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名人名言警句大全

2018-03-02 12:56:25  阅读 101 次 评论 0 条

  文之神妙在于能飞,善断之,善续之。世上万事万物皆可入文法,应穷及哲理,以物赋形,以形写意,于空白处求大意,见虚见涵,此中国人整体感知世界之特征也。艺术靠征服而存在,不是以适应而赖活啊!(贾平凹)

  我觉悟到愈是别人都写的,尽量少写,愈是别人不写的,详细来写;越是要表现骇人听闻之处,越是笔往冷静,不露声色,似乎随便极了,无所谓极了。这种大涩、大冷、铁石心肠,才能赢得读者大润、大熟、揪心断肠吧。(贾平凹)

  人和人在一般情况下的关系疏远,常常不是在一些大的事件上有了隔阂,而是在一些细小的问题上产生了分歧,相互得罪了,久而久之积少成多导致分裂。百米赛跑,第一名和末一名总是差一步之远,难道不可以说百米赛跑就是一步赛跑吗?什么叫人物性格,人物性格就是在共同点上的那么一点差异,并不是漫画家和相声演员笔下和口中的那种所谓一胖一瘦、一性急一性缓的表象反差。这么就可以悟出“细微”二字于文学创作的重要了。(贾平凹)

  叙述语言,尤其交待事情过程的语言,一向令我头痛,写起来总觉得并未表达清楚,别人读起来却感到太罗嗦。我吸取当今颇为流行的一些方法,但不想生搬硬套,亦不想自己跳出来议论,便这么不停地变化人物角度,以其身份发感慨,又全然是以其感觉为依据。这样,没想则有了一些淡淡的味道,或者说有了一点小小的冷的幽默。(贾平凹)

  我一直认为诗人固然须要写诗,但弄小说的人心中也需要充溢诗意;诗意流动于作品之中,但是不应提取的,它无迹可寻,这是不是一种所谓的“气”呢?文之神妙在于能飞,善断之,善续之,断续之间,气血流通,则生精神。(贾平凹)

  艺术的最高目标是在于表现作者对宇宙人间的感应,发掘最动人的情趣,在存在之上建构他的意象世界。我追求一个莽苍的旷达的东西,追求一种硬的合谐,追求自己的成熟。(贾平凹)

  世上的人真是得罪不起!再瞎的人,说不定还真有用上的时候,正是应了古语,烂套子也能塞窟窿啊!(贾平凹)

  没有冲破一切传统思想和手法的闯将,中国不会有真的新文艺的。文艺是国民精神所发的火光,同时也是引导国民精神前途的灯光。(鲁迅)

  所写的事迹,大抵有一点见过或者听过的缘由,但决不会用这事实,只是采取一端,加以改造,或者生发开去,到足以几乎完全发表我的意见为止。人物的模特儿也一样,没有专用一个人,往往嘴在浙江,脸在北京,衣服在山西,是一个拼凑起来的角色。(鲁迅)

  散文的体裁,其实是大可以随便的。有破绽也不妨。做作的写信和日记,恐怕也还不免有破绽,而一有破绽,便破灭到不可收拾了。与其防破绽,不如忘破绽。(鲁迅)

  节省时间,也就是使一个人的有限的生命更加有效,而也即等于延长了人的生命。(鲁迅)

  有些诗人在咏花,有些诗章也如花。但写诗只是为了观赏,那就不如搁笔种花。(李鸿璧)

  生活是诗的广阔沃土,但诗的果树不会自然长出。用诗的犁锄深耕细耘,才会把诗的果实收获。(李鸿璧)

  生活和心灵是相通的。“有一个美好的沉思的心灵”(高尔基语),才有可能写出美好的诗句。(李鸿璧)

  宁肯吞食还未成熟的青梨,也不咀嚼塑料制的红果。道理十分简单:前者真,后者假。(李鸿璧)

  诗如花朵,情感是颜色。个人情感同祖国、人民联系在一起,诗花才会永不凋谢。(李鸿璧)

  火柴头若没有炽热的积蓄,是产生不了光亮的。诗人的灵感一触即发,也是这样的。(李鸿璧)

