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届高考状元高中三年爱干这7件事建议你看完也这样做

2018-03-01 23:31:38  阅读 96 次 评论 0 条

  都说“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这话放在家庭教育上同样适用。通过采访全国高考第一名,我们发现他们的家庭教育方式有惊人的相似之处,家长们可以学习借鉴!大部从小培养以下7个学习习惯。

  面对高考少不了要反复做题,但是高考第一名都说不会疯狂刷题,而是做一定量的题,然后对做错的题进行分析、总结。几乎每一个高考第一名都提到自己会整理一本错题集。

  广东高考前十名的贺贝奇就说自己从高一开始,就把错题和学习中碰到的问题、重点、难点,记录在笔记本上,有不明白的题就一个一个问老师,一问就是两三个小时。经过三年积累,记错题的习惯对她的学习能力和知识储备有很大提升。

  即使没有错题集的高考第一名,也依然从小养成分析总结的习惯。福建高考理科第一名陈汜玄就特别指出自己没有错题集,但是他通常会在洗澡时,或是走路时,对一天做反思和小结,然后写上一两句提要。譬如说,在做错了一道双曲线的题目后,他会记下“注意双曲线的几何性质”,来提醒自己下次不要重蹈覆辙。

  甘肃高考文科第一名熊诗楠说的好:“我不逃避失误,找出问题的原因才是关键,考试成绩并不代表一个人的真实水平,但通过总结考试失误,然后通过成绩找到真实水平,这是我经常琢磨的事。”

  几乎99%的高考第一名都是那个下课“缠着”老师问问题的人。有的高考第一名是有课堂上的问题、或者有不会做的习题找老师解答。这个和分析总结错题是一个道理,学习不能一知半解,这样知识点才能牢固。

  贵州高考理科第一名李旭杨说的很精辟:“对于知识点上的漏洞,千万不能小视。它们跟臭氧层空洞一样,不及时补足,将会越来越大,最后变得无从补起。”

  还有的高考第一名是把老师当做学习阶段的人生导师。福建高考文科第一名温晋就说“我和每位任课老师的沟通都挺多。”每次大考后,他都会和老师面对面交流,分析错误,有针对性地调整学习重点和策略。

  而实际上相比这些高考第一名,现在很多学生从小都很害怕或者不屑于和老师交流,活生生的把能助自己一臂之力的老师拒之门外。

  高中的学业非常紧张,谁能高效运用时间,谁就能跑在前面。所以高考第一名几乎都是时间管理的高手。而这种时间管理的习惯,是从小就养成的。

  四川高考理科第一名黎雨佳同学,每个星期都会制定详细的学习计划,精确到每一天、每一个小时。她的教材和练习册放在书架上,几乎每一页都标注了很多符号。每个星期,她都会写一篇周记,把当周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以及心情记录下来。她说,“有时候状态不好,写周记的过程也是自我梳理的过程,所以十分有必要。”

  福建高考文科第一名温晋,则把每个周末都过得跟周一至周五一样——早上七点起,跟着上课时间看书、写作业

  重庆市高考理科第一名杨馥伟同学则规划的更加详细,从高三上学期开始,他就根据高中的各科知识点制定了大致的规划,细节到哪一天的哪一节课复习哪一个知识点,并且在整个高三严格执行。到了高考前两天,他都没有加大复习力度,反而比较轻松,“什么事都要有计划,并且要有自制力和执行力。”

  还有位高考第一名时间管理的能力更厉害,他就是湖北省理科第一名肖雨,他每天都要计算课间利用率:“我每天都会写在一个小本上,每节课的课间十分钟要干什么,每天你都把课间利用率算一下,给自己打个分,反思一下,第二天要改正什么。”

  对于现在孩子多半有拖延症的情况来说,这些高考第一名目标规划,时间管理的方法绝对值得学习。

  在高考面前谁都会紧张,而且到了高三一次又一次的模拟考试,稍微考差了都会影响一个人的备考状态。所以高考第一名几乎个个都是心理素质过硬的人,而且抗挫力都比一般人强。

  在媒体采访实录中,可以发现其实很多高考第一名在备考的时候都陷入过低分漩涡中,但是都慢慢调整过来了。

  贵州高考理科第一名李旭杨在高二下学期,随着学习的深入,当各个科目中的不足集中涌现出来后,李旭杨的成绩从之前的全年级前10名,滑到了前50名左右,焦虑、躁动等不良情绪也开始表现出来。最后是在老师的帮助和鼓励、家长的宽慰,还有自我调节,让这个全班年龄最小的女孩最终走出了低谷。

