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突然发现我已有许多年没有打过赤脚走路了,可脚下的老茧犹在,还不时带给我疼痛,以至影响我的行动。我闹不明白,不用赤脚行走,意味着脚保护得很好的,袜子,鞋子,加上总是平坦的路面,使脚成了最不容易裸露最不受外来伤害的部位。即便是在夏天,在家里,任凭地板砖多么平整且干净,我也要穿了丝光袜,用一双拖鞋垫底来行走的,那脚茧又缘何根深蒂固呢?如此这般,那来自于脚掌的疼痛就无异于飞来横祸了。
当然,我会用简单的方法进行处理:拿一把剪刀或者用指甲剪将那凸出的茧头抠掉。尽管这样做终不能解决根本问题,但也能对付几日。之后,我照例穿上袜子,套上皮鞋,继续我的行走。
我对脚的保护,就依了这种惯性。而我并不是孤立的,走到大街上,我几乎或者完全看不到打赤脚走路的人。这就是说,大家和我一样,已经习惯了对脚的保护,乃至于包装。
脚的受宠,就这样使我们模糊了对赤脚的端详。那种打赤脚行走的本真感觉也因其遥远而成为记忆中的往事。昨夜,我在梦中得到一句话:“黄莺啭,赤脚行,一路草青青。”挺奇怪的,梦非梦,诗非诗。我想,这一定是残留在我记忆里的某种东西的中和物。哦,赤脚行,莫非要让我重温对大地的亲吻?
我忆起童年打赤脚的光景。那是在乡村,为了便于玩耍,同时为了使鞋子穿得时间更长一些,我便同其他小伙伴一样,打起了赤脚。平原树多,水多,经常要爬树、下水的,赤脚就可以捷足先登了。瞧,走在柔软的草甸上,走在疏松的溪沙上,或者与树干摩擦,或者与泥巴揉搓,打赤脚就成了一种放松,一种享受了。
大人们也在打赤脚,不过更多的是走在田埂上。或荷锄,或肩锹,嘴里还哼个什么调儿——那无疑是最有韵致的赤脚行啊!这使我想到一首台湾歌曲《赤足走在田埂上》,我还会唱:
好一派田原风光。那富有节奏、富有韵律的噼啪噼啪的足声,描摹着赤脚之美,劳动之美。赤脚与土地的亲近,真正构成了一种跨越岁月和山水的福祉。田野是湿润的,但也有坚硬的时候。秋收后,水田翻耕了,犁铧掀起的泥浪就变得坚硬起来,就像一浪浪峭立的小山。这时,你若打赤脚在上面行走,非有一番脚上功夫不可,何况还有些寒意。我看见大人们走过那泥浪时如履平地,很诗情画意的,于是也赤脚一试——好家伙,钻心的痛,几乎叫我牺牲了过去。我不想就此罢休,发誓要走过去,当然是小心翼翼,尽量找一些平滑一点的泥块,数着数儿过去。我终于知道了打赤脚是不择时间和地方的,不仅仅是在田埂上。打赤脚成了与大地最直接的一种语言交流。我经常看见大人们,冬天里脚都冻得发紫了,还要下水踩藕。
至于插秧时节,打赤脚就更普及了。完全成了一种启蒙教育。哪些害怕打赤脚的年轻女子,也就是从插秧开始,尝到了打赤脚或苦或甜的滋味的。田野上有歌声飘荡,喜羞参半的少女们打起赤脚,卷起裤子,露出白皙的小脚,进行着最有情趣的劳动。赤脚行,不论男人和女人,不论黎明与黄昏。赤脚,用一种率真的裸露,丰富了人生的记忆。
回忆总是美好的,而眼前的现实只会平添我的思绪的纷乱。赤脚远去了,那叩击大地的足音只能在歌声中噼啪作响。当我停止歌唱,我又看到满街上形形色色的鞋子,交织着更为复杂的繁忙。还有袜子,短的,长的,与鞋子配合成一种时尚。看不到脚,我怎么也排遣不了心中那份若有所思的烦闷。
脚在被我们保护的同时,也在渐渐地退化着。我的脚疾告诉我,越来越完善的护脚手段将会使我的行走成为一种负担。袜子真不少,从最初的两双,增加到现在的十几双,每次清点的时候,都要借了灯光,细细比较,以免混了颜色,乱了花纹。鞋子则要不停地更换,出门穿什么,进门穿什么,夏天穿什么,冬天穿什么,都是反复盘算,不知道要浪费多少时间。
从袜子,我又联想到手套。大约,手套与袜子同类,袜子普及了,手套为什么不能普及?我明白了,手,固然要保护,但更重要的是必须按照人的意愿保持轻装以便于抓取。人们在抓取的时候,如果戴上手套,就会有隔膜之感。所以,手与脚不同,手的裸露,大大缩短了抵达欲望的时间。看来,手套与袜子是同类中两种不同境遇的范例。
不扯远了,眼下最重要的,是找回我打赤脚行走的感觉。如果有可能,我今晚做个梦,再作一次赤脚行。
作者介绍:黄明山,1960年生于湖北潜江。先后在教育、文化、文联部门工作,现任潜江市文联秘书长。1983年开始文学创作,已在《人民文学》、《当代》、《中国作家》、《诗刊》、《散文》、《中华散文》、《青年文学》、《人民日报》、《人民日报海外版》、《文艺报》、《光明日报》、《中国文化报》、《中国艺术报》等全国百余家报刊发表各类文学作品1000余件,两百万字,获奖100余次,其中诗歌《蛙声里的蓝天》、散文《听疯人拉二胡》等多次获中国人口文化奖和人民文学征文奖,歌曲《大西部》由好莱坞影星演唱并选入《欧美百名歌手好歌精选》,作品收入《中国诗歌精选》、《中国诗人文库》、《名家名篇·精短散文》、《精美散文珍藏》、《99篇震撼心灵美文》、《中国精短美文100篇》、《中国当代杂文精品文库》、《中国年度最佳歌词》、《人生智慧宝典》等多种选本和被《散文选刊》、《杂文选刊》、《诗选刊》、《新华文摘》等选刊及中央电视台等媒体转载与评介和被选入中学语文阅读教材或中考试卷。编著各类读本多部。中国作家协会、中国诗歌学会、中国音乐著作权协会会员,湖北省音乐文学学会副会长,湖北省文联委员,湖北省中青年优秀文艺人才库成员。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