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欣赏:彭阳小伙深夜念父

2018-03-01 00:05:12  阅读 94 次 评论 0 条

  初夏,夜幕繁星点缀。上完中班我拖着疲乏的脚步走进了我的出租房,感觉劳累、寂寞、孤独,在电脑上我又一次熟读了父亲的自述。那张被病魔折磨的发紫的脸,渴望解脱的眼睛,一点一滴,一幕又一幕的在我脑海中浮现。心里难过极了,不知不觉泪水已打湿我的衣襟,双手捂着脸,任凭泪水滑入我的指间。我是如此的想念这个平日不太和我说话的男人

  父亲杨耀雄,1955年10月8日出生在彭阳县城阳乡北塬村一个旧职军人(国军少校)家庭,姊妹八个,昆仲四居长,祖籍甘肃泾川。大专学历,政工师,中共党员,国家公务员。彭阳县五届人大常委会委员,政协彭阳县七届、八届委员会委员。爷爷原姓蒋,改杨姓入嗣。父亲三岁记事,五岁启蒙(写阿拉伯数字读农民扫盲识字课本),七岁入学。经历庚子饥荒,集体灶,大食堂,蕨毛野菜加谷糠,苜蓿榆钱代食品。净沟子(屁股),光膀子,肚子大得像瓠子。这是当时境况和父亲窘境的真实写照。

  父亲的年少青春是在贫穷、饥饿伴随遭白眼、受歧视的境遇下度过的。因为爷爷的历史问题,历次政治运动免不了审查,代爷爷写交代材料成为父亲最头痛、最压抑的事儿,看着爷爷干最重的活,走最远的路,和地富反坏右一起站台挨斗,挂牌游街,坐土飞机,人格受到侮辱,父亲心痛,如刀绞,攥拳头,眼冒火,时不时听到“伪军官”、“狗崽子”的辱骂声。这桩桩幕幕对父亲刚烈性格、坚强意志的形成起了决定性作用。当然,爷爷的问题还要波及到子女,父亲上小学当不了红小兵,上中学入不了团,学习再好抵不过根正苗红。正像父亲在《追思我的父亲》一文中描述的那样,“念书入团难上难,干活分粮脸色看,招工参军靠边站”。政治歧视犹如当头棒喝,迎面泼水。

  俗话说,穷人家的娃娃懂事早。一点不假,父亲八岁起就到十几里路开外的麻子沟圈,拿几个鸡蛋卖了,为常患心口痛的奶奶买止痛片,晚上敷棉花口吹热气为奶奶暖胃驱寒气。上小学时每天天不亮早起拾粪、捡干柴,中午饮牛驮水,下午放学担土垫羊圈。暑假放牛牧羊,寒假剐柴扫毛衣,成了父亲必完的“作业”。而这星星点点的小事,则成为培养父亲耐劳吃苦、不畏艰辛、敢于担当品质的“垫脚石”、“催化剂”。

  年代贫困,父亲的理想是好好读书,“穿四个兜的衣服,蹬铮亮的牛皮鞋”。这在今天看来,简直太平常低俗了,可在物资极度匮乏的年代,“四个兜、牛皮鞋”代表着有别于农民阶层的“白领阶层”,是长辈对子女的期冀和较高要求。带着这个朴素梦想,父亲开始了十年苦读的生涯。

  1962年父亲入村小读完四年级,各门功课名列全班第一,同时开始涉猎课外读物,先是小人书,隋唐、征东、征西、绿牡丹传,晚上借着油灯囫囵吞枣读小说,这是父亲爱好文学的起始。1965年到城阳完小上五年级。1970年底,彭阳中学设立高中部开始招生,父亲因学习好、年龄小的条件,选送为彭阳中学首届高中生。初次见了电灯,感到新奇。遇到了教授级的老师,感到欣慰。两年高中学习,正值后来称之为资本主义教育回潮时期,抓教学、抓质量呈热点,课程设置较全: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政治、体育。学好各门功课的基础上,父亲主攻语文。从古文到诗词歌赋,从语法修辞到逻辑推理,从单句复句到三段论式,掌握了记叙文、论说文的写作方法。1972年底,父亲以优异成绩高中毕业。当时正值文革批林批孔高潮,高校关门,倡导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父亲和同学一起回到农村广阔天地,结束了继续求学机会。高中学习,不仅提升了父亲的学业水平,扩大了知识面,而且对父亲世界观的形成,走向人生成熟期,奠定了坚实基础。高中毕业在生产队里当了两个月会计后,城阳学区选定父亲为北塬大队民办教师。那时父亲的理想是子承父业,当兵当军官,可政审通不过。即定之则安之,教小学依父亲的学识,还是绰绰有余的。四五年级一个班,语文算术音乐美术一人教,由此开始了父亲长达十二年的教学生涯。