  贵州另外一位同分的理科第一名查致远也出现过“低谷”期。在学习上的漏洞,一下显现出来。那时,在心理上,他也是过不去。后来,班主任找他聊天,同学们的相互鼓励,他才将心态慢慢调整好。

  北京高考文科第一名熊轩昂也说自己在备考时也有低谷期。“一模时考得比较烂,因为当时离高考只差六十天了,所以特别特别害怕,特别特别紧张。但是路要一步一步走,还是要总结一下自己为什么考的烂,因为之前自己努力不太够,想想自己为什么考的烂,然后再对症下药,按部就班地再去努力地追赶,就是这么调整的。”

  其实不仅在备战高考过程中,在从小到大的学习中,现在的孩子要面对无数的考试,如果没有从小没培养较强的抗挫力,可能一次考试失利就击败了,又如何面对压力巨大的高考,以及人生处处是考场的生活。

  在看采访实录的时候会发现,无论哪一届的高考第一名,在接受采访的时候,思路都非常清晰,很清楚自己的优点缺点,自己未来想学什么专业等等。

  这都归于他们从小都被家长培养独立思考。一份2015高考第一名调查报告显示,86%的家长不干预孩子学习,99%的高考第一名的家长在选择学校、专业方面,能够尊重孩子的意愿。

  很多高考第一名都说很感谢父母的“放羊式”管教模式。贵州省高考理科第一名李旭杨就说最感激的是父母一直以来对自己采取的“放羊式”管理。父母便很少担忧她的学习。他们更多的是划出一个圈来,只要不跑出圈外,就行。学习上,父母采取的态度是关心但不强压,关注但不干预。“学习就像是一场漫长的马拉松赛跑,如果需要别人在背后推着,甚至是用鞭子赶着自己往前跑,肯定是到不了终点的!”李旭杨说。

  这种家庭氛围不是说放任不管,而是创造一个让孩子独立思考的环境。一个人只有拥有了独立思考的能力,才能去寻找到生活的原动力。学习到底重不重要,不是家长说的算,而是需要交给孩子去思考。

  反过来问问那些学习成绩不太好的孩子,他可能对自己的优缺点说不上来,对未来想读什么学校,想学什么专业,自己喜欢什么可能也说不上来。归根结底,这类孩子根本不知道自己为什么学习,又怎么能学好。

  虽然高考第一名的爱好都不一样,但是90%的高考第一名都喜欢阅读,而且从小都坚持阅读。

  四川高考文科第一名涂涴童,家里的书有近300本,都是她的心头好,平常不上课的时候,她呆的最多的地方就是书店。同省的理科第一名黎雨佳同学也喜欢看书,尤其喜欢杜甫的诗歌,经常与语文老师谈天说地。

  而对于浙江省高考第一名王雷捷来说,阅读是他们家传承下来的宝贵的家规。他的妈妈虽然学历不高,却酷爱读书,记忆里,妈妈织布之余就是捧着书。因此,王同学和他的姐姐从小就是书虫,只要学校老师推荐什么书,妈妈一定会给他买来。

  他的整个童年,就是在书香中度过的,以至于到今天,他学习时,也会在抽屉里放本书,做题累了倦了,就看一下。睡前读书的习惯也从未改过,虽然只有晚自习到熄灯的半小时,也会抓紧时间读一点。

  他的高考作文题目就引用了他很喜欢的泰戈尔的一句诗“旅途尽头,星辰降生”,文章里还重点引用了《杀死一只知更鸟》的作者哈珀·李的一段素材做论证。

  阅读既能提高语文写作能力,其实也能提高语文阅读理解能力,更重要的是能培养学习能力。将一本书看懂,并且为自己所用的过程就是一个学习过程。

  湖北省文科第一名范筱雨同学,每月都会关注《新闻周刊》《世界周刊》《环球时报》《中国青年报》。

  河北省文科第一名牛璐瑶同学,也坚持每周看新闻周刊;陕西省文科第一名向远方一有空就找新闻来看。

  重庆省文科第一名刘之铭在高三期间,坚持读了当年所有《中国日报》、《21世纪报》。

  还有安徽省理科第一名申奥同学,他平时喜欢上网,一周上网的时间在4 个小时左右,每次都是去看看新闻,了解一下国内外大事

  看过今年高考作文题就知道,关注时事的人高考作文素材绝对不缺。“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时代早就过去了,现在我们是活在人工智能都可以参加高考的时代,每一天都变化莫测,跟不上时代,死读书的人终究会被时代所淘汰。

  (文章转自网络,因无法查询出处无法标注来源,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本文地址:https://www.kudz.cc/post/9873.html
版权声明: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 酷读者 所有,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

发表评论


表情

还没有留言,还不快点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