  诗忌假,假话没有一点真理。但,且勿以为,真话都正确,都可写进诗里。(李鸿璧)

  精神文明建设,要缔造人的心灵美。愿诗人做美的工程师,深入地发现美,热情地歌颂美,有力地呼唤美!(李鸿璧)

  我写小说,基本上是从审美着眼,从意境着眼,从民族欣赏习惯着眼,一景一物,一言一行,总是惦记着读者。(阿成)

  我依然向往漂泊──如可能的话。我指的是人要活动,要不断接受新的事物,我是主张“活动哲学”的,只要身体允许,就想到处走走看看,否则身体就会衰老,头脑也容易僵化。(艾芜)

  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成为知识进化的源泉。(爱因斯坦)

  苦难,对于天才是垫脚石,对于能干的人是一笔财富,对于弱者是一个万丈深渊。(巴尔扎克)

  为了塑造一个美丽的形象,就取这个模特的手,取另一个模特的脚,取这个的胸,取那个的肩。艺术家的使命就是把生命灌注到所塑造的这个人体里去,把描绘变成真实。(巴尔扎克)

  人物不能同,同则无个性;表演不能过,过则不含蓄;语言不能俗,俗则不典雅;手法不能乱,乱则无主次。(巴金)

  真正艺术的作品永远以其真实、自然、正确和切实去感染读者,以至当你读它的时候,会不自觉地,但却深刻地相信,作品中所叙述或表现的一切恰恰应该是如此的,要是换一个方式写出来则是不可能的事情。读完以后,其中所描绘的人物会象活人一样,以其所有极细微的特征──他们的面貌、声音、举止和思想方式──完全显示在你的面前,他们永远不可磨灭地印在你的记忆中,使你任何时候都不会忘记他们。(别林斯基)

  任何诗歌,如果不植根于现实,不说明现实,投以一线之光──那就是有闲者的无聊事情,并以恶意的,但却是空虚的消遣、玩偶和抛筹码的游戏,空虚的人们的玩意儿。(别林斯基)

  记述大自然之美的作品是创造出来,不是抄袭而成的;诗人从心坎里复制大自然的景象,或是把他所看到的东西加以再创造。(别林斯基)

  在艺术中,起着最积极和主导作用的是想象;而在科学中,则是理智和思考。(别林斯基)

  哪里有生活,哪里就有诗,从而也有诗的内容。只有内容才能作为衡量一切诗人──天才也好,普通也好──的真正尺度。(别林斯基)

  我总觉得,凡是为非倾吐不可而写的作品,都是充满了真情实感的。反之,只是为写作而写作,如上之,为应付编辑朋友,下之,为多拿稿费,这类文章大都是尽量地往长里写,结果是即便有一点点的感情,也被冲洗到水分太多,淡而无味的地步。(冰心)

  当由一个人物、一桩事物、一幅画面而发生的真情实感,向你袭来的时候,它就象一根扎到你心尖上的长针、一阵卷到你面前的怒潮,你只能用最真切、最简练的文字,才能描画出你心尖上的那一阵剧痛和你面前的那一霎惊惶!(冰心)

  只有佳作才能遗留后世,尽管文章具有知识性强,能够发现新事物的特点,但这并不能使作品永垂史册。如写某些小东西为内容的作品,如这些作品没有趣味,没有庄重,没有天才,那么这些作品就会失去存在价值。因为知识呀,事物呀,发现呀,这些东西是很容易消失的,很容易被别的有才华的作家所取代,上述这些东西是自外于人的,不是人本身,风格才是人本身。因此风格既不能被消除,不能被窃取,又不能被改变。(布封)

  除了极少数造化钟爱的天才之外,文学的创造,从某种角度讲,是一个时间的过程,所以大器晚成便有了哲学上的意义。文学,绝对不只是一种文字上的技巧和工艺,是一种悟、理解力、感觉、观察、表现等综合能力的成熟,还可以说是人格上的全面成熟,归根到底是作为一个作家的人的成熟。(陈中华)

  体现一个民族、一个时代文学水平的是作家,而决定这个水平的是读者。(陈冲)