  1973年到1976年,这是父亲人生最无奈、最无助、最困顿的几年,推荐上学因爷爷的问题四年被刷,一家人看在眼里,急在心里,那年二叔,三叔辍学回家挣工分。两年连旱,家无隔夜粮,炕头无席被。一家人饿得面黄肌瘦,连路都走不动,全家人衣衫褴褛,精神萎靡。正是,冬穿棉衣夏成衫,泥土合汗透背肩,叫地不灵劳作苦,呼天不应度岁寒。

  屋漏偏逢连夜雨。1975年,爷爷身患绝症,无钱医治,熬过一年,油尽灯枯,1976麦收季节去世,带着悔恨、遗憾走完了他短暂的、命运多舛的人生之路。那年父亲20岁,二叔14岁,三叔12岁,四叔8岁,小姑仅3岁。生活的担子落在了父亲和奶奶的肩上。

  这年秋天,城阳中学设立高中部,选调父亲任高一两个班语文课老师,薪水由7元增至12块。这点钱父亲一个人花销都不够,何以养家?可在那年头,人活精气神,犹如在父亲晦涩的心底注入強心剂,使父亲看到了一丝希望。有了奔头,干活有劲头。订计划,写教案,讲好课,多辅导。学生听得认真,记得仔细,反响大,效果好,由此确立了父亲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这年10月,阴霾终于散去,天日得以重见。高考制度恢复,由于拿捏不准当时的政策,害怕再次被刷,没敢报考大学,报考了中专,结果父亲以超过预选线一倍的分数,被固原师范中教化学班录取。全家高兴,喜极而泣。就这样,带着一家人嘱咐、期望、家里仅有的5块钱,父亲第二次踏上了求学之路。

  固原,历史名城,父亲之前没来过。站在东岳山上,父亲感到了惬意和呼吸的顺畅,从严冬和苦寒中熬了过来。由重文转学理,好在知识是相通的,扎实的语文功底,不错的高中数理底子,学起来并不费劲。化学班40个学生,开设无机化学、有机化学、高等代数、几何、政治五门课,两年师范学习,犹如久旱逢甘霖,强烈的求知欲望,推促父亲抓住一切时机,除了吃饭睡觉,几乎整天不在教室,实验室、图书室,任凭父亲遨游在知识的海洋里。两年下来,父亲在全班以总成绩第一名毕业。分配时,父亲思乡心切,可怜在家的奶奶,翘首以盼的兄弟,放弃了留校工作的机会,决然自愿报名回到故乡,第二次踏进了城阳中学校门。

  如果说,上次父亲是穷愁潦倒的话,而这次则是踌躇满志、春风得意。高一高二四个班的化学课驾轻就熟,严谨新颖的教法,整洁流利的板书,身材高挑的仪表,吸引学生的眼球,有不少崇拜者,字体模仿者。然而,父亲命苦,正应了那句名言:福兮祸所伏,祸兮福所倚。灾难像恶魔一样缠着父亲,绕也绕不开,躲也躲不掉,此后几年里,可以说祸事连连。1980年暑假,父亲在家做土活时,窑洞塌方把右手腕打骨折,右腿脱臼,腰部重伤。在家养伤一个月,拄着拐子勉强下炕。开学了,为不影响教学,母亲用自行车把父亲送到学校。躬腰拄拐左手板书,给学生上课,老师和学生深受感动。

  1982年,父亲筹办给二叔完婚,刚整一年二姨病故。1984年,东挪西借,又给二叔成家。这个时段家里所有开销,全凭父亲每月45.2元的工资,其困难程度可想而知,全家人穿的衣服补丁摞补丁。实行生产责任制以后,家里分得一头老牛一头老驴,不到两年全部死掉。为买个牲口耕种,父亲在城阳营业所申请贷款,所长头不抬、眼不睁,站了一个早上没有贷上款。从此以后,不管有多难,父亲再也没有进过城阳营业所的门。好在亲戚朋友帮助买了头耕牛,单牛拉犁,三叔拉绳,一边是牛,一边是人,其情其景,让人伤心落泪。

