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媜的作品引起我的关注,说来很偶然。那是在2014年10月,我在台北出席第十届海峡两岸图书交易会。在台北世贸一馆A区,我是上午讲座,而下午的讲座者便是简媜。虽然当时我们未曾谋面,但是我在书店见到一本赭红色封面的书,印着《水问》两个大字,署名简媜。我注意到版权页上标明,这本书在1985年2月由台湾洪范书店初版,已经重印了25次。散文集跟诗集一样,很难进入畅销书的行列。简媜的这本散文集能够在台湾重印这么多次,足以表明简媜的书广受读者欢迎。我随即买了一本。
我细细阅读《水问》,方知这是简媜的第一本书。书中的作品是她在台湾大学中文系念书时写的。平常稀松、司空见惯的树、花、风、雾、水,在这位小女生的笔下,出神入化,另眼观察,竟然写出人所不知、不觉、不察、不悟的境界。不论是书中的《花诰》、《水经》,还是《碎词》、《化音》,都是那样的别致,那样的优雅。
大约出于对简媜散文的喜爱,2016年我在创作长篇小说《海峡柔情》时,写及主人公姜伯伦在台北书房里读简媜的《水问》,写及简媜散文对于他的人生的启示。《海峡柔情》出版之后,引起简媜著作出版方的注意,于是就促成了我与简媜的见面。
简媜一头灰白的头发,听其自然而并不染发,虽说她只有56岁而已,既不描眉也不涂脂,在黑色长袖衣服之外套了一件红色马甲,显得大方而又朴实。她说话细声细语,但是一开口讲座,那富有文采而又有条理的语言,如同一股清流,汩汩而出,一下子就流进众多听众的心田。
我们的谈话从她的姓名说起。她原名简敏媜,后来去掉敏字,显得简洁而典雅。我对她说,简姓很少,而媜字则在大陆的《新华字典》里没有,在《康熙字典》里才有。媜字的原意是古女子人名用字,诸如明朝公主朱禄媜。如今虽然也有人用媜字,但是极少,正因为这样,简媜这名字具有唯一性。她听罢笑了。
人们常常悔其少作。然而简媜却说,她后来写不出像《水问》那样富有青春气息的作品,像每一滴酒回不了最初的葡萄,我回不了年少。创作需要才华。《水问》显示了这位大学生的散文才华。她竟然从此一发不可收,把三十个春秋奉献给了这单一的文学品种,至今已经出版二十多种散文集。
简媜有着恬静的性情与出尘的思想,总是擅长从极其细微的事物,悟出别人想不到的哲理,真可谓人人眼中有,个个笔下无。她的许多散文属于哲理散文。她的语言如诗,折射出她的人格诗意,因此她的不少散文也可以说是散文诗。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她不同于众的遣字造句。诸如:谁逃得过时间之蹄而不苍老?谁躲得过现实的棰而不折骨?没有。没有。深情即是一桩悲剧,必得以死来句读。让野风吹拂,雷雨浸润,看着它恣意抽长,直到承受不了,一把剪去满头的思念,然后在日渐冷清的年华里,看它重新纠缠。
我看到她随身带着笔记本。她说,有所思,有所见,就随手写下。她也用电脑,但是用笔写作,仿佛更能找到灵感。她的文字千锤百炼,看得出是经过反复打磨而出的精品,以工匠精神一、两年才磨出一本二十多万字的散文集。她赋予每本散文集一个主题,不论是《女儿红》《私房书》,也不论是《下午茶》《密密语》。她写的是隽永的爱情、青春、人生、生命,所以她的每一本散文集,不光在台湾用繁体字排印,而且都能穿越海峡,在大陆用简体字出版,这样的台湾作家是不多见的。由于作品畅销,她竟然以写作为业,这在台湾也是不多见的。她的作品在大陆也很畅销,她拥有众多的媜粉,甚至被誉为台湾的散文女神。在签名售书时,我看到读者排起了长蛇队,其中尤以二十岁上下的都市知识女性为多。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