  诗人倾注感情于自己的诗作,如同倾心于自己的恋人。当璀璨的灵感闪现的时刻,沉浸在优美意境来临的激动里,是人生的幸福。真诗是生活的折光、感情的爆发、心灵的烙印,记忆属于不能忘却的永恒。(陈显荣)

  我始终信奉这样的话:“写时艰难,读时容易。”不要追求写作的速度。写得又快又好的是奇才,奇才总是少有的。大多数作家的成功是靠艰苦努力而获得的。(陈屿)

  当前文学有一种疲软现象,其原因有三:一是不敢直面惨淡的人生,二是不敢剖析自己的心灵,三是作家本身质与气的问题。我觉得一个作品力量的大小、撼人心魄的程度,正在于作者本身的态度。(陈宝云)

  文学与审美当中的最高境界──崇高。崇高更能撼人心魄。文学是个崇高的事业,就不能把崇高摒弃在文学之外,从事崇高事业的人,就必须有一个崇高的灵魂。(陈宝云)

  依据作者自己的特长和对人生、对文学的意识、对社会和时代的理解,来从事他们的文学创作,这是难能可贵的。(陈宝云)

  前辈谓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陈献章)

  要发现生活中的美,表现人民的美。首先作家自己要有美的灵魂,要从感情上投入到人民的怀抱中。只有具备美的思想、情操,才会发现并表现人民群众中、社会主义事业中美的事物、美的灵魂。(车吉心)

  没有一种心灵的火焰,没有一种疯狂式的灵感,就不能成为大诗人。(德谟克里特)

  希望被人理解是弱者的表现。充满力量和自信的人是不会乞求别人理解的。说我理解和同情这些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一代人,不如说我实在是钦佩他们的生命力,尽管他们与时代一起扭曲,但活得很有力气,至于读者对他们同情还是理解、怜悯还是敬佩,我想得不多。只要读者知道,在这样一个时代,活着这样的一代人,这就足够了。(邓刚)

  当代读者越来越不愿用眼睛读小说,而是用心读。那种大场景、多线头的写法已使他们腻烦,现代科学的信息传播工具使他们对客观场景知道得太多太多,愈发想探究埋在肚皮里的世界。当代小说面临着一种新的要求:必须从再现生活上升到表现生活,不是让读者从你的作品里看到多少,而是让读者从你的作品思想到多少。第一人称写法完成的是广阔的“心理场景”。可以使小说语言相当个性化和有韵味,人物就格外亲切生动,让读者进入“我”的角色!(邓刚)

  缺乏艺术性的作品就象没炒熟的菜,无论有什么丰富的营养,读者也吃不下去。一个作者想用自己的作品去指导读者怎样改革、怎样生活,那他是骑在读者的脑袋上写作,只要读者一晃脑袋,他就会掉到读者的屁股底下。一篇作品失去艺术性,其它的一切都将黯淡无光。(邓刚)

  复杂的生活历程已把人们练就得极为精明灵透,个个具有化险为夷的能力。(邓刚)

  我小时候做作家梦时,也痛苦过、焦躁过、怒发冲冠过,但我就是不死,怎么也不死。我拼命地投稿,编辑拼命地退稿。他越退,我越投,把可爱的邮递员累成了罗圈腿,我还是拼命。终于,我拼过了编辑!(邓刚)

  你要认识真理,就得深入生活……去熟悉各种不同的社会情况。试着住到乡下去,住到茅棚里去,访问左邻右舍,更好地瞧一瞧他们的床铺、饮食、房屋、衣服等,这样你就会了解到那些奉承你的人没法瞒过你的东西。(狄德罗)

  任何东西都敌不过真实。不管愚蠢的人对它如何赞颂,坏的东西总要消逝,尽管无知对它怀疑,嫉妒对它狂吠,好的东西总会存留下去。(狄德罗)

  文学作品如果是宝塔,语言便是砌塔的砖瓦。舍弃了语言艺术,文学作品就失去了最本质的涵义。作为小说语言,应该是生活化的、文学化的、性格化的语言。也就是说,它是活的,扎在土里,长在人间,又是美的,俚而不俗,灵而不矫,同时还是独特的符合特定环境和特定的性格。(段儒东)