  就是在这极端困难的情况下,父亲没有退缩,没趴下,挺直脊梁骨勇敢面对。没有因家事耽误过一节课,请过一天假。所任化学课中考成绩(高中部1981年撤销)平均50多分(理化各占60分),高出全县平均10分以上,深受学生的尊敬。良好的素质,强烈的事业心,驱使父亲积极进取。担任过班主任、理化教研组副组长、组长,1984年任教导主任,同年入党。1986年,父亲调离教学岗位,结束了从教生涯。

  回首12年的教书经历,这是父亲人生的黄金年华季,父亲做了自己应该全力做的事,无怨无悔。带过课的高、初中毕业生数百人,他们分布在全县的各条战线上,有副处以上的领导干部,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作家,企业主管,科级干部更是不甚枚举。全县无论哪个单位都有父亲的学生,他们都对父亲很尊重,这使父亲感到欣慰和自豪。曾有人讥讽父亲说:“你的弟子是筷子里面拔旗杆,你是为学生操刀弄笔”。父亲反驳说“我不行,我活的学生势”。试问:没有真才实学,能当旗杆操得了刀吗?一个低俗无德老师,能赢得如此多学生拥戴吗?答案不言自明。父亲想爱护学生,不偏不弃,用自己的学识和人格魅力折服学生,才是为师之本、为师之道。正所谓“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1986年8月,父亲的初中老师、时任县政府办公室主任举荐,县委组织部考察,父亲被选调县人大办秘书,开始了父亲后半生的打拼。

  从站三尺讲台到坐三尺办公桌,看起来差别不大,实际上有质的区别。单调、乏味、清闲是父亲的第一印象,熬得住性子,耐得住寂寞则是必备的素质。秘书工作三件事:收文件,做记录,写材料。衡量秘书工作主要看你材料写得好不好,只有在实践中锻炼提高。荀子说:“学不可以已”,以“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导训,正确处理学与思的辩证关系,一段时间内,翻阅文件,熟悉政策,弄懂法律,成了父亲的主修课、必答题。从起草会议通知开始,写工作报告、调查报告、交流材料,越写越有提高,越写越得到领导对材料的赏识,这一写写了16年,陪了4位主任,10数位副主任,耗掉了父亲人生最好年华。

  人大工作务虚的多,务实的少,主要是按照法定程序,围绕“三会”(代表会、常委会、主任办公会)开展,相比较搞调研、提建议成了重头戏,所以父亲把精力投放在写好常委会工作报告和调查报告上,耗神费力,有时熬一个通宵。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尽快跳出人大,做点实实在在、能留点痕迹的事儿。

  有付出就有回报,1988年,父亲提升人大办副主任,这年父亲33岁。真是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父亲忘不了这年九月,受尽苦难的奶奶因病去世。人生最大的悲哀莫过于失去双亲,父亲悲痛欲绝,哭干眼泪。其实奶奶是累死的,在父亲的记忆里,奶奶总是闲不住,除了生病能歇缓几天,其余大部时间天不亮下炕,忙里忙外,直到夜深人静才休息,每天睡觉不足5小时。爷爷过世早,奶奶主内主外,弱背担家,犁地耙耱,提耧下籽,扬场摞垛,干农活不论寒暑,做家务不晓昏晨,终年累月,积劳成疾。奶奶的去世,让父亲愧疚了好多年,父亲恨自己无力挽留住奶奶的生命,没能让奶奶多活几年,吃上几顿饱饭,穿上几件好衣;尽尽孝道,享享天伦之乐。奶奶走后的几年时间内,父亲抱着赎罪的心态,给三叔、四叔、小姑相继完婚,圆了奶奶最后的嘱托和心愿。

  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父亲在人大工作按部就班、顺风顺水的上升段,失去了三次转岗的机会。第一次父亲写的两篇关于农村工作调查,刊载在县委《工作通讯》上,引起领导的看重,县领导自到人大征求意见,调父亲任政办副主任兼档案局长,有关领导不让去。第二次另一任县长找父亲谈话,拟定调城阳乡上任书记,考虑到乡上工作头绪多、加之家庭实际、等因素,借故推辞不愿去。第三次是时任彭阳建行行长,动员父亲到建行搞办公室工作,父亲怕落个见钱眼开的骂名,婉言谢绝不能去。此后的几年时间里,随着机构改革的推行,人大工作机构的增设,人员扩充的复杂化,工作环境(政治生态)发生了较大变化,人大机关成了各种矛盾的交汇点,“按人划线”成了自然而然的事,主要体现在人事任免和机关人员交流上。期间1993年,父亲参加中央党校函授学习,取得大专文凭。1996年,在父亲任副科8年之后,解决正科待遇,办公室副主任兼人工委主任,这一任职成了以后有人整父亲的“托词”。

