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名人名言横行你是否被忽悠过

2018-03-01 23:30:47  阅读 103 次 评论 0 条

  ]网络信息纷繁芜杂,伪造言论、假消息举不胜举。人们崇拜名人的心理总是容易被人利用,如果不长点心,很可能就被忽悠。

  此刻打盹,你将做梦;此刻学习,你将圆梦。哈佛校训

  有时候,夜深人静的时候,突然觉得寂寞深入骨髓;有时候,突然找不到自己,把自己丢了。白岩松

  人类千万年的历史,最为珍贵的不是令人炫目的科技,不是浩瀚的大师们的经典著作,不是政客们天花乱坠的演讲,而是实现了对统治者的驯服,实现了把他们关在笼子里的梦想。小布什

  这些都是曾经广泛流传的“名人名言”,后来被证实为杜撰。最近,网络上广泛流传的一封“爱因斯坦致女儿的信”或者“爱因斯坦临终遗言”被复旦大学一位教授查证为伪造。(“爱因斯坦致女儿的临终遗言”是真的吗?)信的主题强调“爱是光、是引力、是力量、是上帝,上帝是爱”,还把质能方程E = mc2的质量换成爱,如此等等。

  事实上,现在网络上充斥着伪造的名人言论,比如白岩松曾对网上流传的“岩松语录”进行了一一辨认,鉴定结果是,很多并非出自他本人。白岩松坦言,“不仅躺着中枪,行走坐卧都中枪,自己受伤无所谓,别人受骗才可怕。”

  还有一首名为《你若懂我,该有多好》的小诗,在网上被称为“莫言最美的诗歌”:每个人都有一个死角,/自己走不出来,别人也闯不进去。/我把最深沉的秘密放在那里。/你不懂我,我不怪你……在莫言获得诺奖之前,这首诗就在网上以“余秋雨”作品的名义出现过,莫言火了之后又变成了莫言的作品,现在网上两种版本都有。

  为什么会冒出这么多伪造的名人言论,而且如烧不尽的野火一般在各种网络平台肆意蔓延?

  据笔者观察,伪造的名人言论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心灵鸡汤式的感悟,如文首提到的爱因斯坦伪遗言,将爱奉为“宇宙中无穷无尽的能量源,科学家都没有找到合理解释”。(这和台湾反核游行中“用爱发电”大队想到一块儿去了。)第二类则是对社会现象的点评,比如所谓的撒切尔名言:“中国是一个无需重视的国家,它只生产洗衣机和冰箱,不生产思想。”

  心灵鸡汤自诞生以来就一直很有市场。鸡汤文最初也是舶来品。它来自美国从1993年到2008年出版的系列畅销书《心灵鸡汤》。这些书大多用简短的故事讲述着积极的人生道理,还细分为针对特定人群的鸡汤,比如:母亲鸡汤、囚犯鸡汤、祖父鸡汤、祖母鸡汤、儿童鸡汤,林林总总。目前仅在美国和加拿大《心灵鸡汤》的销量就超过了 1.12 亿本,差不多有 200 本书被印刷并译为超过 40 种语言。直到现在,心灵鸡汤仍然是微信朋友圈里的“爆款”。

  调研公司凯度集团连续第三年发布的《中国社交媒体影响报告》显示,“心灵鸡汤”类文章在社交媒体特别受欢迎,50个最热门公众号中有19个是情感类账号。

  临床心理学博士史蒂芬布莱尔思说,面对复杂的现代社会,人们找到了励志心理学这样一种删繁就简的方法,它轻描淡写地把意见、意识和可靠的事实之间的界限变得模糊,给读者一种强大的自我安慰。也就是说,心灵鸡汤迎合了人们偷懒的心理,认为做到了几点就如何如何了,到具体操作层面才发现,你或许连一点都做不到。

  而对于第二类点评社会现象的“名人名言”,比如小布什那段把权力关进笼子里的言论,一度颇受推崇,甚至成为多个城市高中历史试题。实际上是一位网友于2002年在天涯论坛创作的,当时这位网友还声明是“代拟”,但还是被当做小布什的言论广为流传。这类言论一般切中当下社会弊端,人们看到后觉得言之有理,顺手转发分享,至于是不是名人说的也不在乎。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沈阳说,“这类鸡汤很多都出自段子手,他们通过微博、微信分发出去,博取点击量和粉丝量,吸引大家对产品、商品的关注,最终实现盈利的商业目的。”而更有甚者,为了扩大影响力,仰仗权威端出“伪名人鸡汤”。如果你稍加注意就会发现,推送、转发心灵鸡汤最积极的往往是一些房地产公司、美容院等商业机构。