  我们所面对的时代,到处充满竞争和较量,机遇和挑战相伴,成功与挫折同在,希望和困惑并存。要把握这种纷繁复杂的现实生活,趋利避害,稳操胜券,必须掌握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董凤基)

  深入生活不仅仅是为了收集创作素材,更重要的是全身心地去投入、去感受、去激发你的生活热情和创作激情。有这个情和没有这个情对创作大不一样。深入生活,就会遇到一些情况,就会发现一些新问题,就会促使你学习和思考,就会提高你分析问题研究问题的能力,就会给你的创作带来新的面貌。(董凤基)

  青年作家应有探索的勇气和闯劲。应该保持一种开放的宽松的心态,这样才能开拓新视野,发展新观念,进入新的艺术境界。我们应该以一个宽阔博大的胸怀大胆吸取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不论是外国的,还是中国的,只要有益,就可以融汇贯通,为我所用。雄厚的文化积累永远是文学繁荣的不可缺少的前提条件之一。我们提倡题材、主题、形式、风格和流派的多样化,提倡科学的、实事求是的文艺批评和学术争鸣,以期形成一种自由、奋发、和谐的文化氛围。希望青年作家们,奋发努力,多出精品,出“拳头”作品。(董凤基)

  一个人失败的原因实在太多,而自己败在自己手上大概应占最大的比例。有很多思想深刻、目光犀利的人常常能理智而冷静地面对一个庞大的复杂的社会,但却不能正视自己。不知自己所短能使自己功亏一溃。常言中有“一念之差”之说,这“差”或许会左右人的一生。(方方)

  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发表,为社会主义文艺发展确立了方向,这就是“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我赞成写出高昂的、能鼓舞人心的主旋律的好作品,但主旋律不是单一的,应是丰富多彩的。不要回避矛盾,不要缩手缩脚,要写出真实深刻地反映时代的大作品。(冯牧)

  我们中国人有个怪癖,喜欢猜度别人,不管你原来的意思是不是这样,经他一猜度、一揣摸,你就无法申辩了。(符启文)

  人生的道路虽然各自不同,机遇对每一个人也不均衡,但命运掌握在每个人手中,只要你在困境中不甘沉沦、不甘寂寞,生活总是不会亏待你的。(符启文)

  在生活中,的确有这样一些人,当你将他闲置和被鄙弃的时候,当你还没有发现他有某种才华的时候,或这种才华还没有机会发挥的时候,他是那样平淡无奇、毫无生气。而一旦你发现他、重用他,给他以显露才能的条件,他竟可以创造出奇迹,射放出熠熠光芒,为人注目。(符启文)

  激情,这是鼓满船帆的风。风有时会把船帆吹断,但没有风,帆船就不能航行。(伏尔泰)

  无论何时何地,辞章都应该有说服力。愁苦都应该能感动人,愤怒都应该是暴躁的,智慧都应该是平静的。(伏尔泰)

  深得语言三昧,文字精练,从头至尾音韵铿锵,但决不让韵脚妨碍意义。(伏尔泰)

  描写燃烧的火焰和原野的树木时,要注视它,直到发现那些树木和火焰跟别的树木和火焰有什么不同的地方为止。这样,作者就能赢得独创。(福楼拜)

  不要一下子把整个性格全部揭露出来,而要一点一点地、渐次加深地表现出来。(富曼诺夫)

  创作贵在创新,拾人牙慧,依样葫芦反复地画来画去,实在无聊得很。(耿林莽)

  作品有理性的内涵是好的。我不很欣赏所谓“哲理散文诗”,标榜哲理,从哲理出发去构思行文,容易落于概念的演绎,处理不好便形成干巴巴的说教,失去诗情。理性作为诗人所固有的精神存在,它影响甚至支配着诗人使创作自酝酿构思以至着笔为诗的全过程,如果能象流云一样自然地自由地贯穿于、漂荡于诗情之中,诗的字行之间或隐于其后,怕是较为得体的。(耿林莽)