  1998年人大换届,父亲处境极为艰难,让父亲刻骨铭心,至死不忘。无德无才的所谓“精英”干部联手主要领导,内设“陷阱”,外砸“石头”,剥茧抽丝,百般刁难,可以说达到了无所不用其极的地步,演出了拙劣的连环“四部曲”。其一,借人大换届办公室主任调整之机,“精英”和领导跑到书记家里放话说“父亲板筋太硬,搬转不动”;“一个人占两个位子,叫别人活不活?”其二,安排办公室新任主任在机关干部会上,公开批评父亲,大有兴师“讨伐”问罪之势;其三,父亲作为分管机关事务的办公室副主任,后勤服务本该是份内职责,父亲和司机在银川修车时,常委会临时动议,指派一名常委会副主任全程监修;其四,在父亲调任县政府法制办主任(不属于政府职能部门)的当天,违背有关法律,强行叫父亲辞去常委会委员职务。父亲的心情能好吗?常人承受得了吗?下三滥的“小人”作派,碰上了是父亲的不幸,说大了是彭阳人的悲哀。

  2002年,父亲调离人大。16年的打拼,16年的磨砺,尽管失大于得,心理不平衡。但父亲学会了识人知事,提高了分析判断力。透表象,抓本质;拓视野,立于实。最大的感受是:从政犹如走钢丝,一脚踩不实就“悬空”,掌握不好平衡,就过不去;从政好比趟洪水,泥沙俱下,鱼龙混杂,趟过了就柳暗花明,趟不过就沉渣泛底。所以告诫我们后辈,远离政治,做学问或学技术,才是“大道”,才是人生最好抉择。

  任职政府法制办主任的五年时间里,行政复议,审查文件,培训人员,规范执法,按部就班,平淡无惊。主管领导父亲的学生给予了父亲力所能及的支持和照顾,彰显师生情、朋友义,父亲感谢他们。期间2006年初,县委书记找父亲谈话,动议父亲到县委政研室任专职调研员,搞调查,写材料。2008年元月,按当时干部政策规定,父亲退职休息,意味着父亲的政治生涯的结束。这年3月,母亲病故。

  退养之后,受时任县七届政协主席之邀,父亲以政协委员身份,主编《参政议政要报》,这就有了前文所述的“操刀弄笔”、“高徒出名师”之说。这是父亲心情最好的一段时间,北上南下,区内区外,考察学习。领略了北国的雄浑广袤,南国的妩媚秀丽,增长了见识,陶冶了情操。

  伟人的一句名言:“与有肝胆人共事,从无字句处读书”,成了父亲处世为人的座右铭。“肝胆人”好说不好找,父亲用了好长时间才有所悟,即只有在“共事”中才能识别,只有以“小人”为参照才能显现。归结到传统文化范畴,就是“仁者”、“智者”和“君子”,才可称之为真正意义上的“肝胆人”。而“无字处”则是说在做事的实践中,方可长见识,学到真本领。父亲打小受父母教诲,成长中的苦难磨砺,传统文化的薰陶,忠孝节义是父亲的人生追求,并赋予新的内涵。

  在父亲看来,所谓“忠”,从小处说,就是忠于事业,干一行,爱一行,精一行,不好高骛远,不挑三拣四,把心放在地上,把力用在事上。所以,父亲不论从教或者从政,都体现了忠诚。

  再说“孝”,圣人言,弟子规,都是孝文化的载体,传承了几千年。父亲的孝悌观具体为:替父担家,替母分忧,完成父母未尽的事儿。把家立起来,把业兴起来,把人带起来。哀莫过于志衰,悲莫过于气短。勤勉自强立于世,博学广采秀于林。光宗于穷愁,耀祖于潦倒。所以,父亲为我兄妹订立的家训是:博学广采,自强自立,淡泊名利,报效家国。

