不足。”山东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语文教师陈毅佃说。
此前,清华大学附属中学专门组织了一场师生诗歌比赛,奖励获一等奖的学生参加这次诗会。来自清华大学附中的《我有一个梦想》,师生搭档朗诵,饱满的诗情、优美的朗诵,引发近10次热烈的掌声。
福建省福州一中校长李迅派资深语文特级教师陈日亮带队参加诗会,学习、观摩,为以后承办诗会积累经验。王兆芳老师说:“苏州十中敢于在以诗为耻的年代与人分享诗的热情和勇气,以诗抗拒教育冷漠的义举让我等疲惫无力者感到了温暖和慰藉。”
河南省郑州外国语学校高二学生任硕朗诵了诗歌《父亲睡在沉默的土地》,声音朴素而深沉,打动了诗人陶文瑜,他认为,诗歌和朗诵俱佳,圆融和谐。西安交大附中、东北育才学校、东北师大附中的师生都带来了佳作。最可嘉的是贵州清镇一中的师生,坐了56个小时的火车来去,除了参加诗会活动,就是在火车上了。在诗会之前,一些学校还创办了校园诗刊,如深圳外国语学校的《梧桐山》、苏州十中的《瑞云》等,作为培育校园诗歌的园地。师生有诗意,校长更要有诗意。除柳袁照写诗外,西北师大附中校长刘信生、东北师大附中校长李桢、福州一中校长李迅、清华附中校长王殿军、深圳外国语学校副校长黄海强等,都经常为孩子们写诗。
在诗会上读诗、写诗,和诗人面对面,如何写诗和诗歌审美等问题自然地就呈现出来了。
面对这群情感丰沛、写诗技巧稍显稚嫩的孩子,《星星诗刊》副主编靳晓静说:“写诗不怕稚嫩,也不怕技巧不够,但一定要在非写不可、不吐不快的时候去写,不能因为要写诗而写。如果没有真实的体验,你可以不写这首诗。”
有的同学关心创作的真实性问题,周圣伟说:“真实性是文学作品包括诗歌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但它只是一个基础,在真实的基础上还要提高,真、善、美三者结合的作品,才是完美的作品。”
有的同学追问是否存在创作基调,诗人小海说:“写作时首先考虑的是自由创造的一种乐趣,如果你先给它定一个基调、基色……有时候你太着力,或者太关注某一个主题的话,就会过犹不及;如果你放松一点写,反而有可能把自己的心性写出来,把灵魂里的东西不经意流露出来。”
有的学生不知如何判别《诗经》、《古诗十九首》、“唐诗宋词”等的艺术价值,并且在古典诗和现代诗之间徘徊,不知应该拟古还是反映生活更好。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周圣伟告诫说:“孩子,你要慢慢来。中国古典诗词从有文字记载到现在三千几百年,一位诗人一辈子写的好诗不多,杜甫的诗是晚年的七律写得好,早年有些诗还有败笔。这要慢慢来判别,不能操之过急。”只有慢下来了,诗情才会萌生,生命才会苏醒。
诗人之诗和应试之诗是不一样的,诗人的创作和作文课上的创作也可能存在一些差距。现在,高考作文不写诗歌,不知道这是对诗歌的保护,还是对诗歌的伤害。无论如何,这次校园诗会不是诗歌比赛,写诗不是为了成为诗人,就像柳袁照说的,写诗要做一个有诗人情怀的人,拥有浪漫的情怀,懂得感恩,懂得生活。
在功利主义甚嚣尘上的情势之下,教育需要超越于功利之上的东西来矫正。诗歌作为“放飞心灵的歌”,它所蕴含的诗性不仅能够消解应试教育带来的负面影响,矫正教育的时代病痛,而且本身就涵养着生命的源头活水,启迪着教育的本真,追问着教育的终极价值。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