  假如一个作家能从二十个到五十个,以至从几百个小店铺老板、官吏、工人中每个人身上,把他们最有代表性的阶级特点、习惯、嗜好、姿势、信仰和谈吐等抽取出来,再把他们综合在一个小店铺老板、官吏、工人的身上,那么这个作家就能用这种手法创造出典型来──而这才是艺术。(高尔斯)

  失败是保护作家的天使,失败可以使作家超出琐碎事物之上,使他免于沾上自命不凡的灰尘,陷于自我崇拜的泥泞。(高尔基)

  出于某种好奇,我曾广泛地涉猎了一些中外文豪的传记,想从中找出中国式的聪明人。结果非常失望,一个也没发现。那些文豪几乎都坚持自己的信念,建构属于自己的艺术世界和品格。屈原完全可以放弃执着的信念,见风使舵以捞取油水,不过这样一来,又怎能创作出《离骚》?鲁迅完全可以放弃对拜金文人、政客文人和走狗文人的批评,然而若真如此,又怎能显示鲁迅的风骨?做人第一,作文第二,那些早晨A晚上B、饭前C饭后D的所谓文人,连这人的个性也无从确定,或者说,连这人也没有,更有什么做文品格、艺术个性可言?(高旭东)

  我只能写我体验过的东西,我思考过和感觉过的东西,我爱过的东西,我清楚地看见过和知道的东西,总而言之,我写我自己的生活和与之常在一起的东西。(冈察洛夫)

  作品有了自己的风格,就有了自己的美学个性、存在形式和特有的价值。(江曾培)

  艺术美来源于生活美。作品所反映的不同生活题材,往往制约着作品的不同风格与色彩。

  创作,只有具备鲜明创造个性的人,才能形成独特的创作风格。“风格就是人”。(江曾培)

  我想无论怎样开放,无论怎样当代化、现代化,这种精神在文学界都是可贵的。如果一个作家与人民的利益毫不相关,对民族命运莫不关心,他的作品是经不住历史考验的。

  热情,常使最机灵的人变成疯子,同时也可使最愚蠢的人变得聪明起来。(拉·罗什夫科)

  文学发展到如今,各位就潇潇洒洒把小说写得真正好看一点,为更多的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一个作家能拥有大量的如痴如醉的读者,实在不是什么坏事情。(《漓江》寄语)

  家家有本难念的经。我以为“写实”和“写意”,这两个“写”是不分谁的胳膊粗,也不会分气长气短的,更用不着打“劫”,两个都不容易,两个都要动“真格的”,都能出真玩意儿。最好咱们谁也别赶热闹,瞅着“写意”哄起来了,赶着空灵。转过年来,“写实”招眼兼卖得,就赶口供实录。还是掂量着哪是自己的本分。本分出本色,本色最出色。

  我觉得把小说说白了,不过是虚实之间的事。写得实马实猿得手,要有意马心猿提着,才成意境。写得意马心猿到手,如没有实马实猿垫着,何来象形。

  九九归一,最后还是调和出来一个模式。否,花花世界,芸芸众生,不会有谁跟谁一模一样的真情实感。比如做出的菜,由于各人的手段不同,故味道有差异!(林斤澜)

  生活在今天的时代,而一味想脱离时代,去为后人写出多么了不起的东西是不现实的,真实地反映时代生活的作品,完全可能既为当代人也为后代人所接受,反映时代生活决不是随波逐流,象恩格斯批评的那样把人物写成时代精神的传声筒;反映时代和现实生活的作品能否具有生命力,最重要的:一是看你是否真实地写出了时代生活特有的东西,二是看你是否写出了具有鲜明时代特点和性格魅力的人物形象。两相比较,后者又是关键。(刘玉民)

  青年是人一生中最宝贵的一段时光。说它宝贵,是因为它短暂而一去不复返,是因为许多事情只有在这段时间内才可以很好地完成,还因为它会对人的一生产生巨大的影响。许多伟大作家的成长,都和青年这一段紧密相连。我希望同志们珍惜这一段时光,合理地、充分地、有效地利用这一段时光。