  谈及“节”,有首《咏竹》诗说得好,“人怜直节生来瘦,自诩髙材老更刚,曾与蒿藜共雨露,终随松柏到冰霜”。父亲赞赏竹子根植岩缝、盘曲延伸、坚韧刚直、挺拔向上的“破岩”精神和品质,借物以明志,包容以利行。父亲在和苦难的抗争中形成的意志风格,七尺男儿的脊梁骨,站起来是一个人,躺倒了也是一个大写的“人”。不为名利诱惑,不为斗米折腰;不趋炎附势,不恃强凌弱;不唯上,不谄媚,不献奸,只唯实。物欲横流的时潮下,父亲也知道政治漩涡中的“风向标”、“潜规则”,可良知告诫父亲做不到。低调为人,坦然处世,罔计得失,实现自我,此生足矣。

  论到“义”,父亲的人生字典里,从最初的“羔羊跪乳”、“乌鸦反哺”、孝亲睦友、扶危济困诸多朴素情义观,所谓“授饥一口胜于授饱一斗”,受到启迪,引伸拓展。帮人于危难,助人于困惑,救弱于迷惘,济贫于扶志。重在精神上鼓励,道义上支持,关键节点上,一个主意,一句话,胜过钱物资助。父亲帮人打官司,伸张正义;为贫困者争取项目,抢抓发展机遇;为老实巴交庄稼人的子女,联系学校,求学求知;止于“怜病者之蹒跚,悯患者之呻吟”,求诊问药,更是常有的事儿。尤其在爷爷奶奶去世后,力助叔叔姑姑成家立业,关护侄辈,过于己出,严督善导,好在侄辈们争气,成绩不错,有望成才。这是对家庭对先辈养育之恩的最好回报,也是对爷爷奶奶在天之灵的最好慰藉。凡此种种,难道不是人间所行之大“义”吗?

  有人说:“爬格子的命苦”,这话有点道理,父亲爬格子爬了30年,大体分三个篇章。第一篇章——体例篇。这一时段主要写公文类的包括:工作安排、总结、报告,调查、视察报告,交流材料等,《宁夏人大建设》刊登关于人大工作方面的论文、调查报告、经验交流20多篇10万字以上。第二篇章——争气篇。在受到排挤、打压时,寻求一种超脱、一种平衡,一种安慰。静心定神爬格子、写文章。论文《彭阳县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主要矛盾探析》,获自治区级优秀论文二等奖,《中国世纪行》、《宁夏统计与经济社会》予以刊载,出席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的《中国世纪行》发行仪式;与学生合作的政论文《山区退耕还林矛盾剖析》、《西海固参与西部大开发理性思考》、《西海固发展与战略机遇期》、纪实作品《痛悼欧阳》等9篇约5万字,发表在《中国水利报》、《固原日报》市级以上报刊杂志。第三篇章——知遇篇。受邀主编彭阳政协《参政议政要报》,聘请为《彭阳文学》撰写关于教育、财政、税务、党建、交通报告文学,在上列杂志登载述评、评论、散文、报告文学20多万字。咸阳《追寻泾河魂》、固原《辉煌十年》、彭阳大型系列文学丛书刊载散文、报告文学5篇;《彭阳县志》收编散文《乡间的小路》;《城阳中学校史》收编散文《并不遥远的记忆》。为同志、朋友晋升晋级、评优选模,参与国家级、省部级遴选,写先进事迹材料10多份;受好友之托写墓志,撰碑文多篇。

  这不,快退休了,该享清福了,60岁花甲对父亲已是奢求,身体不行了,身患不治之症。12年9月,父亲要求主治大夫给自己一刀,不留遗憾就行。15年5月父亲旧疾复发,撒手人寰。父亲去世,我的世界大雨瓢泼,孤独寂寞泪水常常相伴,500米的输送机巡检工作我从机头做不到机尾,累到了极点。人众说命运,无奈天注定。赤条条来赤条条去,“零作沉泥碾作尘”,化为土灰,回归自然。正是:一纸生平史,两把辛酸泪。岁寒而知松柏兮,苍翠于山岗,日久可见人心兮,非言语豪壮。寒家能出贵子兮,赖之于风霜,父亲留于世人兮,思念于景仰。愿父在天堂安好。

本文地址:https://www.kudz.cc/post/9648.html
版权声明: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 酷读者 所有,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

发表评论


表情

还没有留言,还不快点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