  这和养生类信息泛滥是一个道理。比如类似《男人女人身体有个部位越丑越健康》《心脏最怕什么,看完已经吓死了》,大都来自一些来路不明的公司,内容可信度比较低,主要为了卖产品。为了吸引眼球,“震惊”、“神奇”等词汇经常出现在标题中。新榜创始人、CEO徐达内表示:“以微信为例,从我们监测的数据来看,微信上健康类账号中,养生方面的营销账号占94%,像生命时报、丁香园这种传播严肃健康知识的账号仅占6%。”

  在传统纸媒,出现虚假信息要追责并不困难。《知音》杂志经常刊登一些名人的爱情故事、奇闻轶事等,为了吸引眼球,经常杜撰一些名人故事,其中很多是虚构的情节。比如崔健曾怒斥《知音》杂志2008年刊登的《崔健雪藏女儿15年》纯属杜撰。《毕淑敏母子环游世界114天:眺望更高远的人生》一文被毕淑敏指出假冒自己名义发表,将湖北省妇女联合会《知音》杂志社诉至法院,获赔10万元。

  对于这种白纸黑字的传统媒体侵犯名誉权,要举证很容易,但是新媒体时代,网络信息传播速度令人咋舌,一传十,十传百,即便发现是谣言,要追究始作俑者也极为困难。何况杜撰一条语录,罪责太轻,都不值得费时费力去对簿公堂,名人往往只是苦笑或自嘲一番。

  梁文道就曾遇到这种尴尬。他对媒体说:“我有个绰号叫‘腰封小王子’,我常常在书的腰封上面被列名,成为推荐人。但有时候,一本书我完全什么都不了解不知情,却被写成‘梁文道倾情推荐’。终于有一回,我忍不住,按照书上的电话找到出版社编辑。那个编辑非常镇定轻松地回答说:‘梁先生我们很尊重你,但是您真的以为全中国只有你一个人叫梁文道吗?’”

  “那个编辑说了那样的话,我当时就呆住了,人家说得对,我也没办法,只好说:那很抱歉,打扰了。”

  人们或多或少都有名人崇拜心理,在某些群体中尤甚。一些文化程度不算高、没有更多机会读书的人群中,以及一些急于走向成功的人群中,他们尊崇名人,认为名人的任何一句话、任何一个举动,都具有不可辩驳的引导力量。严重者被称为“脑残粉”。例如,有的女孩子有幸跟崇拜的歌星握手,然后半个月不洗手,希望把歌星的触感保留到最后一刻。

  对于名人言论的崇拜,也是惰性思维的体现,不去辨别言论本身的真假,只要有名人背书就照单接收,使自己的头脑成了别人思想的跑马场。西班牙当代一位作家就经常利用大众的这种心理,借名人之口传自己之言。恩里克比拉-马塔斯直言不讳地告诉记者:“我们都是在记录这个世界、这个宇宙的。有时候想出一句妙句,但是从我嘴里说出没有分量,就假装这是莎士比亚说的,大家都觉得这果然是一句妙句然后广为传播。”

  西班牙作家恩里克比拉-马塔斯是伪造名人名言的高手,而且引以为豪

  其实,伪造和误传名人名言也不是中国独有的现象,可以说在世界上都很普遍。爱较真的美国人设立了博客,专门调查语录的真实出处,让伪造的名人名言现形。这个博客名为Quote Investigator(QI,或名“语录侦探”),每一篇博文都是在调查一句名言的真实出处。对于每一条名言,博主都会查阅大量的资料,旁征博引,展示极为详尽的调查结果,并给出结论:可以确定是某人说的,或者可以确定是伪造,或者现有资料不足以给出答案。

  在中国,伪造名人名言广为传播也是对人们智识的考验。学者余世存直言不讳地说,“中国人的思维训练不够,即便是很多人已人到中年,还没有学会独立思考,所以这种打着名人旗号、貌似有道理的假心灵鸡汤,很容易就能把他们征服。”学者张宏杰也认为,“民众整体知识素养还是很有欠缺的,造成了这种简单化、鸡汤化的创作方式容易走红。”

  除了对于伪造言论内容的思辨,消息来源的公信力鉴别也是一个方法。从事过新闻业的人一般都知道如何辨别一条假信息,一个重要的方法就是看消息来源。比如前一阵引起轰动的上海姑娘逃离江西农村的消息,最初是曝于论坛,相比于严肃的、层层编辑把关的正规媒体,论坛的公信力是大打折扣的。后来经过记者深挖,被证实为营销炒作。再回到文首提到的“爱因斯坦遗言”,最初小编是从《当代》杂志微信公众号看到的,不假思索地信了。后来再仔细去看来源,原来是转发自一个不知名的小号,那么这条消息被证伪也就不足为奇了。

  网络信息纷繁芜杂,伪造言论、假消息举不胜举。人们崇拜名人的心理总是容易被人利用,如果不长点心,很可能就被忽悠。

  毕淑敏:不要指望心灵鸡汤能给你恰如其份的指示2016.01.27

本文地址:https://www.kudz.cc/post/9865.html
版权声明: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 酷读者 所有,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

发表评论


表情

还没有留言,还不快点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