  大家都知道,世界上许多伟大的作家,同时又是思想家。要学习知识,包括历史知识、社会知识和自然科学知识。要紧紧地贴近群众、了解群众、贴近生活、了解生活。生活是一切创作的源泉,一切作品都来源于生活。要不断地磨练自己,提高自己的文学修养。功夫不负有心人。只有这样,才会创作出无愧于时代的好作品来。()

  长期以来,我们有些同志对文艺的功能、文艺的目的和文艺的标准,存在着较片面的理解。文艺有娱乐、审美、认识、教育等多方面的作用。文艺的根本任务,是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需要。实践证明,对艺术作品简单地、片面地、过分地强调姓“社”姓“资”,强调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就不能很好地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很难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

  而灵魂在孤单空间留下沉思轨迹,坦荡的隐秘……以及最后的归宿。这一切总会有意无意地从幻梦的隙缝里顽固地穿越万种矫饰,漏泄出的真我世界,恐怕就是我的诗。(柳易冰)

  要繁荣创作,就要进一步增强创新意识和精品意识。没有创新,文学就会枯萎;没有精品,文学就会平庸。

  人生的乐趣在于奋斗,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我们每一个奋发有为的青年文学工作者和青年文学爱好者,都要珍惜自己的青春年华,顽强奋斗,努力创作出无愧于人民、无愧于时代的文学精品。(致山东青年作家一封信)

  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物理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与修辞使人善辨。(培根)

  中国当代文学正受到三方面的冲击:来自正经历着空前深刻变化的现实社会的冲击,来自商品经济的冲击,来自世界文学潮流的冲击。这是危机,也是从未有过的发展机遇。它孕育和期待、呼唤和鞭策大师的出现。(彭定安)

  风格的土壤是生活,作家的前进的思想是它吸取的雨露。如果作家的生活和思想都是充实的、战斗的、积极为人生的,那他的作品就象是生长在深山大泽的树木一样,风格必然是奇伟的。否则,即使作家精心修饰,他的作品也不过是象在暖室里陈设的盆景一样。在暴风雨里长大的才能是海燕,在房檐上长大的只是家雀,它们的声音是完全不同的。(孙犁)

  光阴如逝水,一去不回头。同样是走过春天,有人收获,有人两手空空,差别只在于是否开始耕耘。要知道,花开不是为了花落,而是为了灿烂。努力有如春风雨露,可以催开世间最美丽的花朵。天道酬勤,我们洒落的辛勤汗水,能够折射出彩虹的绚丽。只要从现在开始努力,我们的梦想就会越来越清晰和美丽,我们生命的玫瑰就会永远绽放,春天就会永驻身边。(涛声)

  我怎么没有责任感,我特有责任感。你以为只有堵枪眼才有责任感,我不装作雷锋,不装“圣人”,不装“丫挺”,有意无意地作痛苦状,作反叛状。我不给梦涂颜色,都说得那么美,梦一旦睡了,不让人给耽误了。我求真求实,人原本已活得不易,够累了,你还把人往深层引,那不更累?我把真实的告诉大家,为他们逗乐解闷,活得轻松些、实在些,这不太有责任感了。(王朔)

  诗的美是多样的。霁月风光的绮丽,是美的;金戈铁马的壮烈,也是美的。但我希望它们都展示得质朴自然。(晓蕾)

  有人认为掌握一些素材,就可不费力气地写成作品,随随便便,粗枝大叶,不肯在取舍剪裁方面下功夫,结果写成的东西拖泥带水,情节臃肿,头绪纷乱,繁简不分,像流水帐。即使有较好的主题,较好的生活内容和动人情节,也被大量的“糠皮”埋没了。必须抛弃生活中个别的、偶然的、琐碎的、与主题和人物形象无关的现象和细节,这就需要精心剪裁,通过簸扬吹风,把糠皮吹跑,拣出精米。(徐传武)

  我从部队转业到地方,从业余作者成为专业作家。以为就可以大展鸿图了,相反笔头却卡了壳,写不出来了,或者写出来的也是废品。起初,我以为自己修养太差,技巧不行,于是拼命阅读古今中外文学作品,加强文艺理论学习。当然这种阅读是有益的、必须的。但这并不能解决创作问题。越读得多,反而越觉得要写的东西都被别人写过了,而且又写得那么好。那么我写什么呢?怎么可能写得象他们一样好呢?我感到惶惑、不安、苦恼。后来经过思索,终于领悟到,对于一个作者来说,除了注意种种修养外,最重要的是自己脚下要有一片坚实的土地,从这片土地上汲取活生生的养料,获得自己独特的印象和感受,激起胸中的热情。(叶尉林)

  一个作者的生活面既广而深当然很好,可是人生有限,世事唯艰,幸运儿毕竟是少数。在两者不可兼得的情况下,我以为深度是最重要的、基本的,广是为了深,缺乏深度的广度对创作没有实际意义,不过是一种浮光掠影罢了。(叶尉林)

  搞艺术的人是“带着锁链跳舞”,艺术美的确和一定的局限相联。没有局限就没有艺术。局限并不可怕,能在局限中取得自由,才是真本事。(叶尉林)

  既然文学的生命在于真实地反映生活,而生活本身是变化无穷的,夹杂许多杂质的,那么把生活规范化、净化,必然导致失去真实性。从艺术的角度来说,整饬是一种美,参差也是一种美;和谐是一种美,不和谐也是一种美;浓装艳抹是一种美,自然朴素也是一种美。在我看来,生活的美多属于后者,因而表现参差的、不和谐的、自然朴素的美更接近于生活的真实。(叶尉林)

  人物活动起来了,但作者由于受到各种理想的羁绊,或者是出于良好的愿望,总是有意无意地干涉限制人物的行动,强迫它这样做或那样做。结果呢,由自己辛苦孕育产生的人物,又被自己亲手扭曲、扼杀了。这是多么遗憾啊。(叶尉林)

  我是推崇作者努力表现自己的艺术直感、艺术感觉的,因为文学的特征也在于此。(叶尉林)

  在艺术创作中,自我认识是重要的。但仅仅“认识”还不够,因为你认识的“自己”只是一个过去的“自己”,知其过去“有”而去认识,那是自我的浅层次发现;知其过去“无”而去探索新的可能性,那才是深层次的自我发现。深层次的自我发现,对于作家来说,并不仅仅是主体的单向运动,而是一个既发现自我,又发现属于自我的艺术客体,既创造对象,又创造了自身双向运动过程。一个有魅力与潜力的作家,总是处在这种不倦的运动过程中。(周介人)

  作家生存比乞丐更艰难,我的生存信条是:饭,不多吃一口;话,不少说一句;皮肉多少不在乎,骨头少一根也不行……(赵和琪)

  用眼睛看诗人的诗,或者用眼睛看画家的画,眼睛虽是忙乎了一阵,而真正品评的还在方寸之中。读诗看画,需要用的是心,是一颗容易受感染、容易被激动的心。一首诗、一部小说、一篇散文、一张画,常常能使我们激动,那种激动会蕴藏在心底,能保温很长的时间。是什么东西使我们激动呢?是作品的气息,可又不是所有的作品都蕴含着的。(郑重)

  有一个非常精彩的谚语: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有人说,这谚语是嘲笑中国人的依赖性和惰性,这种说法可能是从谚语产生的背景上寻出的依据,我不敢妄自否定,但我理解谚语中更深的层次,还有这样的意思:每个和尚都在算计别的和尚,唯恐自己吃亏,宁肯自己不做事,也不希望大家共同把事做好。遗憾的是不少中国人,不论走到哪里,都会把和尚的毛病当影子一样带到哪里。但据说,中国移居巴黎的温州人,却一扫这个劣根,互不算计,非常抱团儿的。我在美国没有接触过温州人,至今还没有发现其他地方的中国人在美国抱团儿。在美国,每个中国人作为单独的个人,几乎大多数个个都是优秀的,而作为群体则要逊色得多。有人说,一个中国人能斗过两个日本人,两个中国人就斗不过两个日本人,三个中国人还斗不过一个日本人。这种描绘比三个和尚的谚语来得更深刻。(摘自张晓武李忠效《我在美国当律师》)

本文地址:https://www.kudz.cc/post/9980.html
版权声明: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 酷读者 所有,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

发表评论


表情

还没有留言,还不快点抢沙发?